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孫亮全
秋到塞上,天高云淡。萬里碧空之下,有一抹綠引人注目,那便是朔州。
山西省朔州市,一座因煤而建、因煤而興的城市,似乎與“黑”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如今,這里正加速建設現代化塞上綠都。朔州之綠,從何說起、又何處著手?
位于朔州市朔城區的風電及光伏發電項目 史振宇 攝
能源之綠,看智慧
中煤平朔集團井工三礦地面控制室內,工作人員按下“啟動”按鈕后,工作面上的采煤機瞬間運轉起來,新采的“烏金”穩穩地順著運輸帶向礦井出口方向傳輸。昔日井下采煤工,今朝地面控制員。插上數字化技術翅膀的煤礦,生產、監控、維護、安全等環節均實現少人或無人化,提高了安全系數,更提升了開采質效。
1987年,改革開放后第一家中外合作企業安太堡露天煤礦投產,兩年之后,煤礦所在地雁北地區出現了一個新的地級市,就是朔州。煤炭,成為朔州的標簽。目前全市煤炭年產能1.96億噸,位列全國第三、山西第一,國家能源保障,朔州重任在肩。
“按照今年的煤炭保供任務,全年產煤不能低于1.93億噸,日生產煤炭不能低于50萬噸。”朔州市發改委主任石生華表示,今年前7月,已經完成全年保供任務的77%。
煤炭產能不能減,“雙碳”戰略如何破題?朔州市委書記姜四清說,朔州的大方向是提高產業發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綠量,將能源產業升級為“綠色低碳綜合能源服務業”。
從建設智能化工作面入手,力求礦井普及智能化開采,進而提高煤炭先進產能占比,是朔州擘畫中的“三級跳”。目前全市煤炭先進產能占比已達92%,建成2座智能化礦井和81座智能化工作面,到2030年,朔州的全部煤礦均將實現智能化。
作為中部地區清潔電力外送的主要基地之一,朔州一直設法讓煤電“聯姻”更為美滿。朔州市市長吳秀玲說,通過建設低熱值煤發電項目、超臨界、超超臨界發電機組等,煤炭就地轉化在朔州已經初顯規模效益。
除了實現火電減排,提高“綠電”占比也是關鍵一招。朔州市產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玉奎告訴半月談記者,充分利用海拔高、日照長、風量大等自然稟賦,目前全市新能源裝機容量達600多萬千瓦,已達總容量的38%,“十四五”期間更將構建起基于共享儲能的風光儲源端一體化“能源互聯網”。
產業之綠,看膽識
行至朔州平魯區占地3600多畝的朔州低碳硅芯產業園區,但見首批入駐的6個項目正在加緊施工。
硅芯材料是構筑電子信息、新能源等產業發展基礎的功能性材料。這個千億級的硅芯產業園區,部署了硅芯全產業鏈,是朔州轉型發展的一個重要新增長極。
謀轉型,煤與“非煤”兩極并不互斥。除了探路煤電清潔高效利用,朔州更在“非煤”領域下大力氣布局。通過打造轉型綜改示范高地、能源革命創新高地等“四大高地”,朔州希望能在戰略新興產業闖出一片天地,讓傳統煤電產業不必再一肩挑起發展重擔。
在朔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投資192億元的寶武太鋼集團90萬噸鉻鐵低碳冶煉項目即將落地,這條近零碳排放鉻合金生產示范線,站上了全球不銹鋼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前沿陣地。
石生華說,利用朔州豐富的光伏資源發電,以綠電制氫,用綠氫還原鉻礦,打造集“綠電+綠氫+氫冶金+低碳冶煉+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線貫穿的綠色生產流程,是這一項目的亮點。
計劃年內開工的中煤平朔煤制烯烴新材料產業園,計劃年產220萬噸煤制甲醇、80萬噸甲醇制烯烴,為晉北低熱值煤化工找到發展新可能。“這一項目將改變朔州只能賣原料、燃料的現狀,把精深加工產業鏈帶進朔州。”石生華說。
與此同時,“朔州牌”碳基新材料、鈣基新材料、固廢新材料、高端陶瓷等新興產業集群也已踏上征程,朔州產業轉型的綠意,日見動人。
朔州菜農采摘忙 馬毅敏 攝
家園之綠,看精神
綠,一直是朔州人極為看重的顏色。這座鑲嵌在內外長城之間的邊塞古城,歷史上生態欠賬不輕,渴盼綠色,也是渴盼更有生機的家園。
滿目綠意盼不來,唯有一任接著一任干。何況,作為京津風沙源治理重點區域、首都水資源保護上游地區,維系京津冀生態安全,朔州絲毫馬虎不得。
這些年朔州有個縣名滿全國,就是誕生“右玉精神”的右玉縣,硬是將林木綠化率從不足0.3%提高到57%,在毛烏素沙漠風口地帶繪出一幅綠色畫卷。朔州市生態環境局局長盧生權告訴半月談記者:“右玉是朔州的縮影。”
平魯區太平山臥龍山30萬畝樟子松基地、山陰縣西山40萬畝防護林帶、懷仁縣西山40萬畝生態園林區、應縣龍首山15萬畝防護林區……一塊塊版圖被染綠。外長城沿線生態旅游帶、西山坡城郊森林景觀帶、桑干河生態修復帶、南坡區生態經濟林帶……一條條廊帶披綠裝。數據顯示,朔州的森林覆蓋率由新中國成立初的不足1%、建市初的9.35%,提高到如今的20.5%。
位于朔州的桑干河 史振宇攝
大地綠起來,朔州的水也逐漸豐起來、清起來。經過幾年系統治理,發源于此的桑干河再現清水潺流、桑干夕照的美景,水質不復劣Ⅴ類,去年已達到或優于Ⅲ類標準,實現“一汪清流向京畿”。神頭泉、太平窯水庫等水域,更成為每年成千上萬候鳥的“新家”。
喚回綠色,朔州重現雁門關農牧交錯帶核心區的榮光也就有了底氣。近年來,當地堅持走“特”“優”之路,初步形成了“有機旱作農業、草牧業、農產品加工業”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體系。“北肉”平臺主產區、有機旱作農業示范區建設協同推進,形成“肉羊、玉米、奶源、牧草、雜糧、蔬果”六大基地,正是農牧融合在朔州綻出的“六朵金花”。
煤山智變,產業興園,蒼林清波,疊映秋色。轉型畫卷日見斑斕多姿的朔州,收獲的是沉甸甸的信心、亮晶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