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的體育圈,用熱鬧非凡形容一點也不夸張。中國首次在同一年舉辦兩項綜合性國際體育賽事,運動健兒們在賽場上奮力拼搏,激發起的體育激情從場上蔓延到場外。運動正日漸成為人們的生活習慣,全民健身的圖景在神州大地處處鋪展。
展望2024年,中國競技體育將迎來巴黎奧運會大考,第十四屆全國冬運會即將開幕。隨著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完善,群眾體育將更加如火如荼。競技體育和群眾體育“兩翼齊飛”,不斷拉動賽事經濟和體育消費,激活體育+的無限潛力。
競技體育“硬菜”多
回首2023年,體壇盛宴精彩紛呈。杭州亞運會、成都大運會在家門口舉辦,蘇迪曼杯、乒乓球混團世界杯、女排世俱杯等頂級賽事輪番登場,重要賽事如一道道“硬菜”接連上席,令體育愛好者直呼過癮。
杭州亞運會是中國第三次牽手亞運會,亞洲健兒的光榮與夢想在這里綻放。本屆亞運會累計15次打破世界紀錄、37次打破亞洲紀錄、170次打破亞運會紀錄;亞奧理事會45個成員中,有41個在杭州亞運會獎牌榜上有所斬獲;中國代表團獲得201枚金牌,創造在歷屆亞運會上的最好成績。以亞運會為窗口,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得到了具體生動的展現。
成都大運會上,113個國家和地區的6500名大學生運動健兒匯聚蓉城。來自世界各地的青年不斷挑戰自我、刷新一項項紀錄,共有22人次打破了14個小項的賽會紀錄。而比冠軍更讓人動容的,是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的相聚。西班牙“功夫小子”阿爾丹在武術發源地體會到了“歸屬感”,巴西游泳運動員費爾南達·戈麥斯說大運會之旅“就像是回家,而不是出國”。
體育盛宴從2023年延續到2024年。2024年2月17日,第十四屆全國冬季運動會將在內蒙古自治區拉開帷幕。作為北京冬奧會后首次舉辦的全國冬季項目大型綜合性賽事,預計將有3700余名運動員參加“十四冬”,這也將是歷屆全國冬運會中規模最大、項目最全的一屆。
冰雪那達慕開幕式現場 王楷焱 攝
坐落于呼倫貝爾市海拉爾區的“十四冬”主場館——內蒙古自治區冰上運動訓練中心,半年多以前便開始賽事不斷。內蒙古自治區冰上運動訓練中心短道速滑館館長于洋說:“在沒有比賽和運動員備戰的時候,場館會免費向市民開放,還會為小朋友免費提供上冰的護具,讓教練帶著小朋友練習。”
2024年夏天,奧運的圣火又將在塞納河畔點燃。國家體育總局競技體育司司長張新表示,2023年,中國體育健兒在奧項世界大賽中獲得35金29銀33銅共97枚獎牌,為實現巴黎奧運會目標奠定了較好基礎。目前,各項目國家隊正在組織開展巴黎奧運會前的最后一次冬訓,力爭通過冬訓夯實基礎、提升實力,為實現巴黎奧運會目標頑強拼搏。
在期待巴黎奧運會的同時,國人也遺憾地發現,中國男籃、男排和女足將無緣本屆奧運會,再一次敲響了“三大球”發展的警鐘。打牢基礎、重視青訓、加強國際交流等措施,雖是老生常談,卻是振興“三大球”不能繞開的路子。
全民健身圖景新
2023年12月,“學轉英超”基層足球教練培訓項目在“村超”發源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縣正式啟動,這是英超與“村超”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后的首個項目。榕江縣雖然沒有職業足球俱樂部,卻憑借“村超”火遍網絡,甚至火出國門。
2023年夏天,全稱為貴州榕江(三寶侗寨)和美鄉村足球超級聯賽的“村超”賽,不僅點燃了當地20支村級球隊六七百名球員的運動激情,更是引來網上幾十億的瀏覽量,發展成為全民嘉年華。
過去一年,“村超”“村BA”“村排”等民間賽事活動在鄉村廣泛興起,讓鄉村振興跑出了“新賽道”。
內蒙古自治區鄂托克前旗人口不足8000人的昂素鎮,有近一半人熱愛打排球,鎮上幾乎每個嘎查(村)、社區都有排球場地,每周都有排球比賽,在2023年還舉辦了蒙陜甘寧晉五省區農牧民排球比賽。排球不僅強健了農牧民的體魄,也成為基層治理的“潤滑劑”。當地村干部介紹,農牧民開始打排球后,不再酗酒打牌了,村里開會、組織活動都能積極參加。
冬季的錫林郭勒草原白雪皚皚,卻撲不滅錫林郭勒“馬超”聯賽的激情。2023年11月,首屆“蒙古馬精神”杯中國馬都錫林郭勒蒙古馬超級聯賽在“中國白馬之鄉”西烏珠穆沁旗揭開戰幕。聯賽現場還舉辦了烏蘭牧騎表演、篝火舞會等活動,民間賽事活動將“流量”變為“留量”,成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的“加速器”。
除了鄉村體育,各地持續加強鄉鎮、街道健身場地器材配備,構建多層級健身設施網絡和城鎮社區15分鐘健身圈,同時結合城市更新行動,增加開敞式健身設施。在浙江省寧波市,小區內的廢棄車棚等被改建成“百姓健身房”,跑步機、橢圓機、乒乓球桌旁每日人來人往。湖北省武漢市楊泗港的貨運碼頭廢棄了十余年,經過重新設計和改造,如今變身為籃球場和臨江公園,成為武漢籃球圈熱門打卡地。
2022年發布的《關于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意見》要求,到2025年,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38.5%。
參賽選手在西湖景區楊公堤路上奔跑。黃宗治攝
歲末年初,有體育愛好者以登山、迷你馬拉松等方式“運動跨年”,有滑雪發燒友規劃好了春節期間的滑雪之旅,也有馬拉松愛好者盤算起新一年的“跑馬計劃”。進入滑雪季,國家體育總局、文化和旅游部聯合發布了“跟著賽事去旅行”2023—2024全國冰雪賽事目錄,共有20項賽事入選。
體育經濟輻射廣
體育賽事全面復蘇,全民健身如火如荼,體育產業自然水漲船高。在賽場上,安踏、李寧、361°等國產運動品牌與運動健兒一同大放光彩;在賽場外,這些“國潮”加持下的品牌,更是走進了新消費群體的生活中。
杭州亞運會上,安踏為中國代表團設計了“冠軍龍服”,還為舉重、體操、拳擊等國家隊打造比賽裝備;國乒隊員身披李寧戰袍出征亞運會,運動員同款服裝同步在電商平臺開售;361°則為亞運會提供了火炬手、護跑手、志愿者等服飾。贊助重大體育賽事、為運動隊配置專業裝備、與熱門IP生產聯名款、簽約運動員做代言人……“國潮”運動品牌走出了“國貨當自強”的發展之路。
市民在沈陽市北陵公園冰場練習滑冰。陳為攝
在2023年的“雙11”,天貓數據顯示男性消費前三位的商品依次為公路自行車、電競產品和沖鋒衣。越來越多人愿意為運動買單、為健康買單。第六屆進博會上發布的《2023年中國消費者洞察暨2024年展望》顯示,2024年,18至34歲的消費者愿意將可支配收入的18%花在健身上。
在體育制造業蓬勃發展的同時,賽事經濟也迸發出巨大能量。“馬拉松熱”從年初持續到了年尾。僅2023年10月15日這一天,全國就有27座城市舉辦了29場城市馬拉松賽事。馬拉松賽事的熱度不僅顯現在一線城市,更是下沉到三四線城市,激發起文旅消費的新活力。
江西省2023年舉辦了20余場城市馬拉松,僅南昌馬拉松就帶來了各種營業收入1.25億元。2023年3月開跑的無錫馬拉松,吸引了11.5萬名選手報名,還有27.3萬名觀眾在沿途觀賽,據統計有三成觀眾在觀賽之余流連于無錫的各大商圈、景點,拉動了餐飲、旅游、住宿等消費。
馬拉松早已不僅僅是一項比賽,各地都在比賽期間舉辦節慶活動、推介地方美食、展現旅游資源,“賽事+旅游”“賽事+文創”“賽事+會展”等融合發展,真正實現了以賽引流、以賽促流。以馬拉松為代表的體育休閑消費,日益成為拉動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動能。《中國城市體育消費報告》顯示,作為全球最大的體育休閑消費市場之一,當前我國體育消費規模約1.5萬億元,預計2025年將增長至2.8萬億元。
半月談記者:王春燕 魏婧宇 /編輯:鄭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