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市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 陳 松攝
海口市三十六曲溪省級濕地公園。 陳 松攝
核心閱讀
在人們的印象中,濕地大多分布在遠離城市的郊野。欲飽覽濕地風光,得走一段挺遠的路程。而在海南省海口市卻是另一番景象。海口用生態修復的方法統籌治理,不僅基本解決了困擾多年的黑臭水體難題,還帶動濕地入城,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觀賞濕地、享受濕地。
最近,在海南省海口市工作的小李一家參加了潭豐洋濕地公園慢跑五公里活動。樹蔭下有休息區,田洋里有體驗區,水蕩里有游船區,植物有介紹。小李覺得特別意外:“沒想到海口居然還有這么美的濕地,以前幾乎都沒聽說過。”
在海口,人們發現,城里的黑臭水體少了,身邊的濕地多了,濕地從城市周邊走向城市中心。
越來越多的人在介紹自己家的位置時,從“我家住在某某路”變為自豪地介紹“我家住在某某濕地公園旁邊”。
濕地并沒長腳,它怎樣入城?入城后是建在景區里,還是長在人們的生活中?進入生活的濕地,怎樣才能激發群眾保護的熱情?海口進行了探索。
黑臭水體變身濕地景觀
2016年4月起,海南針對城市內河(湖)污染、違法建筑、城鄉環境綜合整治等問題,專門推出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
2018年4月,慶祝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30周年大會舉行后,為落實中央要求,在“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方面,海南省委書記劉賜貴提出“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實施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保護修復等重大工程,持續開展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構建生態廊道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海口對山水林田湖草進行一體化生態修復。2018年4月,東西湖修復完工。海口市水務集團黨委書記鄧新兵告訴我們,對東西湖的治理,一邊控源截污,一邊利用自然本底優勢,結合生態清淤,優化生態格局,進行微地貌改造和調控,修復多元生態環境,強調水岸融合,重塑深潭到淺灘的自然濕地岸線,恢復退化區域的原生水生植被。
按照生態修復的方法,美舍河、五源河、海甸溪這些出名的臭水溝,先后變成城市里的濕地公園或濕地景觀。尤其是東西湖,在太陽曬爆皮的夏天中午,還有三三兩兩的人在榕樹下躲蔭午睡。
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教授俞孔堅說,海口生態修復帶動濕地入城,不僅改善水體水質,增強生態自我修復的能力,還在抵御洪水、調節徑流、調節氣候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時,在鄉土物種多樣性的保護、提升地方景觀特色、為市民提供優美的休憩環境、提高城市品質諸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據統計,2017年初,海口建成區的32條水體都有不同程度的黑臭。其中19條21處2016年被國家住建部、環保部列入專項督辦范圍。截至目前,海口共通過生態修復的方法消除黑臭水體面積逾720萬平方米,建成區32條水體中31條告別黑臭。被列入專項督辦的黑臭水體已經消除18條20處。水質有了明顯改善。
濕地就在市民家門口
城市寸土寸金,濕地入城,地從何來?
2015年,海南省啟動省域“多規合一”改革試點,“一張藍圖”劃定生態紅線,梳理生態、生產、生活空間規劃,消除重疊斑塊。同時,確保建設用地在現有基礎上不增加,利用效率穩步提升。潭豐洋萬畝濕地,就是對已有空間規劃進行梳理后保留提升的濕地公園。
海南省省長沈曉明在2018年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六大專項整治工作中專門強調,算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經濟賬,算好空氣和水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的民生賬,算好以人民為中心的政治賬,自覺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和六大專項整治。
海口并不缺綠。但生態環境優良,不一定等于優質的生態產品和公共生態服務。城郊東寨港濕地的紅樹林植物品種占全國的97%。但從城區前往東寨港大概需要近1個小時,除了志愿者和專家,平日閑時想去逛逛的人并不算多。紅樹林、褐翅鴉鵑、水菜花,這些本地的濕地動植物,很少有人認識。
據海口市城市管理委員會主任劉名松介紹,2015年,建成區綠化覆蓋率僅為36.8%,小區門口大馬路上,太陽曬得晃眼也沒蔭。入夜,不少樹叢里沒燈,黑麻麻一片。人們生活中享受不到,城中的綠再多,也感覺不夠活潑興旺。
入城的濕地,如何長在人們的生活中?
海南省委要求,推進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中要注重“凈化、綠化、彩化、亮化、美化”。海口市委書記張琦提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生態環境方面,要解決群眾迫切要求解決的問題,為群眾提供更多優質的生態公共產品。”
濕地走進生活,旺了、活了、近了。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美舍河鳳翔國家濕地公園,是伴隨生態修復水體治理新增的濕地;羊山濕地、潭豐洋省級濕地公園,是原本沉寂于田園、在保護和開發的博弈中成長起來的濕地;三十六曲溪省級濕地公園、沙坡濕地、金沙灣海岸濕地保護小區是隨著濕地保護意識覺醒重新走入人們視野的濕地。
劉名松告訴我們,2017年,僅新申報的省級以上濕地公園,海口就達1799公頃,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提升至40.8%。初步預計,人均公園面積將增加9平方米。本地潑辣的椰子樹、三角梅、大葉油草、紅樹林,取代了嬌弱的外來灌木、昂貴草坪。家門口的綠多了,路上蔭多了,眼底下的綠濃了,孩子腳下的綠寬廣了。
濕地保護志愿者從不足千人增加到9000多人
城市有了美和綠,更加需要管得好。誰來管,怎么管,怎樣才能管得好?政府部門要努力,也要吸引群眾參與。
2017年以前,海口濕地由市林業局資源處負責。資源處有6人,要負責林地資源管理、林地采伐審批、野生動物保護、濕地保護與管理等,很難對濕地進行專業化、精細化管理。2017年,海口專門成立濕地管理保護中心,對全市濕地普查造冊、統一規劃、專業管理。
為了堵住制度漏洞,僅2017年就出臺《海口市濕地保護條例》等4部地方法規,保綠水青山更長遠。
“了解與熱愛是保護的前提。”海口濕地管理保護中心主任陳松,在中心成立一年以后告訴記者,作為干了大半輩子濕地保護工作的人,他最沒想到的是,濕地入城,不僅增強了人們優質生態產品的獲得感,還激發了群眾參與生態保護的熱情。
2017年,在海口生態修復水體治理項目剛啟動時,市民周宗貴并不大理解。“種植紅樹林進行濕地化改造和水體臭不臭有什么關系?這法子靠譜嗎?”周邊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疑問。周宗貴也有。因為愛攝影,周宗貴用相機記錄下了美舍河的點滴變化。之后,對生態修復濕地入城帶來的好處,周宗貴說“服了”。
今年3月24日,周宗貴成為三角池東西湖生態修復之后的首批“百姓河長”。“百姓河長都干些啥?”記者問。周宗貴說:“干的事情多了:我們要河湖巡查,上報發現的各類污染源;收集河湖信息,收集和反映市民意見,帶動居民愛河愛水。”
陳松舉了個例子,“2017年以前,海口濕地保護志愿者主要集中在東寨港片區,不到1000人,而目前已有9000多人。”
聯合國濕地公約組織秘書長瑪莎·羅杰斯·烏瑞格看過海口的生態修復、城市濕地建設保護后表示,政府和民間切實共同承擔重任,體現了中國政府在生態環境改善中的決心和努力,值得尊敬。
《 人民日報 》( 2018年05月28日 1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