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那曲市雙湖縣境內的藏羚羊
半月談記者?田金文
雅魯藏布江水滾滾東流,雪山下的湖泊碧波蕩漾,野生動物在草原上肆意奔跑……眼下的高原,美麗鄉村各具特色,正向著從“一處美”到“一片美”、從“區域美”到“全域美”轉變。高原大地生機勃勃,一幅“最美第三極”的畫卷正漸次舒展開來。
這畫卷,正是西藏實施國家生態安全屏障建設的累累碩果,更是西藏高質量發展的最美底色。
生態優先,雪域高原向“綠”而生
“舉頭遠望一片沙,大風一起不見家。”這句話曾經是西藏山南市扎囊縣風沙肆虐的真實寫照。
山南市扎囊縣地處雅魯藏布江中游北岸,海拔在3550至3600米之間,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植被稀少,生態脆弱,是西藏嚴重沙化土地的集中分布區之一。
自2005年以來,山南市建立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范區,進行防沙治沙。隨著示范區建設的推進,荒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治沙技術向多元化發展,沙化面積逐年減少,當地生態環境和居住環境有了明顯改善。
通過17年的投資建設,示范區流動沙丘面積減少75%以上,沙塵氣候明顯減弱,連續7年無沙塵暴記錄。
同時,山南市還在雅江北岸沙地區域建成萬畝苗圃基地、千畝經果林、千畝甘草基地、百畝車厘子基地等一批生態產業項目,在防沙治沙的同時形成生態種植、生態旅游等多元生態產業扶貧體系,探索出“生態化治沙,產業化扶貧”的新模式。
“我們堅持走市場化路子,市場主體以產業化方式推動大規模種樹種草,發揮了防風固沙、綠化環境的作用,持續改善雅魯藏布江北區域的自然生態環境,昔日風沙肆虐的荒灘沙地變成生態宜居的幸福家園。”山南市副市長張福臣說。
植樹造林和防沙治沙工程,僅是西藏改善生態環境的縮影。數據顯示,近年來,西藏大力實施多項重點生態保護修復工程,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2.51%,草原綜合植被蓋度提高到50%以上。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廳長羅杰介紹,“十四五”期間,西藏還將加大多個生態區位重要、生態脆弱的集中連片沙區封禁保護和治理力度,增加林草植被,努力打造國家生態文明高地。
動物逍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夏季是藏羚羊的產崽季。每到此時,藏羚羊群就會奔赴羌塘草原深處,繁衍生息、哺育幼崽。在整個產崽育幼期間,都有公藏羚羊在外圍嚴密警戒。
強巴是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一名野生動物保護員,在藏羚羊產崽季期間,他每天都會騎上摩托車,拿上望遠鏡開始對藏羚羊的管護、巡護。
“在遷徙中的藏羚羊,對周圍的人類活動和天敵都極為敏感,所以我們會用望遠鏡來觀察它們,給沿途失散、落單的藏羚羊提供救助。”強巴說,他們每天都要向上級部門報告藏羚羊產崽期間的動態,對遷徙時間、遷徙數量及相關數據做好詳細的監測和統計。
1993年,西藏自治區建立了羌塘自然保護區。2000年,羌塘自然保護區被升級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總面積近30萬平方公里,保護這片高原凈土和棲居于此的生靈。
如今藏羚羊在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恣意奔跑,從20世紀80年代一度瀕危,到如今摘掉“受威脅物種”帽子。
野生動物安然棲息繁衍,得益于越來越系統科學的保護措施。多年來,西藏通過不斷建立健全自然保護地體系,持續強化生態保護監管力度;強化頂層設計,筑牢保護動植物的“四梁八柱”,頒布實施《西藏自治區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辦法》《西藏自治區野生植物保護辦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
如今的西藏正成為野生動物棲息的樂園。保護區內除了藏羚羊、藏野驢、巖羊、黑頸鶴等珍稀野生動物隨處可見,甚至麝、雪豹、棕熊、金絲野牦牛也頻頻現身。
《2021年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藏羚羊種群數量由20世紀最低谷時的7萬余只增加到30萬余只;野牦牛種群數量從20世紀近1萬頭增至2萬余頭;黑頸鶴數量從20世紀不足3000只增至萬余只;滇金絲猴、西藏馬鹿等珍稀瀕危野生動物種群數量恢復性明顯。
綠水青山,群眾樂享生態紅利
林芝市素有“西藏江南”之稱,風光旖旎,景色秀麗,氣候宜人,吸引著全國各地游客前來。這里作為我國第二大林區,過去采伐樹木是群眾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2005年,當地政府為保護森林資源頒布“禁伐令”,讓村民們從砍樹人變成種樹人。通過改造農牧民住房、完善鄉村基礎設施,當地生態旅游逐步發展起來。
32歲的索朗卓嘎經營的家庭旅館是林芝市工布江達縣錯高鄉結巴村第一家家庭旅館,最開始只是一棟木質小樓。2010年,在當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她新建了一座房子,擴大了旅館規模。目前,她已經擁有了2家家庭旅館。
“生態環境好了,游客就來得多了,收入比過去更高了。”索朗卓嘎告訴半月談記者,去年光民宿的收入就有十幾萬元;她還經營一家網店,銷售村里收購的藏藥材,收入超過3萬元。
生態旅游不僅帶動了本地人的就業和增收,也為村子的發展注入了活力。游客接待中心、度假山莊、松茸加工廠、生態養殖基地等村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增收的路子越走越寬。
數據顯示,“十三五”期間,西藏鄉村旅游年接待量突破1000萬人次,農牧民參與鄉村旅游就業8.6萬人次,年人均增收4300元,帶動7.5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脫貧,實現旅游富民和生態保護的有機統一。
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廳副廳長稅燕萍介紹,如今的西藏,“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深入人心,生態效益正不斷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群眾享受著藍天碧水和良好的生態環境帶來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