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重慶奉節縣啟動基層應急管理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改革,增強“最先一公里”安全預防能力和“最后一公里”問題化解能力,實現已知地災點連續20年“零傷亡”目標。
織密“一張網”,重組應急管理治理指揮體系
“我們在縣安全生產委員會、縣減災委員會的基礎上,重新構建縣應急管理委員會,共同組成全縣的應急管理治理指揮體系。”重慶奉節縣應急管理局局長肖建華說。
突發事件發生后,單純根據部門、職能屬性劃分職責區域,容易出現“多頭指揮,各行其是”的混亂局面。對此,改革堅持“事前預防、事中處置、事后鞏固”的理念,縣安全生產委員會、縣減災委員會負責安全生產和防災減災體系建設、事前預防、事后鞏固,進入應急狀態,則由縣應急管理委員會承擔指揮調度與應急救援。上述委員會主任均由縣政府主要領導擔任。
應急管理的職能明確后,根據災害響應等級的不同,相應的縣領導坐鎮指揮,縣聯合指揮中心統籌全縣安全生產與自然災害應急指揮調度、處置救援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地發揮,“大安全、大應急、大減災”的扁平指揮體系,破解了調度乏力、多頭指揮、運行不暢難題。
今年7月13日,奉節縣青龍鎮有4人被山洪、泥石流困在一條村道上,請求救援。接報后,青龍鎮迅速組織先期處置并向縣聯合指揮中心報告。中心向駐扎在距離事發地最近的專業應急救援分隊下達任務,救援人員3分鐘內整裝出動,1小時內成功解救下被困人員。
下活“一盤棋”,完善應急管理指揮調度運行機制
面對數字化浪潮,通過“渝快政”重慶市政務工作平臺,奉節縣氣象、公安、水利、規資、城管、林業等14個職能部門信息化系統集中接入了縣聯合指揮中心,33個鄉鎮直報直響平臺也進行了升級,應急指揮“一屏掌控”、指令“一鍵直達”、處置“一貫到底”、信息“一覽無余”得以實現,下活了全縣應急管理“一盤棋”。
實戰化聯合指揮運行機制讓應急管理工作有了更充分準備。奉節縣根據不同災種和高頻災種特點,制定了詳細的應急處置規程,繪制災害處置流程圖、應急指揮席位圖和氣象災害發布流程圖。跨部門、跨領域、跨層級的分散流程一圖歸集,絕大多數的應急處置都能保持“嚴陣以待”的常態。
另外,奉節縣按災種分層級進行應急預案“顆粒度”拆解,精準劃分監測預警、會商研判、物資快撥和防范救援的最小單元,進一步“對齊”危巖地災等重點災種延伸二三級“顆粒度”,應急事件處置靈敏度和實效性大幅提升。
改革中,奉節縣新增“一案一所一圖”,即制作引導群眾科學避險、安全避險的緊急避險群眾動員方案,確保每個行政村(社區)至少建設有1個應急避難場所,繪制分類標注全縣高風險災害分布情況和動態掌握風險變化情況的全縣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風險分布圖。
在“一案一所一圖”工作引領下,全縣339個安全生產和自然災害重要風險點實現“一圖掌控”,499個應急避難場所也得到明確。這樣多跨協同、整體智治的應急管理指揮調度運行機制,形成了“感知發現、決策調度、終端反饋”的工作閉環。
2023年,奉節縣依靠改革后的應急管理機制,調度瞿塘峽危巖、夏季防汛等預警預報和災害事故600余次,成功處置地質災害54起,保護受威脅群眾3113人,避免直接經濟損失1.2億元,大大降低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鉚足“一股勁”,全面提升綜合救援能力
今年1月,奉節縣新建的南、北兩岸應急救援基地投用,基地配置了先進的應急車輛、高揚塵水泵和無人機等救援設備,儲備應急物資共110種、7.8萬余件,與城區中心救援基地共同構建起覆蓋全縣33個鄉鎮(街道)的“一小時應急救援圈”。
曾經,應急救援隊僅在城區駐防,如遇突發事件,從接警到抵達距離最遠的鄉鎮花費3至4小時,影響了處突效果。“一小時應急救援圈”建成后,救援效率大幅提升。在今年的青蓮鎮搶險救援行動中,救援隊伍接報后4分鐘內從南岸應急救援基地出發,抵達現場用時較之前從城區出發縮短至少1小時,協助避險轉移3522人。
救援力量也在壯大。據統計,奉節縣統籌消防、專業救援、民兵、鄉鎮、社會等救援力量,建成應急救援隊伍56支,共2100余名救援人員24小時備勤,隨時做好聽從指揮、隨時出動、搶險救援等迎戰準備。
應急改革以來,全縣應急救援隊伍共開展應急演練、桌面推演160余次,并舉辦“夔州杯”第一屆應急救援大比武,承辦“生命至上·2023”重慶長江三峽庫區危巖地災實戰演習,科學救援能力持續增強。
奉節縣還牽頭建立了區域應急聯動合作聯席會議制度,聯合湖北恩施、利川、建始與重慶巫山、巫溪、云陽等多地簽訂了《區域應急管理合作協議》,進一步強化了庫區地質構造下的應急管理協同作戰與高效救援能力。
“越是在欠發達地區,越要深化改革。我們堅持問題導向抓改革,圍繞重點領域謀改革,聚焦產業發展促改革,扎實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努力為山區庫區高質量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活力。”奉節縣委書記張果說。(王松濤 馬兵 安樂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