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謝希瑤、潘潔
中共中央、國務院近日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14日對外發布。15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十四五”擴大內需戰略實施方案》。
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意義何在?將實現怎樣的預期目標?有哪些具體部署?記者采訪權威人士進行解讀。
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意義重大
綱要指出,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培育完整內需體系,是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必然選擇,是促進我國長遠發展和長治久安的戰略決策。
綱要涵蓋十一個部分、三十八條,全面闡釋我國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規劃背景,明確總體要求,提出政策舉措。
綱要指出,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要;是充分發揮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主動選擇;是應對國際環境深刻變化的必然要求;是更高效率促進經濟循環的關鍵支撐。
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說,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是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關鍵著力點,是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彰顯大國擔當的主動選擇,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必然要求。
綱要指出,綜合來看,我國擴大內需機遇和挑戰都有新的發展變化,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必須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準確把握國內市場發展規律,未雨綢繆,趨利避害,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不斷釋放內需潛力,充分發揮內需拉動作用,建設更加強大的國內市場,推動我國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進入新發展階段,擴大內需仍大有可為。”趙辰昕說,我國居民消費提質擴容潛力巨大,補短板鍛長板投資需求旺盛,推進新型城鎮化和區域協調發展將進一步拓寬國內市場空間,市場體系逐步完善有利于充分激發市場活力,供給水平不斷提升將引領創造更多市場需求。
明確中長期目標和三大重點任務
“消費和投資規模再上新臺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基本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再邁上新的大臺階”……綱要按照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戰略安排,展望2035年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遠景目標。
綱要還確定了“十四五”時期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主要目標:促進消費投資,內需規模實現新突破;完善分配格局,內需潛能不斷釋放;提升供給質量,國內需求得到更好滿足;完善市場體系,激發內需取得明顯成效;暢通經濟循環,內需發展效率持續提升。
消費是內需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居民消費是實施擴大內需戰略的重要抓手。趙辰昕說,進入新發展階段,我國有世界規模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2萬美元,居民消費優化升級同現代生產方式相結合,是全球最具成長性的消費市場,全面促進消費潛力巨大。下一步,將圍繞進一步提升傳統消費、擴大服務消費、培育新型消費、倡導綠色消費、拓展農村消費、完善促進消費的體制機制等方面,大力促進消費提質升級。
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其中的一項重點就是要拓展投資空間,發揮投資對優化供給結構的關鍵性作用。趙辰昕說,我國投資需求潛力仍然巨大,研究表明,我國人均基礎設施資本存量只有發達國家的20%至30%,傳統基礎設施建設需求仍然很大,新型基礎設施布局建設步伐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投入力度亟待加大,民生領域仍有許多薄弱環節。未來一段時期,圍繞加快補齊短板弱項,改善供給質量,不斷優化投資結構,提高投資效率,更大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將為投資需求合理增長增添持久動力。
綱要還部署了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支撐暢通國內經濟循環三大重點任務。
“市場是大國的重要戰略資源,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也是大國經濟優勢所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美歐研究部副部長張茉楠說,綱要錨定2035年遠景目標,綜合考慮“十四五”時期國內外發展趨勢和我國發展條件,明確提出三大重點任務,思路更明確、方向更清晰、措施更有力,為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良性互動提供指引。
提出八個方面政策舉措培育完整內需體系
綱要按照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投資再生產的擴大內需全鏈條,從全面促進消費、優化投資結構、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提高供給質量、健全現代市場和流通體系、深化改革開放、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提升安全保障能力等八個方面作出部署,實施方案進一步細化了這八個方面的具體任務。
“政策內容體現出鮮明的人民立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王微表示,一系列以民生福祉為導向的促消費政策將加快推動全體居民生活品質提升和向共同富裕目標邁進。
居民增收事關消費增長,也是社會關注焦點。綱要提出,完善收入分配格局,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比重,增加低收入群體收入,合理調節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增強內需發展后勁。
趙辰昕說,要把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作為重要政策目標,優化收入分配結構,擴大人力資本投入,使更多普通勞動者通過自身努力進入中等收入群體。完善初次分配政策體系,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拓寬居民經營性、財產性收入渠道。完善再分配調節機制,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范、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切實兜牢民生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