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菏澤市東明縣黃河灘區居民遷建工程于2021年5月底圓了12萬灘區群眾的“百年安居夢”。東明縣堅持“遷”“建”并重,在鞏固遷建成果的基礎上,創新基層治理,優化公共服務,注重產業就業等,讓灘區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一、創新基層治理,讓搬遷群眾充滿安全感
隨著灘區遷建的順利完成,灘區148個自然村整合為24個村臺社區,原有的行政區劃和組織體系無法完全適應新的治理需要。東明縣積極探索創新村臺組織架構,緊扣村情特征,每個村臺成立一個黨委,構建“鄉鎮黨委—村臺黨委—網格(專業)支部—黨員中心戶”的組織鏈條。
創新村臺基層治理體系。構建“村臺干部+網格黨支部成員、網格黨員”的網格治理工作機制,實現“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辦”的精細化治理。建立社區警務室,推行警員+網格員+村民志愿者網格化服務模式,每天巡查、定期安全檢查,及時發現風險隱患,形成警民共同保護、協同監督、齊抓共管局面。
每個村臺按照“十有”標準建設一處高標準黨群服務中心,因村而異,合理布局功能區,制定管理制度,推行村臺黨委、管委會干部代辦服務、坐班值班服務,定期開展村民“懇談會”“悅談會”,完善村民說事、議事、管事機制,打造綜合性為民服務樞紐。
二、優化公共服務,讓搬遷群眾充滿幸福感
今年以來,東明縣統籌推動政務服務力量下沉,有序引導各類服務窗口進駐村臺,創新村臺新村“智慧黨建+”服務模式,打造了數字鄉村便民服務平臺。整合醫保、社保、公安、交警、民政、衛健、行政審批等16 個部門為民辦理事項,梳理其中的涉農服務事項,向群眾提供“多點受理、上下聯動、云上審核、就近通辦”的全域服務。
為了讓老年人及其他操作不便的群眾辦理業務,享受同等便利服務,線下黨群服務中心實行幫辦服務,安排專職工作者、黨員志愿者、網格員熱心引導、幫助操作不便的群眾辦理相關業,讓群眾辦事“最多跑一次”。
打造灘區群眾五分鐘便利生活圈。在24個村臺開設30家供銷連鎖超市,35家農資店,從保障中心聯采聯購一體化直接配送,讓農民以最低廉的價格購買到放心、舒心的商品,滿足灘區農民群眾的生活需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小學24所、幼兒園25所、村臺衛生室45個,新建污水處理站36座,灘區群眾辦事難、出行難、上學難、就醫難、安居難、娶親難等問題被徹底解決。
重點打造24個村臺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推進優質公共文化資源向灘區延伸,廣泛開展廣場舞、鄉村文化展覽展示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為灘區群眾提供優質文化服務。
三、注重產業就業,讓搬遷群眾充滿獲得感
東明縣多次赴外地開展招才引智活動,吸引人才返鄉創業,切實解決灘區遷建后村民增收、群眾就近就地就業等問題。山東川魯服飾在24個村臺社區建立了服裝加工廠,目前部分車間投入運營,帶動千人以上就業。山東菏澤黃河灘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周邊群眾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目前吸引長期就業500余人,短期就業1000余人,每人每年可增收20000元,灘區群眾足不出村即可實現就業增收。
為幫助灘區群眾既“挪窮窩”又“拔窮根”,根據遷建群眾的就業狀況、技能特點、就業需求、創業意愿等情況進行走訪調查,建立灘區遷建人員就業創業信息臺賬。僅2022年上半年,開展就業援助月、春風行動、人才大集等線上線下招聘活動8場,累計發布就業崗位3700余個。開展送政策、送技術、送崗位活動7期,累計培訓2000余人,扶持創業255人,帶動就業1600人。
圍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東明縣堅持變“生態約束”為“生態品牌”的思路,充分利用灘區生態資源,做好農旅結合文章,大力發展灘區特色高效農業、具有黃河風情的灘區生態休閑游、鄉村民俗體驗游等特色旅游產業。深化“黨組織+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以優質蔬菜、特色林果、中藥材種植、村臺公共服務業等為突破項目。
黃河灘區居民遷建是改善灘區群眾生活居住環境的重大民生工程,做好灘建后半篇文章,既是打造鄉村振興宜居樣板的有力途徑,也是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的重大戰略舉措。黃河灘區要加快推進灘區遷建后續工作,打造“后遷建時代”的幸福樣板。
(供稿單位:山東東明縣委組織部;作者:高中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