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李鳳雙 程子龍 黃騰
黑龍江省綏化市位于世界“四大黑土帶”之一的松嫩平原腹地,松花江與其支流呼蘭河沖刷出的數百萬頃良田沃野,一度產出了占全國四十分之一的糧食。
綏,乃“安好”之意;化,有“教化”“轉化”“造化”之說。如何跨越障礙直通安好和順?勤勞智慧的綏化人從“化”字上找到了答案。
綏化綠色農產品走進大型展會
化散為聚:干部變“施工隊長”
綏化是典型的欠發達地區,所轄10個縣(市、區)曾全都是全國產糧大縣,一直難以打破“無工不富”的魔咒。
為突破瓶頸,各級干部苦苦探索,也曾“饑不擇食”地上馬各種工業項目,有的縣甚至要引進飛機制造,最終卻鮮有成就。廣大干部意識到,“各自為戰”“亂敲鑼鼓點”的發展方式要變一變了。
鑒于此,綏化找準短板與優勢,立足豐富的農糧資源,以“糧頭食尾”和“農頭工尾”為抓手,重點打造“接二連三”融合性產業,構建以綠色食品、糧食等農產品精深加工為主導,以精細化工、生物醫藥、機械電子、亞麻紡織為支柱,以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為重點的“1+4+N”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千億級主導產業、百億級重點園區和十億級立市企業,成為綏化三產融合發展的“施工圖”。
綏化市委書記曲敏說:“黨中央已經繪就了發展藍圖,各級地方領導則要當好‘一線總指揮’和‘施工隊長’?!?/p>
綏化市發改委副主任王剛介紹,為避免盲目發展,市里對每個重點產業都進行了規劃,如專門針對“兩頭兩尾”進行精準招商,重點引進附加值高、產業鏈條長的企業,組織編制玉米、水稻、大豆和漢麻產業鏈圖譜。
綏化營商環境也在不斷改善。浙江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國內中小企業板第一股,曾糾結是否到東北投資。通過實地考察,該公司發現綏化市的干部對玉米及其產業鏈很有研究,便毅然來到東北,成立黑龍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
肇東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綏化從廣東引來的,去年該公司申報建設一個糧食深加工項目,周末剛把報告打上去,黑龍江省發改委的同志周一就派人到企業做指導。有的項目早8點做完安全檢測,9點就辦完了開工手續。“真沒想到這么快?!惫靖笨偨浝睃S勵堅說。
化大為強:農區變“工業新軍”
轉化一種形態為另一種形態,是“化”字的重要本義,綏化人深諳其寓意——要讓農區有更大變化,就要積聚“蝶變”的力量。
北方的9月已有陣陣寒意,而綏化市北林區張維鎮的一處工地卻仍熱火朝天。綏化象嶼金谷生化科技有限公司正在這里建設玉米精深加工項目。公司總監欒恩惠介紹,項目總投資超40億元,創4項第一:150萬噸年加工能力和年產70萬噸結晶糖產品兩項單體指標居亞洲第一,年產10萬噸蘇氨酸、1萬噸色氨酸兩項單體指標居世界第一。
總投資70億元的黑龍江新和成生物發酵產業園項目也在邊生產邊建設中。新和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俞柏金介紹,該公司拳頭產品輔酶Q10市場價格很高,可以按克賣。他給記者算了筆賬:“目前市場上玉米原糧的市場價為每萬噸1700萬元,而輔酶Q10每噸市場價為200萬元,如果用1萬噸玉米深加工成50噸輔酶Q10,其售價將達1億元?!?/p>
“兩頭兩尾”帶來可觀的產業集聚效應。黑龍江源發糧食物流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勇告訴半月談記者,該公司給玉米精深加工產業做配套,不僅具有儲存糧食的“糧食銀行”功能,還具備“產后服務中心”功能:代清理,代干燥,代加工,代銷售。企業還在當地建設了大連商品交易所的玉米期貨交割庫。
從2009年至2016年,綏化市玉米產量連續8年超過800萬噸,是名副其實的大糧倉。至2018年末,全市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企業達到176戶,實現產值307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67%。
未來5年,綏化還將繼續提升糧食精深加工比率,其中玉米精深加工比率將達80%以上。綏化市正著力打造玉米、水稻、大豆、蔬菜、畜產品、漢麻等六大農產品加工產業集群,并在副產品加工方面向藥用、化工、能源等領域延伸。
2018年,綏化躋身黑龍江省經濟社會發展“三甲”,并躍升東北城市經濟前十名。綏化市長張子林說:“一農獨大的綏化,正變成強有力的工業新軍?!?/p>
化庸為佼:貧困變富裕豐盈
綏化市曾最多有6個貧困縣,其中4個地處大興安嶺南麓集中連片特困地區。實現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穩定和諧,是綏化的重任。
在綏化市青岡縣禎祥鎮,一走進黑龍江大董黑土地農業有限公司院里,就聞到一股鮮香的玉米味,副總經理尹德才正指揮工人煮制鮮食玉米,這些美味食品將通過冷鏈物流銷往南方。
52歲的村民肖永海正在流水線上忙碌,如今他每天至少掙100元工資。他家的15畝承包田以每畝400元的價格流轉給公司,無論旱澇豐歉,每畝都能得到250元的固定分紅。肖永海原是建檔立卡貧困戶,通過縣里幫扶和公司引帶,去年已實現脫貧。
大董農業是當地興起的一家集種植、研發、加工、銷售等于一體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后逐步壯大為農業龍頭企業。2012年,大董農業在農村建設21棟住宅樓,附近4個村屯的276戶農民以置換方式住進了樓房。至2019年10月,通過大董農業住進樓房的農民超過1100戶。
2019年秋,綏化市以“四個告別”宣告了這個傳統農區進入了發展的新時代。
——告別了“一窮二白”,經濟總量超過1300億元,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46倍,地方財政收入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幾百萬元到突破60億元。
——告別了“缺衣少食”,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不到百元增至2.5萬元和1.4萬元,老百姓腰包越來越鼓。
——告別了“蝸居陋巷”,城鎮化率由上世紀80年代初的16.1%提升到45%;城市人均住房面積45平方米,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14.5倍。
——告別了“區域貧困”,全市6個貧困縣有4個已摘帽,剩余兩個有望今年摘帽。429個貧困村有385個出列,剩余44個今年將全部出列;累計脫貧約5.6萬戶13萬人,貧困發生率降到0.23%。
綏化,福祿綏之。一處安好之地,一座方興之城。(刊于《半月談》2019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