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賴星/馮大鵬
借調成了基層常態現象。半月談記者調研時發現,基層借調人員對待借調的心態不一:有人樂意,希望通過借調留在借調單位,得到提拔重用;有人積極性不高,遇到借調的機會選擇了放棄;有人則滿是無奈與焦慮,慢慢等待看不到希望的機會,一直熬下去……種種心態都與“調”有密切的聯系。
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談及借調,中部某省一縣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張崇告訴半月談記者,總體上講,借調是一個好事情。“現在基層單位內部年輕人成長渠道較窄,年輕人都希望到更高的平臺去展示一下。借調后,如果能調過去,自然是好事,即便不能調過去,也可以增加工作經驗,開闊視野。”
張崇的同事李森說,人活著,都需要一個希望,現在基層活兒多、壓力大,一眼望不到頭。“在哪兒忙都是忙,換一個環境,開開眼界,不無裨益。”
換平臺,長見識,尋找新發展空間……半月談記者了解到,多數被借調的基層工作人員都有一個小心思,自己努力表現,說不定運氣好碰到機會,自己就可能留在借調單位,“實現人生的跳躍”。
“事實上,成功的概率很小。”中部地區一鄉鎮黨委副書記李喜田表示,借調單位的領導經常會鼓勵被借調的人員,“好好工作,有機會了,我們會優先考慮你”,可經常是“然后……就沒有然后了”。
長期借而不調,導致被借調人員產生無奈與焦慮的心態。一些網友將“借而不調”比喻成拉磨驢前方掛著一根胡蘿卜,看得到而得不到,只能一直熬下去。
南方某地一名鄉鎮中學教師已在當地縣委宣傳部借調3年。他說:“我一度很焦慮,一方面考慮到借調這些年,收入少了又無法正式調進來,所以想打道回府;另一方面,我又不想走,因為都待了這么久,就這樣回去很不值,沉沒成本太高。”
中部一名曾擔任過縣委組織部長的干部林輝告訴半月談記者,有人總結了借調人員要想轉正,就必須經受住“五大煎熬”:工作任務繁重;同工不同酬;解決編制遙遙無期;沒有歸屬感,覺得自己是“局外人”;思念家鄉和親人。“很多借調人員自嘲為有編制的臨時工。”林輝說。
制度越來越嚴,受限越來越多
原單位對人員借調的態度不一。林輝告訴半月談記者:“有的借調沒有期限,甚至被借調人員想以此為跳板離開,對此我們一般不支持去。”
當然,也有基層領導支持借調。南方某省基層交警林海2019年12月借調到上級機關。“我把借調的想法跟領導溝通后,領導還是很支持我,他們也希望年輕人能夠有進步,而不是一直在一個一眼就能看到盡頭的崗位上耗著。”林海說。
但即使有原單位的支持,借調人員的顧慮依然不少。“一開始原單位領導或許支持借調,甚至許諾未來的前途,但過了兩三年,新領導來了,他對你不熟悉,評優評先、提拔重用就很難有機會了。新領導肯定會優先考慮在本單位兢兢業業工作的職工。”有基層干部說。
中部某地宣傳部門一位領導陳東說:“現在要解決借調人員的崗位、編制是很難的,所以我們也不敢多借。在鄉鎮工作,會有鄉鎮補貼,而借調到縣、市部門,這塊收入就沒了。如今財政制度越來越嚴格,縣里沒法補齊這塊待遇。”
陳東告訴半月談記者,他目前借調了一個鄉鎮村小的老師。“借過來后,他的班主任津貼等都沒有了,只有基本工資,一年收入要少1萬至3萬元。在政治方面,也沒法推薦他參評市一級、省一級的先進,因為按規定,不是我單位的人員,我們沒有資格推薦。”
實際上,隨著制度的收緊,借調單位幫助借調人員解決實際問題的難度越來越大。國家某局工作人員崔天表示,如今人事制度日漸嚴格,凡進必考,借調人員留下來的機率也沒那么高了。
完善交流機制,讓人才良性成長
基層公務員認為,如今進入上級機關的方式越來越單一,越來越規范,幾乎凡進必考。這有利于規避一些用人上的暗箱操作,但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一些考進來的人高枕無憂,不用擔心被淘汰,所以干事創業的積極性反而少了。
“考試能力不等同于干事能力。以我所在的機關為例,一些考進來的人辦事能力沒有借調人員出眾,但人家就是占到了這個編,能者上、庸者下很難實現。”林海說,希望建立更加立體的人才評價體系,給干部交流更多靈活性,讓能干事、想干事的人有位子,讓不干事、少干事的人騰出位子。
張崇和李森認為,破解借調難題,還要探索靈活的用人機制,大力推行職級職務并行制,破除“唯身份論”“以身份定人”,讓有理想的年輕人在鄉鎮也可以拿到合理的工資,享受較高的職級待遇。
北方某縣公務員局干部劉輝建議,建立縣鄉一般公務員交流機制,將鄉鎮年輕公務員選派到上級機關、先進發達地區掛職頂崗,開闊視野,回到鄉鎮工作崗位后,能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滿足鄉村振興等各項事業的發展需求;將長期在縣直機關工作的年輕公務員選派到鄉鎮“急、難、險、重”的工作崗位去學習鍛煉,在實踐中學習方法、了解農村、熟悉農村工作,提高年輕干部駕馭復雜局面的能力。
針對借調人員的窘態,劉輝認為應完善公務員管理制度,實現公務員“進、管、出”各個環節的動態管理、實時監督、全程跟蹤,規范單位之間抽、借人員行為,以制度保障借調人員的待遇,并對單位未經公務員主管部門同意借調鄉鎮干部的行為,加大監督檢查力度,嚴肅問責。(文中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