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第十八中學鐵山坪校區
重慶市第十八中學創建于1949年,原四川省首批重點中學,重慶直轄后首批重點中學。學校以“海納百川,德建名齊”為校訓,堅持“樹本礪新”的核心理念,踐行“為成就每一位學生的未來服務”的教育宗旨和“優質+特色”的辦學思路,秉承“策必廣益,行必專精”的管理理念。
學校現發展為“一校三區”——觀音橋校區、鐵山坪校區、御龍天峰校區。對三個校區實行“六統一”的一體化管理,追求精細、高效、科學、特色、健康、和諧發展。其中,鐵山坪校區由全國知名設計大師,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員建筑師吳耀東教授主持設計。建筑設計采用了傳統的中式園林風格,景觀設計與鐵山坪森林公園相互交融,和諧共生,形成獨特的山地校園景觀、濃郁的地域特色和書院氛圍。學校充分利用校園優美的環境,一流的設施組織學生堅持晨練,實施海量閱讀,推行科技創新教育,舉辦豐富多彩的社團和文化藝術節,成立志愿者組織,加強自我教育和自主管理能力訓練,推進國際教育,使學校成為成人成才的理想搖籃。
創客中心
學校教風淳正,師資一流。學校教職工467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人(包含博士后1人),碩士研究生84人,正高級教師4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獎2人,全國模范、先進教師5人,特級教師6人。另外,擁有一大批高級教師、市級區級骨干教師、市級區級學科帶頭人、區教育導師等各類優秀教師。近年來,在全國、市級優質課大賽中,80多人次獲得一等獎。
學校學風濃厚,素質教育成果豐碩。現有班級130個(含國際班),學生6000余人,學生多次獲得宋慶齡基金獎勵、國家專利、科技比賽國際金獎、合唱比賽全國金獎等全國性大獎。先后培養出3名高考狀元,1名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獎得主。近年來,培養清華、北大學子百余名,重本率保持在75%左右,實現了“低進高出”,素質與成績兼優的辦學實績。是北京大學“博雅計劃”和清華大學“新百年領軍計劃”推薦資格學校,清華大學生源校。學校先后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先進集體”“中國百強中學”“2018-2019中國高中教育50強”等上百項榮譽稱號,創造了重慶基礎教育的“十八中奇跡”!
VR教學
在改革與發展中,學校集中力量做好四件事,形成了實力強勁的“拳頭文化”:
鍛造礪新型多元化、組織型人文化的教師團隊。所謂“礪新型”,就是高素質、創新型教師:“高素質”,要求教師恪守職業道德,愛崗敬業,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實行師德師風“一票否決”制;“創新型”,要求全體教師更新教育教學思想,變革教育教學關系,每學期要提出一個新點子,實踐一個新做法,收獲一個新認識。達到能順應信息化、智能化時代發展的要求。“多元化”,即培育專業化、特長化、綜合化教師,形成“一專、多能、有特長”的教師隊伍。專業教師:適合學科因材施教,分層教學;特長教師:適合特長生培養、競賽、自招、科輔等教學;綜合教師:適合跨學科、聯合教學。多元化教師,有利于實施選擇教育,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讓學生學有所長。“人文化”,即教師轉變角色,真正成為學生“靈魂”的工程師,成為學習項目的組織者、好奇心的激發者、心理情感的陪伴者。
研學旅行
在教師培養方面:一是成長規劃——繼續實施“一三六九”教師成長工程,堅持“合作伙伴式”培養途徑,即培養青年教師“一年站穩講臺,三年初見成效,六年成為骨干,九年成為名師”,培養更多具有世界眼光的研究型、教育家型名師。二是專業提升——繼續通過四C課程、精準課堂、青藍杯大賽、師生海量閱讀、名師工作室等途徑,提升教師專業水準。三是校本教研——繼續通過集體備課、開展課題研究、編寫校本教材、出版專著、開展教師沙龍、論壇等,提升教師研究能力。四是全員培訓——通過十八中礪新大講堂把“名家”請進校園講學、指導;開展“中國名校行”讓教師走出去,到國內外著名中學學習交流;豐富完善教師培訓的內容和體系,保持教師清新的“源頭”“活水”。實施智能化管理,為每位教師量身定制培訓個案,切實增強培訓實效。五是完善設施——繼續推進未來學校建設。更新平板電腦、建設智慧教室、錄播室、創新實驗室、創客中心、人文教室、科學教室、學科創新基地、教育實踐基地、教師活動中心、健身中心等,搭建教學、實踐的平臺。
智慧教室
開發精品課程,打造精準課堂。未來課程具有契合、融合、聯合三大特征;未來課堂也將更加融洽、合作、開放。我校著力打造“樹本課程”“礪新課程”“海納課程”“百川課程”為基點的4C課程體系:“樹本課程”推進國家課程校本化;“礪新課程”凸顯校本課程精品化;“海納課程”實現社團活動課程化;“百川課程”拓展人才培養多元化。普及精準課堂,要求頂層設計優化,備課精準;教師熱情智慧,引導精準;學生高效自主,學習精準;考核科學激勵,評價精準;信息技術恰當有效,支撐精準。學校開設80余門選修課程,創建41個學生社團。建成兩大市級重點課程創新基地:即文史哲融通視域下的大語文學科創新基地、英美文化視域下體驗式英語課程創新基地。從質量上保證課程資源的多元性,從精準策略上保證課堂的卓越性。
建設數字校園,營造書香綠境。未來校園應具如下特征:一是綠色、智能和泛在互聯的基礎設施;二是集成、智慧、因變的新學習場景;三是靈巧學習及創新的賦能場;四是開放融合的學習生態;五是創新的知識和信息網絡拓撲結構;六是人工智能融合的教師—課程智慧系統。重慶十八中在校園建設中:解構校園邊界,將實體校園與虛擬校園結合,即開發校外實踐基地,融入社會行業實踐,拓寬虛擬校園界限,最終實現無邊界學習。優化管理資源,將開放型管理與數字管理整合,即我校秉承“策必廣益,民主管理;行必專精,精細管理;深化改革,智慧管理;整合資源,開放管理”的優良傳統,積極融合信息技術,形成了“4+1”智慧校園管理范式。挖掘校園文化,綠韻生態與書香濡染融合,十八中結合鐵山坪4A級景區的地理環境,積極開發校園文化,建設樹本書院、校史館、圖書館、礪新博物館,校園主題雕塑,通過連廊文化,數字圖書館等,逐步形成了綠韻書香校園文化特色,使自然與人文融合,提供學生快樂學習生活的空間。建構起了個性、選擇、開放的智慧空間,形成了綠色、人文、創新的校園文化。
學生參加重慶市模聯大賽
堅持立德樹人,培養未來學生。堅持“三與型”人才培養目標——與社會適應的綜合型人才,與科學對話的創新型人才,與世界溝通的開放型人才。依循“多元涵養,個性發展”的中長期培養思路;施行“兩堅持”“三做好”的舉措——堅持立德樹人理念,落實德育工作為先,重慶十八中為原四川省傳統德育名校,將始終繼承德育序列化傳統,與時俱進,強化學生自主管理,完善德育工作體系;堅持多元化人才培養,強化“特長+文化”的培養途徑,即深化課改,提升學生學科素養,積極應對新高考改革,以興趣為導向,因材施教培養多元化人才;做好4C課程資源開發,全面落實精準課堂教學,教育教學是學生成人成才的重要保障,學校以“回歸教育本真”為原則,不斷升級教育教學水平,從生本課堂到精準課堂,逐步形成了比較完善的精準教學體系;做好研學旅行研發策劃,豐富社會實踐課堂陣地,未來學生培養不止步于傳統課堂,而是要面向社會和未來,學校積極創建社會實踐陣地,實施無邊界學習戰略;做好學生人生規劃,為學生幸福成長保駕護航,學校成立學生指導中心,從心理評估到職業生涯規劃等,全方位立體化地保障學生心理健康和專業提升并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