新華社拉薩6月2日電(記者李鍵)近年來,西藏持續深化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高原特色農牧產品生產。數據顯示,2020年西藏農牧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達162家,農畜產品加工業總產值達57億元,比2015年翻了一番。大量初級農產品經過深加工后,變成琳瑯滿目的特色產品走向全國市場。
平均海拔4300多米的當雄,是拉薩有名的牧業基地。相比過去傳統的牦牛肉銷售,當雄縣于2015年推出了有“身份證”的牦牛肉。在這種模式下,電子芯片在牦牛出生時便植入身體,上面記錄養殖戶基本情況和牲畜健康狀況、免疫情況、疫苗接種等信息。待牦牛檢查合格宰殺后可做成牛排、牛腩等數十種產品,同時每塊牛肉都有編號、重量、牧民號、監督電話等,讓消費者可以隨時查驗肉的品質、追溯肉的來源。
有“身份證”的牦牛肉產品(2020年8月8日攝)。當雄縣供圖
“精加工的模式下,現在一頭牦牛能賣到15000元以上,是過去的近三倍。”當雄縣縣長其美次仁說,截至去年底,有“身份證”的牦牛肉產量已突破500噸,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
目前,西藏已建成牦牛繁育基地21個、年育肥出欄7萬余頭,優質青稞基地214.4萬畝、年產青稞近80萬噸,并持續推進牦牛、青稞等農畜產品的深加工轉化,涌現出了白朗有機蔬菜、隆子黑青稞、昌都阿旺綿羊、林芝藏香豬等一大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西藏農畜產品以鮮明的高原特色、潔凈的生產環境受到市場青睞。位于拉薩市達孜區的西藏春光食品有限公司,從老百姓手中收購青稞,然后加工成餅干、香米、面粉等數十種特色產品,除銷往全國各地外,還曾出口到日本、韓國、尼泊爾等國家。
青稞加工廠的工人正在將青稞米裝袋(2017年4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汝鋒 攝
產業鏈的不斷延伸,持續增加農牧民收入,有效鞏固脫貧成果。日喀則市桑珠孜區江當鄉龍桑村村民旦增,這幾年選擇把青稞賣到家門口的德琴陽光莊園有限公司。這家龍頭企業年青稞加工量在10萬噸以上,通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帶動周邊種植戶實現年增收4000多萬元。
“他們會上門收購,收購價格比市場價還高。”旦增說,“沒想到青稞加工成的特產很好吃,而且還能做出這么多花樣。”
為保證特色農產品的高質量和高標準,西藏圍繞青稞、牦牛、藏豬、藏雞、藏羊等高原特色種質資源,實施種業提升工程,力爭到2025年青稞良種覆蓋率達95%,畜禽良種覆蓋率達到4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