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科學中曾經一個極為冷門生僻的詞匯,最近卻又一次成為了大眾關注的焦點。
隨著以郭有才為代表的草根網紅走紅,隨之出現的一些追逐流量的跟風視頻也引發了大家關注。很多人認為這是算法推薦造就的網紅效應,一時間對于算法推薦導向和可能產生的外部影響的討論也重新開始出現。
“在未來,每個人都能出名15分鐘。”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的這句經典預言也常常被用來形容當下的短視頻時代網紅頻出。能夠看到,今天的網紅絕大多數確實都是普通人,但他們的走紅往往是因為精準的表達了一部分群體的所思所想,引發了群體的共鳴,甚至提供了相當的情緒價值。以最近爆火的“王媽”為例,盡管后來被網友曝光塌房,但不能否認的是,她此前的快速走紅,并非是因為算法的推薦有多強大,恰恰是因為她的視頻直擊打工人的精神“靶點”,這才引發了網絡的關注。
再早一點,瘋狂小楊哥的爆火,同樣也不是因為算法賦予了他多少能力,正是因為他們充滿日常生活氣息的戲劇反轉故事能夠極大拉近網友的好感,這才使得他不斷走紅乃至成為直播界的帶貨天王之一。
網紅和算法,本質上并不存在必然的聯系。事實上從過去多年的網紅走紅歷史上來看,算法扮演的恰恰是讓更多普通人被看見的角色。
但是,自互聯網內容開始采用算法推薦機制展現給用戶之后,這些年來從公眾到學術界還是出現了多輪的討論。特別是對于作為技術手段的算法,也出現了一些的爭議。
本質上算法是“以數學方式或者計算機代碼表達的意見”,在生活中無處不在,如用數學公式解決“雞兔同籠”問題就體現了算法思維。到了數字化乃至是AI引爆的智能化時代,算法存在的主要原因,還是幫助用戶解決信息過載、提升閱讀效率。
不夸張的說,面對每天被創造的海量的信息,如果沒有作為工具的算法加持,我們可能將無所適從,并終將迷失在信息極大冗余的洪流之中。算法的應用能夠幫助實現信息找人,信息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更精準的分發,提升信息獲取效率,也幫助用戶減少因瀏覽大量無效數據而造成的時間、精力浪費。
而對于信息繭房問題,學界并未有定論。事實上,個人閱讀信息“偏食”、“挑食”的現象,無論是在傳統紙媒或門戶網站時代都有可能存在,并非是智能算法崛起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才有的問題。相反,一個好的算法,應該是能根據用戶閱讀的習慣推薦相關內容。這樣不僅不會造成信息繭房效應,反而可能根據內容中的關鍵信息提供相關的延展知識點,形成一個衍生的知識網絡,進一步拓展讀者的閱讀面。
也正因此,當下在討論算法會造就偏見時,亟需打破的恰恰是對于算法的偏見。工具本身并不具有主觀偏好,也無法影響人們的喜好,如何更好的使用它、優化它,引導“算法向善”才應當是我們當下應對信息過載的當務之急。科學尚且被認為是雙刃劍,對于算法,更理智的態度還是應該回歸到我們對于技術應用的引導上來。
當下,對算法確實存在非常明顯的污名化的傾向。但目前更重要的不是深陷技術帶來的恐懼和焦慮,而是需要重新思考算法究竟在互聯網生態中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從這個角度來說,我們需要一場對于算法的祛魅,只有打破對于算法的偏見,我們才能真正看見更大的世界。
(作者邊際 系財經評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