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班和上進之間,我選擇上夜校。”新年伊始,蘇州大學面向社會開放夜校班,吸引6000多人報名,近六成在35周歲以下。“白天上班,晚上學藝”成了不少年輕人的時尚選擇。高校開夜校何以“出圈”?青年扎堆“回爐”凸顯哪些需求?半月談記者就此進行了采訪調研。
2小時“搶光”7門課
春節前最后一課,晚上6點出頭,32歲的莊安愚第一個來到教室。自從報上蘇大夜校的“ChatGPT數字化轉型初級培訓班”,他的手機導航軟件就多了一個新坐標——蘇大北校區工科樓。
“刷多少節網課和短視頻,都抵不上一節‘大牛’博導的線下課。”莊安愚是國家稅務總局蘇州市稅務局團委副書記,他告訴半月談記者,培訓班由蘇州工業園區科技領軍人才趙朋朋領銜授課,“趙老師一語道破ChatGPT的本質是詞語接龍,讓我豁然開朗。”
蘇州大學夜校ChatGPT初級班給學員頒發結業證書
隔壁古典舞教室里,“二娃寶媽”袁靜也在老師指導下細摳每一個動作。“和市面上其他興趣班相比,這邊15節課880元,還是小班化教學,性價比很高。”
蘇大繼續教育學院事業發展部主任鮑小娟介紹,2023年下半年開始,就有不少網友在該院微信公眾號后臺留言,希望開設夜校班,經過問卷調查等分析準備,今年1月初,首期夜校推出興趣類、技能類等29門課程,教學團隊以本校各專業老師為主,校外選聘為補充。根據學員反饋,二期課程發展到48門,更加貼近蘇大學科專業,教學點也從老校區擴展到新校區,輻射范圍更廣。
1月26日下午1點,隨著二期課程開放報名,鮑小娟的企業微信瞬間“炸了鍋”。“每個群上限200人,一下子就新增了四五個群。”短短幾分鐘,咨詢群列表就被“99+”的未讀消息刷屏,2小時就有7門課報滿,中醫養生、美妝、外語、非遺類課程最受歡迎。截至1月底已有36個群,近7000人咨詢報名。
青年“回爐”凸顯哪些需求
——充電。莊安愚說,當下,應用人工智能是大勢所趨,“你不會被AI淘汰,但會被用AI的人淘汰。要克服能力焦慮,就得不斷學習。”雖然夜校結業證書不等于職業技能證書,但莊安愚篤定繼續報名中高級課程,“比起那張證書,我更在乎在這里學到真本領”。
——解壓。袁靜說,在外資企業工作,回家還要照顧孩子,壓力自不必說,但她覺得,每周總要有屬于自己的時間,在忙碌中靜下心來。“上夜校的兩個小時里,我是自己的主人。保持學習的狀態,才能更從容地應對生活、工作各方面的挑戰。”
——社交。“夜校班的同學來自各行各業,大家有各自的人生軌跡、不同的工作背景,共同的興趣愛好讓我們走到一起,但看具體問題又有不同的視角,所以經常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在蘇州高新區通安鎮華通三區居委會工作的費黎芹告訴半月談記者,夜校期間她結識了兩個新朋友,“我們一起打卡學校周邊的咖啡店,談談人生,聊聊際遇,還約好了一起吃飯。”
“吳文化與蘇州話”授課團隊成員、蘇大“說蘇哉”協會秘書長車玉茜認為,高校開夜校“出圈”,在滿足當下社會青年多層次需求的同時,也映照出高校傳統課程體系有待改進的環節,“大學可以通過夜校感知到社會上要什么、缺什么,進而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幫助在校生提前儲備好相關素養和技能”。
“網紅”變“長紅”,關鍵靠內容
近年來,“夜校”這個富有年代感的名詞在公眾視野逐漸升溫。蘇大繼續教育學院院長繆世林認為,早些年,大學夜校以提升學歷為主要目的,但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今天,夜校學員更看重自我提升。
蘇州大學夜校古典舞培訓班
“這就要求高校繼續教育機構積極轉型,我們也一直在嘗試。”在繆世林看來,夜校學員背景多元,日常管理并不容易。“我們長期開展社會培訓,服務保障團隊近百人,管理機制也相對成熟。接下來,我們仍要不斷反思、改進,探索出更多類似夜校的好辦法,把高校教育資源送到想要學習的人群身邊。”
“夜校不能像只在夜間短暫開放的曇花,從‘網紅’變‘長紅’,關鍵還得靠內容。”江蘇開放大學副校長羅逾蘭認為,綜合性高校通過夜校、研學等方式推動教育資源共享,應用型本科、職業院校也可結合自身專業特色開設分眾化的社會培訓課程;開放大學承擔終身教育學分銀行的運行職責,更要發揮好省、市、縣系統辦學和社會教育布點廣泛的優勢,為在職學習者就近學習及跨地區流動學習提供便利。
采訪中,也有高校管理人士坦言:“社會服務雖然是高校的重要職能之一,但不少高校并不重視。”有的校領導認為,搞對外培訓可以,但不要過多占用一線資源,擔心打擾教學和科研。
蘇大人文社科處處長、東吳智庫副理事長陳一建議,建設全民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需多方合力,可發揮個稅抵扣、學分銀行等工具的杠桿作用,將一些夜校課程納入人社部門技能提升補貼范疇;同時引導高校重視社會服務、開放教育資源,上級主管部門考核高校時可加大相關權重,根據考核結果給予獎勵、補貼。
半月談記者:陳席元(參與采寫:羅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