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上海虹口,中共“四大”會址紀念館、魯迅公園、左聯紀念館……無不讓人感嘆其人文歷史底蘊的厚重。
從歲月深處走來,步入新時代的虹口,積極轉變政府職能,主動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憑借悉心為民的發展理念,便捷高效的政務服務,在制訂規劃、完善平臺、搭建資源、優化環境上下足功夫,傾力于虹口在新的起點上“脫胎換骨、功能重塑、能級躍升”,尤其是在北部區域的科技創新、產城融合等工作上,已煥發出嶄新的發展活力。
“目前虹口北部地區的開發建設,已經打造出硅巷模式的科創新載體,成為承載虹口區經濟發展的一顆亮眼的明珠。”上海虹創科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榕榕表示。
2017年10月,虹口區成立了“南、中、北”三大功能區,虹創集團作為北部功能區管委會辦公室,承擔了虹口北部發展的重任。從成立之初的“一無所有”,到如今直接管理十多萬方園區樓宇,服務數百家高新技術企業,虹口北部的這片科技功能區,已實實在在成長為上海北部的一顆科創明珠,成為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和“卓越的全球城市”發展背景下,新的城市發展引擎和能級增長力量。
“硅巷”模式開啟園區“2.0”
在引領虹口北部發展的“科技承載、硅巷模式、片區開發”的理念中,“硅巷”二字是重中之重。這個最早源于美國東海岸紐約的城市概念,如今已是虹口北部發展模式中最亮眼的名詞。
硅巷,作為城市里正在生長的“新空間”,是一座城市孵化“新科技”與“新消費”的搖籃。這一概念誕生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美國,當時大量創新型企業開始向紐約城市中心聚集,而紐約老舊建筑多,不便于為這些企業提供密集型的創業空間,因此企業大多集中在從曼哈頓下城區到特里貝卡區等地由移動信息技術企業群所組成的虛擬園區,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科技園區。
經過多年發展,“硅巷”的概念逐漸拓寬,它成為城市更新的一個重要環節,意為在老空間里裝進新內容,通過舊城改造、城市更新,讓老城重新煥發活力。
虹口“硅巷”這一概念是在2015年“十三五”規劃時提出的。作為上海中心城區之一,虹口區盡管地理位置優越,但人口眾多,尤其是北部地區,城區老舊、經濟體量小,沒有廣闊的空間鋪陳開來建設科技創新基地。現任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吳清,當時還在虹口區擔任區委書記,看到了虹口發展的南北差異與局限,提出學習國外成熟的先進經驗,建立“硅巷”發展模式,上海虹創科技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則成為了實施這一發展模式的主力軍。
這家虹口區屬功能性國有企業,成立之初的使命便是推進虹口區科創中心建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而當時擺在董事長謝榕榕面前的現狀是:虹口北部功能區以居住區為主,土地資源稀缺,又存在諸多老舊廠房、老舊樓宇等,缺乏大規模集中的可開發用地,是一個典型的中心城區居住區。
“不同于其它擁有大片土地的工業園區‘1.0’版,虹口北部區域要想發展,則需要另辟蹊徑,開發‘2.0’版園區,即發展硅巷模式。”謝榕榕認準了老書記指出的這條發展路徑,決定因地制宜,“點狀發展、以點帶面”,將其發展成為無邊界的園區。
以虹口北部諸多工業廠房、存量樓宇為“點”,根據地形特征和空間形態以及周邊資源的特色功能,上海虹創集團推進一些老廠房、老舊寫字樓進行升級改造,串聯重要的空間節點,通過以點的植入,以點帶面,形成多個片區化,嵌入式地在大街小巷容納創新創業者,充分放飛想象力,創造性地發揮好虹口區有限的土地和空間資源,大力吸引“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入駐。
“我們力圖把虹口北部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平方米建筑物都規劃好、設計好、利用好。”謝榕榕說。
目前,虹口北部功能區以29個園區、22棟樓宇以及多個儲備項目為“支撐”,形成了北部功能區“一帶更新、多點支撐”的硅巷式發展格局。以北上海最重要的交通大動脈——中環線為主軸,由東向西,在全長3.8公里的北中環科創帶上,串起虹口城創中心、上海先進材料國際創新中心、虹口新業坊·智立方、竑杉灣項目、北中環國際創新中心等科技項目,成為虹口北部區域版圖上數顆熠熠閃光的科技創新“明珠”。
“硅巷模式”近年來受到南京、洛陽等城市追捧,但無論是企業入駐率、落地率、產出率,還是城市發展多元化模式,虹口區都先人一著,走在前列,提供了很多可資借鑒的經驗。
因地制宜發展產城融合
在謝榕榕看來,硅巷模式在虹口的落地,以及生長發展有著獨特的優勢。
虹口區各類高校、“大院大所”聚集,這是其它地區在發展基礎上就無法比擬的。虹口北部功能區內及周邊集聚了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財經大學、上海外國語大學、上海材料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大院大所,科研資源豐富,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先天優勢。
“在虹口,經常會出現馬路對面就是高校的情況,材料研究所、技術物理研究所等名院大所是我們虹口獨一無二的資源,別的地區都是求之不得的。”謝榕榕說,虹創集團積極利用這些獨一無二的資源,在區政府的協助下,與各高校展開多維度的合作。
同濟虹口綠色科技產業園是謝榕榕到任虹創后從零開始推進的項目。同濟大學在綠色環保方面有著突出的學科優勢與資源優勢,虹創集團抓住這一優勢特點,與同濟達成合作,成立同濟虹口綠色科技產業園,為高校學生產學研實踐、科技創新創業保駕護航。
此前,園區企業入駐率接近滿園,但受到新冠疫情影響,部分企業縮減規模,目前園區企業入駐率仍達70%以上,且入駐企業均為環保企業。此外,復旦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高校均與虹創集團共建有產業園,根據各自高校的特長優勢,展開科技金融等領域的定向合作。
除了與高校合作,虹創集團還以搭建科創產業集聚平臺為目標,在北部現有的“兩大兩新”(大數據、大健康、新材料、新能源)產業基礎上,聚焦產業發展新興領域,不斷拓展產業發展新空間,堅持“一園區一產業”的差異化定位,打造功能性產業園區品牌。
與此同時,上海虹創集團領導層創新思維,利用園區自身運營的經驗和優勢特點,吸引新興科技企業入駐,讓這些產業聚集地與居民區融合發展,形成一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人才創意的區域,帶動虹口北部地區的產業形成網絡集群。
如張江虹口健康醫療產業園目前的定位為“互聯網+健康醫療”。最初,由于附近的配套基礎設施薄弱,人們每天要花較長的通勤時間往返于園區和市區,張江產業園的發展受到一定的限制。近年來,得益于產城融合建設,附近建造了大量人才公寓,提升了園區自身配套設施質量,極大改善了周邊的生活質量,產業園發展勢頭蒸蒸日上。
謝榕榕說,今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虹創集團將以努力打造“北中環科創產業集聚帶的引領者,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承載區”為目標,積極承擔起虹口北部“開放創新、智慧生態、產城融合、宜業宜居”的發展重任。
在她的理解里,后八個字的定義,就是優化產業和城市空間布局的同時,更關注人口與城市的協調發展。“要做到讓城市宜居宜業,讓產業融匯聯合,讓在這里工作生活的人沒有異鄉感,人們才能在這里長久地安居樂業。”
“園長制”“樓長制”優化營商環境
如果說“硅巷模式”“產城融合”是虹口北部地區因地制宜發展經濟的頂層設計,那么“園長制”和“樓長制”則是推動這一設計在基層不斷深化的重要推手。
“硅巷”模式下的產城融合,存在園區規模小、分布散、產業集聚效應不明顯、優惠政策難以及時覆蓋等問題。為解決這一難題,為企業的發展提供更貼心的服務,2018年,在時任虹口區委書記、現任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吳信寶的帶領下,虹口區開始在各產業園區和商務樓宇里推行“園長制”和“樓長制”,為每個園區、每棟樓宇全部配上貼身式管家的“園長”和“樓長”,通過為企業提供“店小二”式的無隙服務,進一步優化虹口的營商環境。
虹創集團積極配合虹口區政府落實園長制和樓長制,委派13名園長、樓長對北部18個園區、14個樓宇開展服務,加大對入駐企業的走訪,加強互動交流,點對點精準掌握企業動態和訴求,做好信息綜合分析和問題分解,優化營商環境,以服務促進經濟發展。
通過政府引導和企業園區自主經營,虹創集團勇當“店小二”,在具體的工作中,積極布局企業服務驛站,重點發揮企業服務驛站(“企航站”)功能,通過組織企業活動,協調工商、稅務部門進行工作指導,為入駐企業創造良好環境,同時針對園區樓宇落地率較低的問題,積極轉化企業落地。
葉傳芳是虹口區派駐張江虹口健康醫療產業園的“園長”,在與企業的接觸中,葉傳芳真切地感受到不少中小企業創業難、融資難等客觀問題。于是,葉傳芳充分利用園區搭建平臺,積極牽手政府、企業、金融機構三方,主動靠上前去,跑前跑后,幫助企業解難釋疑,逐一解決了困擾企業多年的融資難等切身問題。
作為虹口北部地區的“總園長”和“總樓長”,謝榕榕表示,園長制和樓長制也是虹口的特色之一,經過近三年的發展,成效顯著。去年新冠疫情爆發期間,園長們和樓長們就充分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當時有些民營企業缺乏防疫物資,都是集團幫忙統一配備額溫槍、消毒液等物資;還有一些樓宇對進出人員管理比較寬松,樓長們都蹲點進行檢查。”謝榕榕說。
實行“園長制”、“樓長制”以來,“園長”們和“樓長”們已為園區企業解決了600余個各類問題。
“十四五”已至,面對生產經營和常態化疫情防控。謝榕榕表示,虹創集團將進一步提升“樓長”、“園長”服務能級,不斷完善企業孵化服務鏈,增加創新服務設施,全力服務好園區企業,努力形成創新創業要素集聚的生態系統,繼續為優化虹口北部地區營商環境、為虹口高質量高品質發展發揮國有企業的主力軍作用。(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