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早,山東省壽光市洛城街道東斟灌村交易市場里人頭攢動,路邊十幾輛大貨車排成長隊等待裝車,“90后”青年李庚用電動三輪拉著整車彩椒卸到市場倉庫里。前幾年,他“子承父業”回村建了3個大棚,一年收獲40多萬斤彩椒:“村頭有市場,從來不愁銷。”
東斟灌村是彩椒種植專業村,年產彩椒2.2萬噸,產值超過1.5億元,銷路已拓展到海外。村黨支部書記李新生說,背靠村級市場,370戶菜農足不出村就能賣菜。
自1989年冬暖式蔬菜大棚試種成功,壽光市發展蔬菜產業已走過34個年頭,成為全國重要的設施蔬菜生產基地。在許多地方面臨“賣菜難”的背景下,壽光年產蔬菜450萬噸,30多年來未出現過規模性滯銷。中國蔬菜之鄉“一筐菜”量豐價穩、暢銷全國的背后,有啥奧秘?
“村村大棚通市場”
壽光目前擁有蔬菜大棚17.3萬個,年種植面積60萬畝,年產量450萬噸。壽光市委書記趙緒春說,從蔬菜大棚到農產品物流園,20多類主要蔬菜品種依托密集銷售網絡,奔向全國。全國其他地區的蔬菜也在這里集散,年交易量高達900多萬噸。
菜農在壽光農產品物流園整理蔬菜 郭緒雷 攝
“亮眼成績是用慘痛教訓換來的。”壽光市市長李鵬說,早在規模化發展設施蔬菜之前的1983年,當地上千萬斤白菜豐收,卻因價格低、流通不暢,大量爛在地里。痛定思痛后,1984年,壽光建起第一個蔬菜批發市場,占地僅10多畝,一到旺季就被車輛和人群擠得水泄不通。市場雖簡陋,卻開創了壽光蔬菜市場化交易和流通的雛形。
1989年,壽光第一批冬暖式蔬菜大棚喜獲豐收,結束了我國北方冬季不能大規模生產新鮮蔬菜的歷史,蔬菜大棚建設面積逐年擴大,蔬菜批發市場也不斷擴建。
農民種菜,政府幫賣。壽光大力建設農產品物流園,配套一系列優惠政策和創新服務,不僅使本地菜暢行無阻,更吸引全國客商紛至沓來,成為全國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實現冬季南菜北運、夏天北菜南銷。
凌晨三四點,壽光市地利農產品物流園早已車水馬龍。壽光市商務局黨組成員、商會會長王海濤說,物流園日交易量通常在1萬噸左右,旺季時每天入園運輸車輛超過4000輛。
該物流園蔬菜經營管理部副經理孫向明說,園里有“眾貨眾百客”的說法,不管是東北還是海南來的菜,無論是椒類、豆類還是葉菜,每天都能銷售一空。物流園里蔬菜交易品種超過200個,年交易量300余萬噸,交易額約100億元,輻射全國20多個省份。
物流園是大龍頭,村村還有小市場。壽光在蔬菜種植集中村建設改造了1600多處村級田間地頭市場,方便本地蔬菜外銷。如今,壽光形成以地利農產品物流園為龍頭、村級市場為基礎的遍布城鄉的農產品流通網絡。經由村頭小市場和龍頭大市場,壽光蔬菜不分晝夜地賣到全國、全世界。
“不找市長找市場”
“壽光菜農長期與市場打交道,從不跟風、扎堆種菜,市場上這個蔬菜品種多了,就另換品種。”壽光市委常委、宣傳部長袁義林說,壽光菜農根據市場行情迅速調整種植結構,從源頭防止“賣菜難”。
錯位競爭之下,“一鎮一特色、一村一品種”格局逐步形成。“番茄小鎮”古城街道、“長茄小鎮”紀臺鎮、“胡蘿卜小鎮”化龍鎮等農文旅小鎮,盡顯勃勃生機。
每天,“中國壽光蔬菜價格指數”線上線下同步發布,為蔬菜種植戶、經營者、消費者提供價格信息指導,許多菜農自覺查看價格波動和走勢,迅速了解蔬菜種植、市場供求、價格變動等信息。半月談記者發現,成熟的市場大環境練就了菜農依靠質量與品牌對接、占領市場的習慣。
在壽光菜農看來,無論市場如何波動,以質量求生存,好菜才不愁賣。凌晨兩三點鐘,半月談記者在地利農產品物流園看到,還沒開秤交易,檢測中心工作人員就先抽樣檢測了當天蔬菜,每天檢測1400批次左右,合格率超過99%。
在壽光市營里鎮,山東物澤生態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經營著2000畝設施蔬菜,80多個大棚。“像愛護眼睛一樣重視蔬菜質量。”公司負責人王娟說,運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生產、加工、管理、儲運、銷售各環節實現全程監管和安全追溯。
為守護金字招牌,壽光網格化監管全域蔬菜質量,打造市鎮村三級檢測體系,實現“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全市上市蔬菜抽檢“全覆蓋”,合格率穩定在99%以上。
要穩質量,標準先行。壽光市農業農村局局長王立新說,壽光主動融入濰坊國家農綜區建設,推動生產標準、技術服務、農資供應、質量檢測、包裝標識、品牌銷售“六統一”標準化管理。一批現代化高端園區已實現蔬菜生產自動控溫、自動噴滴灌、自動放風、自動施肥、自動卷簾的“五個自動化”,輻射帶動80%以上農戶進入標準化生產時代。
在壽光,菜農帶著頭燈采摘黃瓜 郭緒雷 攝
做好質量,還要健全品牌。壽光著力打造“壽光蔬菜”區域公用品牌,培育出“七彩莊園”“樂義”兩個中國馳名商標,認證“三品”農產品390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16個,古城番茄、紀臺長茄等22個農產品入選農業農村部名特優新產品名錄,69家基地被評為粵港澳大灣區“菜籃子”產品直供基地。
在稻田鎮崔嶺西村,“崔西一品”草莓西紅柿成功打進北京、上海及粵港澳大灣區市場。村黨支部書記崔玉祿說:“一般的西紅柿,一斤也就兩三塊錢。我們有品牌,價格高出好幾倍,還供不應求。”
“天沒下雨早修屋”
蔬菜種植面積那么大,賣不出去怎么辦?“抱團闖市場”是妙招之一。據壽光市農業農村局統計,目前全市正在運營的果蔬合作社約1600家,點多面廣的專業合作社積極拓寬終端市場,菜農不必擔心銷路,只管放心大膽科學生產。
為構建新型組織體系,壽光2020年組建了全國首家蔬菜合作社聯合會,構建了以聯合會為龍頭、15家鎮街合作社分會為骨干、124家濰坊市級以上示范社為支撐的健全體系,帶動85%的農戶實現產業化經營。
素有“中國胡蘿卜第一鎮”之稱的化龍鎮,聚集著40家胡蘿卜加工企業,胡蘿卜年交易量達80萬噸。鎮黨委書記陳建君說,園區企業在全國多地建設種植基地,總面積超過15萬畝,產品銷往20多個國家和地區,逐步形成了“工廠在化龍、種植在全國、銷售在全球”的產業格局。
近年來壽光還站上預制菜產業風口。壽光蔬菜產業控股集團的食品生產車間里,新鮮長茄經過切片、注餡、上粉、上漿、油炸、速凍等工序后,變成一袋袋“油炸茄盒”預制菜。企業負責人說,這條生產線日產量達6噸,從“一根茄子”到“一塊茄盒”,越來越長的產業鏈也延伸了價值鏈。
在壽光,以預制菜為代表的食品加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據統計,2022年,壽光共有預制菜加工企業118家,預制菜品涵蓋690余種,年加工能力360萬噸,年營收151億元。
為提升蔬菜產業競爭力,壽光還特別重視發揮科技力量。在壽光農商銀行大數據平臺上,一排排數據在大屏幕上跳動,蔬菜交易筆數、金額等數據源源不斷匯聚到這里。據壽光農商銀行行長韓奎成介紹,平臺鏈接1340家蔬菜合作社和67677戶農戶,利用數據為交易趨勢畫像,為銀行提供信貸決策依據。截至目前,銀行已為合作社及農戶授信4.6萬戶、金額達55.2億元,有效解決了農戶的融資需求。
科技的作用不止于此。前端突破種業瓶頸,扶持種業企業研發更適合本土種植的新品種,讓種植戶獲得差異化競爭優勢;中間用現代裝備“武裝”農業生產,廣建智慧大棚,讓菜農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后端利用大數據分析市場、賦能交易,為種植戶提供產銷對接、金融保險等社會化服務……如今,壽光蔬菜已插上“科技的翅膀”,在全國、全球市場上越飛越遠。
半月談記者:楊守勇陳國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