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二屆全國“最美公路人”名單在成都揭曉。作為湖北省唯一的團隊代表,蘄春縣農村公路管理局創新養護團隊榮耀上榜。“最美公路人”美在哪?在變“美”路上,又有著怎樣的故事?
守初心,以路為家
7月18日早晨6時,迎著陽光,蘄春縣農村公路管理局株林養護站站長陳文旺和伙計們將鐵鏟、割草機、掃帚等工具裝上車,準時從站里出發了。
當天的任務是去縣道綠唐線清理蒿草、疏通邊溝、整修路肩、清潔路面。13年來,無論寒來暑往,無論風霜雨雪,他們始終在路上,對每一項內容,每一道工序,陳文旺早已熟稔于心。
“老陳,又這么早啊?”“這熱的天,辛苦了!”工作中,不時有沿線村群眾和陳文旺打招呼,陳文旺微笑著一一應和。
“最開始覺得不好意思,總是能躲就躲。”陳文旺說,“現在,覺得這項工作蠻有意義。”
2009年,全國燃油費改革,陳文旺所在的蘄春縣交通管理總站撤銷。沒有收費職能,單位該何去何從?職工又該何去何從?
2010年8月,蘄春縣交通管理總站更名為蘄春縣農村公路管理局,次年1月23日正式掛牌,成為黃岡市同類機構改革中“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沒有先例可循,只能一步步在探索中學習,在學習中完善。” 在該縣農村公路管理局主要負責人王賢德看來,只有不等不靠,先破后立。
2011年6月,蘄春縣創新公路養護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成立,陳文旺從“拎著挎包收費”的管理者變成了“扛著掃帚掃地”的服務者。跟他一起轉換身份的有56人,這56人分布在公司下轄的11個公路養護管理站,負責全縣375公里縣道和3362公里鄉村道管護的指導監督工作。
秉匠心,以路為業
進入三伏天,連日的高溫酷暑天氣,很多人直呼“受不了”,但對獅子養護管理站站長汪洋來說,這持續的高溫讓他一直提在嗓子眼的心落了肚。
“前段時間暴雨,山區公路沖毀很多。”山區路最怕雨季,塌方、泥石流時有發生,“6月28日那場大暴雨,我們管養的42公里路段有80多處塌方。”
連續半個月,汪洋帶領他的隊員們,不是在清理塌方,就是在處置塌方的路上。一天下來,雨水和汗水混合在一起,身上的衣服濕了又干,干了又濕。
汪洋是地道的獅子鎮人,但是他卻很少回家,問及原因,他說,公路養護工作的性質決定了,沒有晴天雨天,沒有周六周日,尤其是當前正值雨季,災害隨時可能發生,必須時時在崗,隨叫隨到。
以站為家、以路為業、以養好路為榮。與汪洋一樣,大同公路養護站職工劉曉陽也扎根蘄北山區10余載,每天迎著朝霞而作,披著落日而歸,悉心呵護著管養的每一公里公路。
6月29日,暴雨持續不停,天剛蒙蒙亮,心系公路安危的劉曉陽就披上雨衣,帶上安全標志牌和標志筒上路巡查,瓢潑大雨傾泄而下,渾身上下都濕透了,但他顧不上這些,他眼里只有哪段樁號塌方幾處,哪處滑坡需要清理,哪段道路可能會影響群眾通行……
“累是肯定的,但把路養好了,再累也值得。”身為三個孩子的父親,劉曉陽親切地把管養的道路稱為他的“第四個孩子”,那三個孩子平時主要依靠妻子照顧,唯有這“第四個孩子”,是他一手一腳、親力親為養在身邊。
是什么力量催使公路養護人在關鍵時刻都能犧牲小我、成就大我?創新養護團隊負責人呂軍說,公司成立13年來,大力推進人才培育、技術培訓、路況評定等工作,現有中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35人。機構、人才、技術三個“從無到有”,倚仗的是養護人團結一心,依靠的是公路人以站為家,把養路當作事業的堅守與定力。
筑同心,以路為鏈
7月19日,晚飯時間剛過,漕河鎮高山鋪村村民何細旺就推著輪椅,帶著腿腳不便的老伴出門遛彎了。
順著新修建的紅色行軍路,他邊走邊看,偶爾看到路上有臟亂的地方,就會習慣性地收拾干凈。走了20來分鐘,他來到村里的交通驛站,這里早坐滿了人。
高山鋪交通驛站位于縣道黃標線,建于2022年,按照“標識統一、設施齊全、特色鮮明、管理規范”標準,集停車、熱水、入廁、觀景、休閑等功能于一體,每到傍晚或周末,大家伙兒都習慣來驛站聊聊天、跳跳舞,放松一下心情。
路養好了,環境變美了,村民的心舒暢了,愛路護路的積極性也提高了。在“縣道縣管、鄉道鄉管、村道村管”三級養護管理體系支撐下,縣、鄉、村三級路長通力配合、履職盡責,每一條道路都有“管家”,每一公里路段都有人“管事”,840個公益性崗位遍布農村公路的邊邊角角,全縣農村公路優良率達97%。
農村公路之美,美在路景相宜,共融共護共建;公路養護人之美,美在奉獻不言苦,深耕不止步。“將繼續圍繞把農村公路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目標,做好‘農村公路+’融合文章,統籌推進農村公路與鄉村振興、產業發展、全域旅游一體化建設,真正讓農業因路而興、農民因路而富、農村因路而美。”蘄春縣交通運輸局黨組書記、局長江遠明說。(洪瑩 陳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