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評論員?賈立君 劉懿德
日前,《經濟參考報》曝光的“畫餅”招商現象引發熱議。輿論普遍認為,此種現象在其他省區也不同程度存在,嚴重破壞了政府公信力和地方營商環境。記者發現,不僅如此,眼下一些地方轟轟烈烈的“意向”招商,無異于望“商”止渴,恐埋下隱患,也需警惕。
近些年,個別地方尤其是北方一些地方政府在招商引資、工程建設等方面,“畫餅”現象突出——向企業許下諸多承諾,如圖畫中的大餅,只能看、不能吃,難以兌現,引發系列問題。
記者發現,有的地方“畫餅”套路已很“成熟”,特別是“緊急”上馬的項目,在沒有立項、沒有方案的情況下,地方“一把手”突然“拍腦袋”搞建設,找來承建企業,告訴對方“先建吧,建完就給你結算”,并信誓旦旦保證“我們一級政府還能騙了你不成?”于是,一些養活著眾多員工、靠承攬建設項目生存的企業便貸款墊資,按對方的口頭要求“大干快上”。
這類項目,往往要大張旗鼓搞開工儀式,地方“幾大班子”領導悉數到場。隆重氛圍中,承建方負責人頓時感覺自己和自己的企業一夜間成為“明星”,更是吃下了“定心丸”。
然而,企業在工程實施中,購買材料資金跟不上趟,民工工資難以支付。這時企業去找地方政府,往往有些負責人會說,已向上級部門報送了立項報告,很快就會批下來,“好好干,虧不了你”。但經常出現的情況是,審批流程總是“走”不完。逐漸地,地方政府有關部門此前承諾的一系列“綠燈”也“忽明忽暗”,直至無人愿意接見他們,企業才發現“不對勁兒”。
此時,如果地方“一把手”沒有換人,企業起碼時不時還能爭取到一點財政撥款,以支付民工工資,勉強維持工程進度。若是“一把手”易人,“新官不理舊賬”的戲碼就開始上演了。這既令投資企業進退兩難、遭受損失,又讓地方政府誠信掃地、形象受損,還使營商環境屢遭詬病、投資難增,導致幾敗俱傷、官司不斷。
為此,近兩年一些地方下大力氣整治營商環境,努力走出既往招商泥淖。無疑,這是擔當與作為,值得肯定和表揚。
不過,有些地方在老問題尚未解決的情況下,也紛紛舉辦各種項目洽談會,以及組團到外地大搞引資推薦會;且往往成果“豐碩”,一次簽約達成的投資“意向”總額動輒數百億元,乃至上千億元。數字振奮人心,但“燈籠火把”之后,落地項目寥寥無幾,或實際投資大打折扣,成為人們的笑談。
有關人士告訴記者,一些招商會上所簽約的投資“意向”并未經過論證,數字比較“隨意”;甚至有的參會企業事前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投資多少,簽約時才發現政府所擬意向書里的數字十分驚人。
有干部表示,一些招商會實際上是“烘托氛圍會”,是地方政府為了消除營商環境差的負面影響,用熱烈場面、巨額數據提振投資信心的一種舉措。有企業代表也表示,對簽約數據“不必太認真”,地方政府要用數字充面子,企業配合政府來“站臺”也沒什么損失。
盡管“意向”投資本身具有務虛性,但不可太離譜。畢竟這是一方政府與有頭有臉的企業之間的公開承諾,社會寄望很高;同時,舉辦一場大型會議,成本不菲;另外,簽約前地方政府照樣會許諾諸多優惠政策,一旦無法落實,又將滋生很多矛盾問題,最終恐使政府公信力進一步受損、干部群眾積極性進一步受挫,政企矛盾嚴重者還會給經濟社會發展造成系列障礙,相當于又在“畫”更大的“餅”。
“畫地作餅,不可啖也”,已有深刻教訓;“說梅止渴,稍蘇奔競之心”。一些虛無的招商,也只是一種空想。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優化營商環境也需循序漸進,扎扎實實將老問題徹底解決,打強基礎,栽好梧桐樹金鳳自然來;在推進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取巧,以免舊病未除又添新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