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 郭方達
泛舟湖上,波光粼粼,不遠處的天鵝追逐嬉戲。天津北辰區西堤頭鎮趙莊子村的曙光水鎮已成游客打卡地。圍繞著項目中心的圓夢湖,四周民居鱗次櫛比,商業街、民宿錯落有致。
這是天津市北辰區西堤頭鎮趙莊子村一景(10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趙莊子村鄉村振興領導小組成員王堅早早來到現場,水鎮的工程建設尚未完工,但絡繹不絕的游客已經讓當地人忙碌起來。
景區內游樂餐飲一應俱全,種植了荷花的圓夢湖成為游客的熱門打卡地。然而,這里過去卻是一片坑坑洼洼的魚塘,沒有效益不說,缺乏管理的粗放養殖也讓人居環境打了折扣,村里年輕人大都留不住。
“以前趙莊子都是鹽堿地,許多地方連玉米都種不了,連一條出村的路都沒有,是出了名的窮村。”王堅告訴記者,村子東臨華北河,南臨永定新河,上百年來,村內多靠打魚養魚為生,但缺乏科學統一的管理,指望老天賞飯實在是富不起來。
這是天津市北辰區一景(10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耕地少,土質差,土坷垃里刨的糧食還不夠填肚子,難道真就沒有致富的路子?王堅不這么認為。
水產養殖的傳統路子收入有限,自2013年起,村里開始利用獨有的資源,重點發展生態旅游和漁業文化旅游,閑置的魚塘被一個個打通,超過3000畝的水面連成一片,成為圓夢湖景區以及曙光水鎮項目的建設基礎。分為三期建設的曙光水鎮,規劃占地接近兩萬畝,一期工程已經建成并開放迎客。
“把漁業文化和資源作為傳承主線,利用好特色生態優勢,謀發展住新樓也不是難事。”王堅表示,村里還將利用好整合后的水資源,將規模化漁業養殖提上日程,利用高價值水產品再給錢包“添個富”。
2018年,趙莊子村被評為“全國生態文化村”,“留不住”徹底成為過去式。如今,全村年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收入3000余萬元,帶動農民就業300余人,全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3萬元。
這是天津市北辰區西堤頭鎮趙莊子村一景(10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游人在天津市北辰區雙街村的百畝菊園內漫步(10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視線向西,不遠的雙街村景致又有不同。
花開遍野,游人如織,北辰區雙街村的百畝菊園里一片生機盎然。村委會委員解家富領著記者穿行在花海之中。這片超過500畝的花卉基地已經成為當地重要的一項旅游收入來源,高峰時期日接待游客上萬人次。“依據不同季節,觀賞的花卉也不同,如今正是賞菊的時節。”望著一望無際的花海,難以想到雙街村過去卻是連電費都交不起的窮地方。
雙街村歷史悠久,村域古為退海地,地表為古河道沖積而成,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是發展生態農業的絕佳選擇。背靠優質資源卻沒能開發,“冬天一身土,夏天一腳泥”成了常態。
游人在天津市北辰區西堤頭鎮趙莊子村的曙光水鎮內漫步(10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這是天津市北辰區西堤頭鎮趙莊子村一景(10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怎么辦?抓牢生態致富的秘訣讓村民的生活變了天地。從葡萄培育到經濟作物種植,早在2004年,農業科技公司、種植養殖合作社等陸續成立起來。其中的雙街村種植養殖農業合作社,擁有超過300個大棚,總占地面積超過6萬平方米。
村民馮長珍告訴記者,全村年滿18周歲的村民可作為股民加入合作社,“社里統一購買葡萄樁和葡萄架,還無償進行技術指導。”馮長珍一家加入合作社8個年頭,利用工作間隙打理葡萄園,一年增收超過5萬元。
2018年,雙街村集體經濟年收入突破1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億元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萬元。如今的雙街村,幾乎戶戶住樓房,家家有小汽車。解家富表示,雙街村正在進行生態產業多元化升級,農業旅游、葡萄主題公園等一批項目已經取得成效,年吸引游客超過10萬人次。
這是天津市北辰區西堤頭鎮趙莊子村一景(10月27日攝,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在天津市北辰區西堤頭鎮趙莊子村,居民在樓前的健身園內活動(10月27日攝)。 新華社記者 李然 攝
類似的故事還在北辰區的其他地方上演,雙口鎮依托大片的林地,將林業經濟與鄉村旅游融合發展,因地制宜發展休閑農莊、特色民宿、戶外運動、森林康養等特色產業。青光鎮韓家墅村著力發展果蔬苗木產業,把三產融合作為突破口,告別單一發展……
打好“美麗牌”,吃上“綠色飯”,生態富民在北辰區變為不折不扣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