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2021年,隨著我國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歷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三農”工作重心由脫貧攻堅轉入全面推進鄉村振興。2023年,全國各地吹響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號角,著手描繪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的美好圖景。鄉村沃土煥發活力,充滿希望。
接續奮戰,特色產業漸興旺
砂糖橘示范基地果子掛滿枝頭,右江河谷小番茄等特色果蔬陸續上市……廣西百色老區“菜園子”“果園子”直通全國,相當暢銷。
百色市曾是全國脫貧攻堅主戰場之一。百色的發展史就是一部與貧困的斗爭史。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百色創造性實施精準扶貧“十大行動”“十個到村到戶”,發起“四大戰役”“六場硬仗”。2020年底,百色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了102萬貧困人口脫貧、899個貧困村出列、12個貧困縣摘帽。
百色市委書記黃汝生說,踏上鄉村振興“趕考”之路,百色堅持把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全面落實“四個不摘”要求,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持續提升。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各地發展特色產業,促進農民工穩崗就業,千方百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在廣西隆安縣丁當鎮保灣村的金福火龍果基地,不時可以看到在田間忙碌的農戶,其中不少人是來自附近村屯的脫貧群眾。
歲末之際,保灣村脫貧戶盧春弟一有空就來基地給火龍果摘花。“每天能賺120元左右,離家近很方便。”盧春弟告訴半月談記者,他幼時因患小兒麻痹癥落下殘疾,行動不太方便,現在基地持續有用工需求,不愁找不到活。
山西婁煩縣刺繡屬于晉繡的一個類型。當地會針線活的婦女很多,之前人們忙里偷閑繡個鞋墊、繡副鞋面,也只當作個人愛好或互贈的禮物。現在,越來越多繡娘靠著這門手藝賺上了錢。
作為婁煩刺繡代表性傳承人,尹艾風成立婁煩縣雪梅刺繡坊,在縣里相關部門的組織下,開展繡娘免費培訓。她的快手賬號有5萬多粉絲,也成為培訓繡娘的直播平臺。進入冬季,當地繡娘們投入到刺繡制作中。
“飛針走線”的精美刺繡,“繡”出了呂梁山區農婦們的致富生活。脫貧戶王彩鳳經過1個多月培訓,學會了刺繡技術,能夠熟練制作鞋墊、荷包等。她說,自己平時打零工,閑暇之余做刺繡,2023年增收5000多元。
2023年12月8日,福建“中國扶貧第一村”赤溪村的一處茶山和遠處的菌菇棚(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新業態激發新動能
位于武陵山脈腹地的湖南省古丈縣,人口不足15萬,這里卻有超過35個成一定規模的自媒體博主,其中3個賬號粉絲量突破百萬,“山白”“彭南科”“湘西冬寶”“臘肉小王子”“向青山說古丈”等抖音號知名度高。秀美的自然風光、濃郁的人文風情、鄉村振興發展熱潮等,成為短視頻博主的創作靈感和源泉。
古丈縣鄉村振興局局長張書民說,古丈縣過去“養在深閨人未識”,2023年網絡直播、短視頻拍攝等本地自媒體迅速發展,對古丈農特產品、鄉村文化、生態旅游資源等進行宣傳,提高了古丈知名度,促進鄉村旅游發展。
通過自媒體的宣傳推介和帶貨等,目前古丈縣臘肉、茶葉、藍莓、蒿草粑等農特產品在線上銷售火爆,帶動永順縣、瀘溪縣等周邊地區2000多戶農戶實現增收,2023年全縣農特產品電商銷售額突破2億元。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05元,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3%。
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步伐加快
在推進鄉村振興中,多地創新思路、強化措施、加大投入,大力建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改善人居環境質量,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讓鄉村更美更宜居。
數據顯示,目前全國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超過73%,95%以上的村莊開展了清潔行動,村容村貌持續改善。
漫步在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古河鄉丹桂村,映入眼簾的是一幅規劃有序、充滿生機的畫卷:平整的柏油路環繞整個小山村,白墻紅瓦的小樓依山而建,蔬菜大棚內綠意盎然。
丹桂村駐村第一書記劉興旺介紹,近些年村里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行動,村屯更加美觀漂亮。丹桂村利用特色的紅色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吸引大量游客前來。
百色市田陽區新立村則對農村部分有歷史積淀的特色農房、舊宅加強修繕改造,對具有文化記憶的傳統手藝和物件加強守護保存。村黨總支書記羅朝陽表示,這讓游客重溫農耕記憶,“重拾”鄉愁。
鄉村治理效能也在普遍提升,基層治理體系更加完善。百色市爭創“平安建設紅旗鄉鎮”“治理有效紅旗村”等,促進了鄉村平安、和諧、有序。西林縣新豐村黨支部探索“小巷管家、五步服務”鄉村治理模式,先后榮獲“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和“全國文明村”。
2023年12月23日,在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石城鎮方一村,村民在庭院內晾曬特色農貨。新華社發(杜子璇攝)
多方位補齊鄉村振興人才短板
不少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也是少數民族聚居區、革命老區,歷史上欠賬較多,盡管摘了貧困帽,但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任務還很艱巨。
廣西樂業縣新化鎮百坭村,是“七一勛章”獲得者黃文秀生前擔任駐村第一書記的地方。受到黃文秀先進事跡的感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來到這里,把青春投入鄉村振興建設。
百坭村現任駐村第一書記農俊海積極帶動村民發展山茶油、砂糖橘等特色產業,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幫助群眾持續增收。農俊海說,2023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超過200萬元,讓更多的群眾獲益。
為破解鄉村振興人才難題,部分省區市創新實施鄉村振興村級協理員專項計劃。在廣西,2023年,數千名高校畢業生投身國家、自治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發揮專業所長,服務于推進鄉村產業發展、鄉村規劃建設、鄉村治理等領域。
為促進群眾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寧夏培育“法律明白人”7.7萬余名。他們用“家鄉話”開展普法宣傳、矛盾調解更“接地氣”,容易被群眾接受。
2023年農閑時節,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賀蘭縣常信鄉的“法律明白人”王學山卻一刻也不得閑。“兩個農婦因為放羊出了意外,一個人是聾啞人還摔骨折了,這要不趕緊做工作,隱患可就大了。”王學山說。
鄉土人情社會,雙方各有理由。王學山前前后后跑了醫院、雙方當事人家庭、村部等多次,終于實現了“以法服人”。“我拿著出院結算單、法律文件等材料,一點一點給雙方講道理、做工作。賠多少錢,按照住院花費、法律規定等明明白白計算,確保雙方都心服口服。”王學山說。
寧夏司法廳普法與依法治理處處長萬瑋介紹,目前寧夏各類“法律明白人”參與法治宣傳38776場(次),參與化解矛盾糾紛13911件,引導群眾依法維權、申請法律援助等2112人次,參與村規民約制定750人次,為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和法治保障。
半月談記者:何偉 柳王敏 魏彪 楊穩璽 /編輯:張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