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創新,很多人認為只有“不走尋常路”“腦洞大開”才是創新,但其實,在我們的工作中,持續的學習和改善也是一種“小而美”的創新。烏魯木齊伊利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的維修班組就在日常工作中,破解了一個困擾多年的老大難問題,印證出一個道理:只要瞄準實際需要,愿意下功夫去琢磨,任何人都能展現出創新的無窮魅力。
這家工廠2006年建廠,已高效運行10多年,設備升級、提升效能是重中之重。
工作期間,維修班組成員們敏銳地發現,生產火炬冰淇淋的隧道生產線的機械手在抓取、運送、釋放火炬時,有時會有無法對齊中孔位,導致產品掉落。這不僅影響設備運行的穩定性,也會造成料液損失,不利于成本管控。
識別出問題后,班組成員沒有著急開始尋求解決辦法,而是先“尋源”——蹲在設備旁,一個零件一個零件地細致檢查,力圖找到問題癥結。
經過耐心的“蹲守”與排查,他們發現問題出在機械手的搬運塊開鉗處!事實上,隧道線機械手一“張開”,就釋放了產品,而機械手什么時候“張開”呢?就取決于凸輪結構。所以,一旦凸輪結構不穩定,就容易導致搬運塊出現擺動。不穩定的位移就是導致火炬與蛋筒無法完美匹配的“始作俑者”!
找到問題源頭后,維修班組開始著手解決問題,先是對設備運行原理、結構進行現場寫實,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解決辦法,加固?回彈?還是更換配件?但是,讓大家沮喪的是,不管哪個解決方案,都無法徹底解決問題。
正在大家一籌莫展、灰心喪氣的時候,維修組長給大家打氣說道:“一定還有別的解決辦法!這事兒先放一放,我們去別的工段找找靈感!”說完就帶領團隊成員去蛋卷車間巡檢。
這次巡檢讓他們找到了解決問題的“靈感”。他們發現,蛋卷設備的自動整理工位也可以用在隧道線的機械手上。
按照這個思路,維修班組在機械手兩側的尼龍導軌上增加搬運塊整理工位,固定凸輪結構等設備的“關節”,當開鉗工位動作時,同時會觸發整理工位動作,從而防止搬運塊因開鉗而造成的移位,解決了這個問題。
隧道線的機械手經過改善后,能夠有效固定搬運塊位置,避免底部蛋筒與搬運塊中心無法對準的情況發生,降低了故障維護成本,也提升了設備運行穩定性,減少了浪費。維修班組一次“小”創新,產生了大能量,實現了好效果。
(伊利集團 李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