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主導的所謂第三屆“民主峰會”在韓國粉墨登場。將“美式民主”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挑動國際社會分裂對抗,已成為美國對中國等“競爭對手”開展認知戰的核心內容之一。
多年來,一些美國政客試圖誤導世界的對華認知,時而叫嚷“中國崩潰論”,時而散播“中國威脅論”,在傲慢與焦慮之間飄忽不定,暴露出他們的扭曲心態,也讓世界看到美國自身認知出了大問題。
這是1月17日在美國白宮附近拍攝的雪人。新華社發(亞倫攝)
溯源:“隱瞞、欺騙和徹頭徹尾的謊言一直是美國國家安全政策的特征”
美國對華認知戰的又一案例最近曝光:中央情報局曾獲特朗普政府授權,在中國社交媒體上發起“秘密活動”,散布關于中國政府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謊言,并向海外媒體提供針對中國的誹謗信息。為與中國爭奪影響力,中情局還對東南亞、非洲和南太平洋地區發起秘密的輿論干預行動。
美國佐治亞大學名譽教授洛克·約翰遜表示,此類秘密行動旨在幫助美國對其他地區“植入想法”,這套做法在冷戰期間很普遍,當時中情局每天散發近百篇文章,以破壞對方陣營的穩定。
美國對華大規模造謠抹黑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9世紀中后期的“黃禍論”。彼時,大量華人勞工被騙到美國挖礦修路,吃苦耐勞的華人在勞動力市場上很有競爭力,因此遭到一些美國人敵視。隨之而來的是大量針對華人族群的惡意中傷,“黃禍論”一時甚囂塵上,臭名昭著的《排華法案》由此出臺。
新中國成立后,美國不遺余力打壓這個新生的社會主義國家,其中包括利用認知層面的手段。“在中國內外培植反共分子”“降低中國的軍事、政治聲望影響,挑起北京和莫斯科的分歧,培育中國內部的裂痕”……美國在1951年5月的國家安全委員會48/4號文件中這樣敘述對中國實施心理戰的目的。
近年來,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背景下,美國的對華心理戰、宣傳戰逐漸向更加成體系的認知戰方向演變,形成由美國國務院主導,國防部與情報部門協同,社交媒體、智庫及非政府組織一體聯動,借助“五眼聯盟”、北約等機制與盟友互通情報的全方位對華認知戰體系,造謠誹謗無所不用其極。
這是3月14日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拍攝的北約總部一角。新華社記者 趙丁喆 攝
以美國圍繞新疆大做所謂“人權問題”文章為例,美國政府支持智庫、非政府組織持續炮制所謂涉疆“研究報告”;以慣于造謠著稱的美國國際媒體署管理的新聞機構用幾十種語言制作有關新疆“強迫勞動”的虛假新聞,協調盟國媒體機構轉載推送;利用互聯網媒體大肆傳播涉疆虛假信息,美國斯坦福大學的研究報告曾披露涉疆謊言如何在社交媒體上傳播:設立虛假賬號,用人工智能生成照片當頭像,冒充“獨立”新聞機構的虛假媒體組織,許多虛假賬號發布相同內容,再制造熱門標簽引發話題討論。
這再次印證了美利堅大學教授戈登·亞當斯的那句話:“隱瞞、欺騙和徹頭徹尾的謊言一直是美國國家安全政策的特征。”
套路:“我們撒謊、我們欺騙、我們偷竊”
謊言是美國對華認知戰的內核。
2019年4月,曾任中情局局長的美國時任國務卿邁克·蓬佩奧在一次講話中“交底”:“我們撒謊,我們欺騙,我們偷竊。我們關于這些有一整套訓練課程!”
最常見的一招便是歪曲事實、誤導輿論。近年來美方針對中國編造了中國在非洲搞“新殖民主義”以及“一帶一路”上的“債務陷阱”等謊言。大體流程是,一些所謂智庫先選擇性使用或歪曲捏造數據和案例,誣蔑中國在發展中世界制造“債務陷阱”,一些美國政客就以此為論據說事,而美西方媒體全盤接受,大肆炒作。
2023年12月5日,中國企業承建的拉伊鐵路貨運列車行駛在尼日利亞奧貢州。新華社發(蘭元洪攝)
事實上,西方資本才是發展中國家的最大債主。當前非洲的整體外債中,多邊金融機構和以西方金融機構為主的商業債權人所持債務占比近四分之三。英國非政府組織“債務正義”政策部門負責人蒂姆·瓊斯說:“西方領導人將非洲債務問題歸咎于中國,這是在轉移注意力。他們國家的銀行、資產管理公司和石油交易商負有更大責任,而七國集團視而不見。”
在經濟發展領域,美國近年來常用套路是“捧殺”和“棒殺”輪番上陣。比如,最近有美國媒體聲稱,“中國沖擊”再次席卷世界,中國廉價商品帶來的反通脹效應正在顯現,但可能擊垮他國的新興產業。這樣的報道本質是挑動世界其他國家“去中國化”。再比如,一些美國政客企圖將中國認定為“發達國家”,美國國會參議院外交委員會去年6月就通過了所謂“結束中國發展中國家地位法案”,也是要挑撥離間中國與“全球南方”國家之間的關系。印度地緣政治專家坎坦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美國想借此阻礙中國的發展,因為他們想延續二戰后的“美國世紀”。
在雙邊關系問題上,美國經常搞“責任轉移”。美方動輒把“負責任管理美中關系”“負責任競爭”掛在嘴邊,潛臺詞就是指責中國“不負責任”。然而,美國單方面發起對華貿易戰,以非法制裁的手段打壓中國科技企業,其種種行為充分暴露了誰才是不負責任的一方。美國外交關系學會高級研究員斯圖爾特·帕特里克曾撰文說:“美國已成為不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走上這條路,美國便失去了道德高地。”
在國際上挑動陣營對抗,是美國最熟悉的老套路。所謂“民主對抗威權”的虛假敘事本質上就是以意識形態劃線。埃及政治學者穆罕默德·阿提夫·馬哈利夫在所謂第三屆“民主峰會”舉行前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美國實際上將推行所謂“民主”作為干涉他國內政、實現自身利益的工具,美國的目的是通過炒作“民主”議題來對抗中國。
探根:“這與資本主義所處的狀態有關,危機不斷、社會矛盾激化”
19世紀西方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指出,任何戰爭都是通過“物質上的流血”和“精神上的破壞”兩種方式進行的,精神層面的征服是戰爭的終極目標。
從冷戰時期在世界各地收買媒體從業人員的“知更鳥計劃”,到制定針對社會主義陣營的全面輿論戰方案;從20世紀90年代炮制“育嬰箱事件”煽動反伊拉克情緒,到2003年以一管白色粉末為“證據”發動伊拉克戰爭……美國一次次制造謊言、操縱認知,在世界各地煽動沖突和戰爭,目的都是為自身霸權利益服務。
美國如今大搞對華認知戰,就是為了遏制打壓中國,維護自身的霸權強權。美國不斷給中國貼上“違反人權者”“恃強凌弱者”等負面標簽,抹黑中國的國際形象,脅迫其他國家選邊站對,都是為這一目的服務。
事實上,對于美國發動認知戰的真實意圖,國際人士看得越來越清楚。
這是2003年3月31日,在伊拉克納杰夫附近的戰俘營內,一名頭被面罩蒙住的伊拉克男子在安慰自己4歲的兒子。新華社發
在美國耶魯大學高級研究員斯蒂芬·羅奇看來,一些美國政客關于中國人權問題的言論“都是由陰謀論”構成,“缺乏基于事實的分析”。聯合國人權理事會前民主公平國際秩序問題獨立專家德扎亞斯說,從來沒有看到美國等西方國家在制造和散播關于中國新疆的虛假信息時提供任何證據,“這些隨意指控中國的人卻對正在加沙發生的事默不作聲”。
近來,美方持續唱衰中國經濟,這是美國認知戰的一部分。印度尼西亞《雅加達郵報》網站刊文指出,唱衰中國經濟,聲稱中國經濟是“定時炸彈”充分暴露美國的傲慢。美國目前政治極化、好戰好斗,正岌岌可危地坐在自己制造的“定時炸彈”上。對美國而言,真正的“定時炸彈”不是國外對手,而是因為美國政客的短視、傲慢而始終難以解決的國內困境。
美國為何習慣于以既傲慢又焦慮的扭曲心態看待中國?德國《青年世界報》總編輯阿諾爾德·舍爾策爾給出的答案是:“這與資本主義所處的狀態有關,危機不斷、社會矛盾激化。而美西方卻把這種困境視為‘民主’與‘專制’國家之間的斗爭,這是一種怪異的扭曲。”
“2024年美洲乃至全球局勢在很大程度上將取決于美國國內局勢走向。華盛頓曾多次表現出依靠把注意力轉移到外部戰線來解決內部問題的傾向。眼下,華盛頓采取這種舉動的危險同樣巨大。”俄羅斯戰略文化基金會網站日前刊文指出。
覺醒:“告訴您中國是敵人的人才是您的敵人”
美國有句名言:你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或永遠欺騙某些人,但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認知戰并非萬能,謊言重復一萬遍還是謊言。
旅居中國二十余載的法國學者洛朗·米舍隆(中文名羅弘)近年來越發困惑:為什么美西方宣傳中的中國與他多年來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有那么大出入?羅弘明顯感覺到,越來越多西方民眾想要真正地了解中國。這就是他在去年出版新作《理解中國與西方的關系》的初衷。
2024年1月1日在海南省洋浦經濟開發區拍攝的海南自貿港集裝箱航運樞紐——洋浦國際集裝箱碼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蒲曉旭攝
如今,有許多像羅弘這樣的國際有識之士,正在通過各種方式向世界介紹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
“2023年4月,我第一次來到中國,去了北京、杭州、重慶、義烏、沈陽,中國的發展給我留下深刻印象。”國際人權和社會發展協會拉丁美洲人權事務顧問戴維·洛佩斯日前在瑞士日內瓦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中國在消除絕對貧困方面取得了令人欽佩的成就,走出了自己的人權發展道路,中國是西方惡意炮制的人權謊言的受害者,“在全球擁有那么多軍事基地的國家并不是中國”。
英國政治評論員卡洛斯·馬丁內斯在其著作《東方依然紅:21世紀的中國社會主義》中,以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的方式講述了中國的發展成就。書中不僅列舉大量關于中國的事實與數據,包括中國的人均壽命、識字率等,還詳細介紹中國的脫貧計劃,中國在可再生能源、量子計算、太空探索和納米技術等領域的發展情況等。馬丁內斯表示,希望通過分享關于中國的真實信息來對沖美國的虛假宣傳。
杰里·格雷曾在澳大利亞一家跨國安全公司擔任總經理長達17年之久,他在中國旅居工作學習近20年。去年9月,他發表一封給英國外交大臣的公開信,在信中基于親身經歷列舉中國的發展成就并總結道:“中國不是您的敵人,告訴您中國是敵人的人才是您的敵人。”
-END-
總監制:袁炳忠
策劃:倪四義 郭建業
監制:馮俊揚
統籌:趙卓昀 林小春 徐海靜 閆珺巖
主筆:朱瑞卿
參與記者:韓冰 劉海燕 李潔 石松 馬志異 董修竹 于艾岑
編輯:吳寶澍 劉品然 宋盈 董龍江 周曉華 薛磊 黃興偉 張曉茹 張濤 陳與唐得
新華社國際部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