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朱翃 夏亮
公園夜跑-新華社記者陳鐘昊攝
面對人民群眾日益高漲的健身熱情,在城市土地供給相對緊張的情況下,如何讓體育土地效益最大化?在做好體育場地增量的同時,又如何盤活存量? 記者近期在長三角地區調研時發現,城市“邊角料”用起來就是“金邊銀角”,在全民健身熱潮下正成為多方共識。
創新體育模式,讓體育貼近百姓生活
健身愛好者康寧很難定義眼前的大型體育服務綜合體:“說它是運動館,又有戶外泳池和溫泉;說它是水上樂園,又有室內的文娛表演;說它是演藝中心,還有中醫推拿服務;說它是推拿康復館,還有豐富的餐飲服務;說它是餐館,其實我是和朋友一起來運動減肥的?!?/p>
諸如這樣的大型體育服務綜合體,如今正不斷在活力四射的長三角落地開花。杭州阿里體育中心除了融入建設全國唯一的海塘遺址類博物館外,還依托數字媒體、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推進體育場館新服務、新產品、新運營,結合體育新零售、運動銀行、運動黑科技等,探索大型體育場館“一體化智慧運營”新模式。
上海仲益體育場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劉詩洋說:“場地場館是基礎,只有有效解決體育場館用地門檻、行業屬性等方面的問題,再加上不斷優化體育內容,創新體育模式,才能讓全民健身真正平易近人,走進百姓生活。這也讓我們這樣的民營企業愿意投資、敢于投資,一起助力全民健身事業?!?/p>
阿里體育副總裁穆旸表示:“物聯網給了智慧場館無限的想象空間,場館內的物和人緊密相連,一方面可優化市民的運動和消費體驗,另一方面也可幫助場館提升運營效率,同時可為場館開發出高附加值的周邊復合業態。”
全民健身下沉,“邊角料”成體育場地增量
在上海這座繁華都市,如今約打球、游泳、夜跑的市民比約吃飯的都多。但全城熱“練”,大型場館并沒有一票難求,原因在于全民健身實現了“下沉”。
截至2019年底,寸土寸金的上海人均體育場地面積約2.37平方米,領先全國平均水平。在此基礎上,上海體育場地增量如何更上層樓?
作為體匯+項目的創始人,劉詩洋介紹,該項目因地制宜,通過政企合作的PPP模式等,對閑置土地進行創新開發,達到政府、市民和企業“三贏”。他舉了兩個例子:一個是企業和閔行區綠化和市容管理局合作,由綠化部門提供場地,企業出資2億元進行建設,建成后產權歸政府,企業獲得連續20年的運營權。另一個是一片毗鄰高壓線、附近曾有垃圾處理站的土地長期閑置,出現了大量違章建筑,環境嚴重臟亂差,在和當地政府多次溝通后,企業將其改造成體育公園,不僅滿足了附近居民的體育健身需求,整體環境也有明顯提升。
“見縫插針”尋找城市的“邊角料”來發展體育產業,從緊張的土地資源里開辟出一條全民健身之路,在浙江也不勝枚舉。
杭州余杭區臨平街道水美公園是附近居民健身的好去處。這座風景優美的公園卻藏著一個“秘密”:在約7米深的地下,有一座全封閉污水處理廠,每天要凈化20萬噸污水。像余杭區這樣搭配體育公園的污水處理廠,目前浙江省已建成6座,在建的還有4座,數量和規模居全國首位。
在浙江寧波,原本雜草叢生、土地坑洼的高架橋下空間如今搖身一變成了9000多平方米的綜合健身場地,一到傍晚總能吸引大量市民前來鍛煉。有高架橋的遮蔽,即使下雨,這些室外場地一樣可以正常使用。
這一空間采用“以用代管”模式:引入社會資本改造、建設場地并負責后期養護,主管部門定期對場地、設備完好率及衛生環境等進行考核評價。體育公園剛開始運營,使用率已達到60%左右,每天人流量約200人次。
在浙江寧海,廢棄工廠被改造成集游泳、乒乓、瑜伽等多種項目于一體的大型全民健身會所;在溫州市區桃花島地塊,建有目前亞洲最大的全封閉半地埋式一體化污水處理廠,其上部打造的體育休閑公園,內有滑雪、射擊、攀巖、蹦床等多個運動場地。
“土地利用率提高了,騰出的空間創造新的價值,使全民健身真正走入了百姓生活?!闭憬〗ㄔO廳城建處副處長黃明星說。
放管結合,讓社會力量辦好體育
但在用地成本高昂、群眾需求多元的上海,民營體育企業靠什么“叫好又叫座”呢?
“要感謝政府部門提供公益性土地,這樣企業才敢投資建設場館,并最終確保居民體育消費保持合理價位?!眲⒃娧笳f,“城市的‘邊角料’利用起來就是‘金邊銀角’,聚沙成塔,不僅能給市民提供更多運動健身去處,也讓我們這些民營體育公司有了發揮空間,打造兼具時尚和科技感,又融運動健康、娛樂、社交和文化消費于一體的生態圈?!?/p>
在業內人士看來,全民健身也應“請進來和走出去”,運動場館的建設是“請進來”,開展體育進社區則是“走出去”。通過社區體育的培育,讓市民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進而組織社區運動會等,也可為體育場館引流。
根據上海相關社區的實際情況,劉詩洋所在的項目設計出名為“SSC”(體育嘉年華)的產品,以模塊化、菜單化、簡單化為初衷,經過不同排列組合在各社區開展體育文化活動,不斷豐富體育內容,也讓居民能就近享受運動的快樂。“希望體育場所成為人人愿意去打卡的網紅地?!眲⒃娧笳f。
溫州市體育局局長張志宏認為,閑置土地變身“金邊銀角”,不僅大大增加了全民健身場地,還會有力促進落后產能向體育產業轉換升級,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元素新動能。
“各地涌現出不少社會力量進入體育產業,它們有自己獨特的優勢,相關職能部門應該為其提供服務,整合當地的特色和優勢,進一步豐富社會力量辦體育的實踐?!闭憬◇w育局局長鄭瑤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