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被譽為“百節之鄉”,長期以來,節日、婚喪嫁娶中農村濫辦酒席成風,攀比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讓干部群眾很頭疼。自從有了“合約食堂”,大家攀比少了,小小的“合約食堂”正成為當地新時代文明實踐的“大課堂”。
簡辦酒席
“過去,農村巧立名目辦酒席的問題比較突出,2014年,渡馬鎮群眾率先自發成立‘合約食堂’,抵制濫辦酒席、大操大辦陋習,后在全州推廣。” 天柱縣常務副縣長楊長燕說。
走進位于黔東南州天柱縣坌處鎮的三門塘村“合約食堂”,半月談記者看到,右手邊是窗明幾凈的廚房,左手邊是可供200人用餐的區域;二樓有幾個包房和一間可容納百余人的會議室。
2022年4月,三門塘村村民彭澤偉的母親去世,他向三門塘村村委會申請,在“合約食堂”辦了15桌酒席,招待100多名前來參加葬禮的親友。“八人一桌,八菜一火鍋,夠吃不浪費,大大節約了花銷。”彭澤偉說。
三門塘村“合約食堂” 李驚亞 攝
過去,群眾在家門口辦酒時,有錢人家發50元一包的香煙,能上15道“硬菜”,一般家庭若發幾塊錢的煙,菜品也比較普通,就感覺臉上掛不住。“現在,辦酒規模、標準是統一的,必須上便宜的煙酒。”彭澤偉說,“在‘合約食堂’辦酒只要買好菜,找好幫廚,最后給村里交100元衛生費就可以了。”
據統計,近年來,黔東南州16個縣(市)共建有“合約食堂”408個,其中由村集體自主管理經營的占八成,每個“合約食堂”均明確專人管理,累計承辦酒席8000余場,每桌規定價格一般在180元至280元之間,每場平均節約各項資金1萬元以上。
農村的精氣神更足了
針對農村文化生活匱乏等問題,黔東南不少村寨結合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不斷探索“合約食堂+”模式,將簡單的辦酒場所轉化為集村民議事、調解糾紛、政策學習、開展文化活動的綜合場所。
在三門塘村“合約食堂”,墻上掛著“成由節儉敗由奢”“浪費糧食可恥、節約糧食光榮”等俗語。“三門塘村是3A級景區,平時‘合約食堂’由村集體合作社承包出去,開展長桌宴、干部培訓等活動。”天柱縣坌處鎮黨委書記紀寬林說。
在“合約食堂”發源地天柱縣渡馬鎮,當地打造“合約食堂”升級版,開展“合約食堂+節約富民”“合約食堂+一戶一約”“合約食堂+清潔風暴”等活動。還有一些村寨把“合約食堂”打造成村民文化活動室、休閑娛樂室和道德講堂,配套設立功德簿、紅黑榜、評議欄,將本村的道德榜樣記錄在冊,宣傳本村文明典型、好人好事,引導農民養成文明、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
推進移風易俗
“合約食堂”主要由村兩委牽頭,村民代表大會決議,利用閑置學校、家祠、集體倉庫或易地扶貧搬遷安置社區閑置場所等地點建設,明確“合約食堂”承辦宴席種類、標準、規模、申報流程等,規定只承辦婚喪嫁娶宴席,拒辦其他名義的酒席。
黔東南各地共同制定“合約食堂”配套管理制度321個,并納入村規民約。如天柱縣明確承辦酒席每場規模不超過30桌,每桌成本不超過200元,香煙每包13元以下,酒以每瓶20元以下的米酒為主。
針對以往辦酒污水橫流、垃圾遍地等現象,由群眾推選鄉賢人士等成立“寨管委”,負責“合約食堂”管理和運行維護,對違反規定行為及時勸導制止,不聽勸導的,由“寨管委”成員、村兩委共同對當事人和酒席主辦者批評教育,并納入“星級文明戶”量化評比考核。
“以‘合約食堂’為抓手,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在少數民族村寨遍地開花,這有助于摒除鄉村陋習,活躍農村文化生活,讓群眾把心思用在鄉村振興上。”楊長燕說。
半月談記者:李驚亞 趙昭 /編輯: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