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 潘瑩 高晗
“我到過許多地方,數這個城市最年輕,它是這樣的漂亮,令人一見傾心。”著名詩人艾青這樣描述被譽為“戈壁明珠”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八師石河子市。
這里原是一片荒灘,沼澤密布,雜草叢生,瑪納斯河穿流而過,河道里全是石頭,“石河子”的名字由此而來。
石河子市世紀公園鳥瞰
戈壁開出新天地
從1950年開始,第一代軍墾戰士人拉肩扛、挖渠引水、改造葦湖、開墾荒地,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
90歲的第一代老軍墾陸振歐從建城之初,一直在石河子工作、生活。“那時只有車馬店、賣馕的幾戶人家,除了北面蘆葦地,到處是荒灘戈壁,狼、野豬等野獸經常出沒。”
“在戈壁灘上開荒生產非常苦,戰士們夏天喝的是澇壩水,冬天飲用的是融化的雪水,住的是地窩子,一天勞動十幾個小時,沒有休息天。”陸老說,那時候的娛樂休閑,就是每天吃完晚飯后,大家拉歌、演節目、跳秧歌,自娛自樂。
在距石河子市區20多公里的天山北麓將軍山下,152團10連作為景區“軍墾第一連”,依然保留著當年的干打壘伙房、蓄水澇壩和地窩子群。
82歲的第一代老軍墾胡有才,難忘開發建設初期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他說,新中國成立初期,新疆的工農業發展十分落后,戰士們節衣縮食,主動要求把一年發兩套的軍棉衣改為一年發一套。在開荒年代,衣服磨損得非常厲害,戰士們縫縫補補接著穿,節省的經費全部投入到經濟建設中。
而就在這樣的條件下,石河子第一代軍墾人紡出了新疆第一縷紗,織出了新疆第一匹布,造出了新疆第一塊方塊糖。
堅持綠色發展理念
乘車從石河子市一路向北70公里,就到了有“沙海半島”之稱的八師150團。這里三面都受到古爾班通古特沙漠的威脅,曾被外國專家斷言不適宜人類生存。
1958年,500名青年組成5個墾荒隊來到這里。他們挖洞作屋,打井取水,開始了半個多世紀的植樹造林。
與沙漠斗爭了半輩子的老軍墾呂永海說起種樹經驗如數家珍:“原生林不用澆水,養護成本基本為零,我們的工作就是加密原生林,改變局地小氣候,以此為據點,慢慢向外擴……”
在他和戰友們的堅守下,20世紀70年代,一片片人工種植的加密梭梭林和白楊樹,像一簇簇“綠箭”插入沙漠腹地,逼退沙漠70公里,實現人進沙退。
近年來,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北緣每年新增植被面積3000畝,在沙漠里構筑起以林為主、林灌結合的四級生態防護“綠色屏障”。150團也由過去的沙塵策源地,變成防風固沙示范區。
走在石河子街頭,“半城綠樹半城樓”的綠化構思令人印象深刻。目前,石河子城市綠地面積達2580公頃,其中,公園綠地341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2%。市區100多種花木植物、230余萬株大樹,撐起了城市綠色的骨架,成為“春有花、夏有蔭、秋有果、冬有青”的四季綠洲。
創新煥發新榮光
“創業改變未來。”走進石河子高新區科技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一大批朝氣蓬勃的年輕創業者,在跨境電子商務、新疆特色農產品銷售、手機App軟件開發、文化創意產業、商旅平臺、購物平臺等新興行業各顯其能。
2018年11月,國務院正式批復石河子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石河子市在全面提升區域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方面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新疆智行合一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孫后醒是第三代軍墾人,曾在內地讀大學、工作。小時候,他去新疆軍墾博物館參觀時,看到了姥爺的名字。孫后醒說:“姥爺作為第一代軍墾戰士一員受到后人銘記,我感到特別自豪。現在,我在這里創業正逢其時。”
八師石河子市黨委書記、八師政委董沂峰說,作為北疆兵團城鎮帶中心,石河子市將加速推進區域性中心城市建設,著力打造“科技教育中心、醫療服務中心、軍墾文化中心、交通樞紐中心、商貿物流中心、現代金融中心”六大中心,讓“共和國軍墾第一城”煥發新的榮光。編輯:原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