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视频在线观看一区,精品人妻无码视频网站,国产剧情av巨作在线,国产九啪啪精品免费视频

中共中央宣傳部委托新華通訊社主辦

展現首倡之為 接力鄉村振興——湘西州奮力打造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示范區的成效與啟示

2023-11-22 08:34
來源:團結報

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課題組

編者按:實現脫貧攻堅歷史性跨越后,湘西州不忘精準扶貧首倡地初心, 奮力推進鄉村振興取得“五個轉型”新成效,探索走出了以區域特色產業為主體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以彰顯湘西魅力為主線建設特色民族鄉村文化、以特色民族鄉村治理為紐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鄉村發展實干實績為導向識別干部人才的貧困地區鄉村振興新路子。湖南師范大學中國鄉村振興研究院陳文勝等對湘西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推進鄉村振興進行了深入調研認為,湘西州接續推進鄉村振興取得的實踐成效充分表明,新征程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要堅持頂層設計與精準施策相結合、政府推動與市場導向相結合、組織建設與人才建設相結合、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相結合,立足實際順應規律走適合自己的鄉村振興路子。現刊發主要觀點供參閱。

黨的十八大以來,湘西州在湖南省委省政府領導下,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托,堅決擔當精準扶貧首倡地政治責任, 集中力量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在中國減貧史上留下了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歷史印記。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湘西州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高揚偉大脫貧攻堅精神,接力探索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路子,努力打造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示范區,取得了新的重要成效,對貧困地區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具有重要啟示作用。

一、“五個轉型”彰顯湘西州全面鄉村振興新成效

近年來,湘西州樹立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示范區新目標, 守牢糧食安全和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實施產業就業富民、美麗鄉村建設、治理效能提升、鄉風文明鑄魂、鄉村育才聚才、基層黨建引領“六大行動”,鄉村振興取得了新成效。

(一)實現由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向逐步共同富裕轉型

同步實現脫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后,湘西州把促進各民族共同富裕作為重要目標,不斷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穩定提升脫貧群眾收入水平,著力優化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推動全州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

農民勞動報酬合理增長機制初步形成。抓住務工這個農民增收主要來源,引導企業建立進城務工農民勞動報酬合理增長機制,推廣基礎設施建設以工代賑方式,全力吸納當地農村勞動力務工就業,最大限度提高勞務報酬發放比例。2022 年,湘西州推廣以工代賑吸納當地農村群眾就地就近就業 41240 人次,其中農村脫貧人口占到 49%,推動脫貧戶人均純收入同比增長 17.88%。

城鄉社會保障體系穩步實現擴面提標。把社會保障均等化作為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工程,將進城務工農民同等納入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范疇,逐年提高社會保障標準,逐步建立起分層分類、城鄉均等的社會救助體系。截至 2023 年 6 月底,全州城鄉低保標準分別提高到 650 元/月、5051 元/ 年,全州新開工建設項目進城務工農民失業保險和工傷保險參保率 100%,全州沒有一個學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困難殘疾人生活、護理補貼位居全省前列。

農村居民財產性收入實現多元共促。以盤活農村閑置宅基地為重要途徑,通過保底收購、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多種方式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實現農民增收渠道多元化。如2022 年鳳凰縣盤活閑置宅基地 56 畝,通過宅改實現人均增收 2000 元以上;龍山縣通過土地流轉、入股分紅等方式輻射帶動 2.66 萬脫貧戶年均增收 2200 元以上;花垣縣流轉土地 15 萬畝,助力 3 萬多農戶戶均增收 1500 元/年以上。

(二)實現由產能和規模擴張向構建現代化鄉村產業體系轉型

湘西州把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作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主攻方向,突出產業特色化、品牌化、融合化方向,加快推動鄉村產業由產能和規模擴張為主向高質高效的現代化產業體系轉型升級。

特色品牌鄉村產業質量效益明顯提升。圍繞區位、生態、環境優勢,突出地域民族特色,推動形成了以茶葉、柑橘、獼猴桃等為特色的現代農業產業集群,全州先后培育形成“兩品一標”產品 187 個,18 個品牌入選 2021-2022 年湖南省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名錄。特色產業效益不斷提升,吉首黃金茶產值超 10 億元,鳳凰縣獼猴桃產業產值超過 4 億元,“保靖黃金茶”綜合產值突破 20 億元,成為支撐鄉村振興的重要力量。

文化旅游賦能產業融合形成新格局。依托豐富的文化和特色農業資源,大力推進文茶農體工旅深度融合,不斷激活非遺生產力,推動茶旅融合,推動傳承紅色基因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一業興帶動百業旺百姓富”的綜合效應不斷放大。近年來,花垣縣入列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吉首市建成 2 個三產融合示范區,保靖縣榮獲湖南茶葉鄉村振興十大茶旅融合示范縣,全州加快形成了以文化旅游融合賦能鄉村振興的多業態融合發展新格局。

農業供銷合作社會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聚焦農業生產薄弱環節,以服務小農戶為重點,著力建設起以供銷合作為重要載體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通過建設“示范社”和改造基層“薄弱社”,全州先后改造升級農村綜合服務社數量 34 個,農業社會化服務達 32.55 萬畝,供銷系統淡季銷售農特產品達到 3.4 億元,永順縣、龍山縣先后被列為農業社會化服務項目試點縣,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因地制宜走出了新路子。

(三)實現由注重傳統要素投入向科技生態賦能轉型

湘西州緊緊把握科技興農、綠色發展時代趨勢,大力推進農業農村新舊動能轉換,推動鄉村振興由主要依靠傳統要素投入向更加注重科技生態賦能轉型。

科技賦能綠色發展底色更亮。通過科技創新推進森林防護、空氣污染治理、水系治理和耕地污染治理,綠色發展成效明顯,森林覆蓋率達到 70.24%,湘西成為全國最“綠”的地區之一,被國家林草局譽為全國綠色發展的典范城市。僅2022 年湘西州新增加綠色食品 136 個、有機產品 38 個,綠色食品產業鏈產值、稅收分別增長 35.9%、36.8%,綠色產業成色更足。

農業標準化機械化普及更廣。立足山地特點,統籌推進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大力開展山區適用農機的推廣和示范, 推動現代化插秧機代替人工在撂荒地進行復種,以機械化破解山地耕種難題,使拋荒地復變良田。2022 年,湘西州推進水稻油菜生產全程全面機械化,全州建成高標準農田 21.8 萬畝,完成全部耕地拋荒治理任務,農業標準化機械化釋放出強大生產力。

傳統民族村落數字化平臺更大。實施網格化數字治理助推鄉村治理現代化,建成特色鄉村文化數字資源庫,推進智慧農業項目覆蓋全州主要產業,實現智慧旅游主要景點全覆蓋,培育形成一批質量優、有特色的農村電商品牌,城鄉“數字鴻溝”明顯縮小,最偏遠的傳統村落也能用上移動支付, 通過數字化把傳統民族村落送上現代化的快車道。

(四)實現由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向激發內生動力轉型

湘西州把培育和激活農民內生發展動力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方面,堅持市場主體,逐步實現了鄉村發展由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向激發內生動力轉型。

鄉村市場造血功能不斷增強。根據市場有效需求供給引導鄉村大力發展特色產業,以品質和品牌增強產品市場競爭力,帶動農民增收和村集體經濟增收。如保靖縣 2.1 萬戶 8.5 萬人通過從事茶葉產業而增收,吉首市黃金茶直接和間接帶動脫貧人口 2.3 萬人增收。到 2022 年,湘西州已全面消除薄弱村,經營性收入超過 10 萬元的村已經超過 66%,超過50 萬元的示范村已經有 144 個。

新型農民主體地位不斷強化。把提高農民現代化技能和增強農民增收能力作為鄉村人才振興的基礎工作,大力實施“農民大學生”“農家女”等農民大學生培養計劃,定向培養農村實用人才 3700 多名,培育新增 400 名農村網店經營人才、1000 名自媒體帶貨“網紅”,推動“3899 隊伍”轉化為重要的鄉村人力資源。

“神秘湘西”品牌活力不斷釋放。堅持培育“神秘湘西”品牌,不斷延伸品牌產業、擴大品牌影響力,地域品牌活力和市場帶動力不斷增強。酒鬼酒、古丈毛尖、保靖黃金茶納入中歐地理標志互認互保范圍,茶葉、獼猴桃、百合等一大批特色產品被認定為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鳳”字號農產品享譽全國,湘西州品牌建設經驗做法獲省市場監管局肯定并上報國家總局予以推介。

(五)實現由自上而下的工作要求向自下而上的常態化工作機制轉型

湘西州因地制宜延續脫貧攻堅好做法好方法,調整優化工作機制,逐步實現從自上而下“要我做”到自下而上“我要做”的工作機制轉型。

農民“主人翁”意識不斷強化。推動工作思路由“農民依靠”向“依靠農民”轉變,通過集體議事、共建共治等方式,引導農民從“站著看”到“點個贊”,從“跟著做”到“搶著干”,村民農民讓地建公共設施、農村改廁鄰幫鄰、拆除家里實心高墻等一系列農民主動參與鄉村振興的生動實踐在湘西州不斷涌現。

差異化目標引導機制不斷形成。探索因地制宜建立差異化發展目標導向和工作評價機制,引導各縣市區放大自身資源優勢,實現差異化發展。吉首市著力提升城市發展首位度和輻射帶動力,鳳凰縣著力于做優做強生態文化旅游業,永順縣努力打造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龍山縣目標打造湘鄂渝邊區中心城市,瀘溪、古丈、花垣、保靖縣立足于高質量打造一批特色產業優勢區。

鄉村典型示范工作機制不斷完善。不斷完善以村為主推進典型示范的工作機制,推動十八洞村獲“全國鄉村治理示范村”“全國文明村”,5 個村(社區)被確定為全國第九批“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示范帶動全州創建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 7 個、鄉村旅游示范村 88 個,涌現出一批集體經濟收入超過 50 萬元、100萬元的“示范村”“明星村”。

二、湘西州探索走出民族地區特色化鄉村振興新路子

湘西州立足山地優勢特色資源,突出民族文化優勢,大力培育地域特色產業品牌,著力構建凸顯地域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比較成功地探索走出了一條民族地區特色化的鄉村振興新路子。

(一)以區域特色產業為主體構建多元食物供給體系

結合實際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食物觀”重要理念,著力構建特色鮮明的多元食物供給體系。一是突出獨特地理優勢著力優化農產品多元品種結構。注重發揮獨特地理位置與氣候孕育的“地理標志”資源優勢,不斷優化農產品的品種結構,因地制宜培育出獼猴桃“米良一號”“金紅一號”等 10 余個優良品種,引進和培育金黃蜜柚、湘西蜜橘 16 號、紅美人柑橘、瀘溪椪柑等優質柑橘品種,培育出保靖黃金茶、永順莓茶等新型茶葉品種,推動形成不斷滿足消費者更高層次需求的多元化品種。二是發揮“一縣一特”優勢著力優化產業區域分工。建立縣域特色產業發展的“正面清單”,引導支持各縣市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條件,培育“一縣一特”優勢特色產業,形成保靖黃金茶、瀘溪柑橘、鳳凰獼猴桃、古丈毛尖、龍山百合、永順莓茶、花垣湘西黃牛等“一縣一特”為主的農業區域分工格局,有 力防止了縣域產業同質化競爭。三是突出區域品牌引導優勢產業集聚發展。依托縣域公共品牌,通過完善基礎設施、支持特色品牌培育、科技成果轉化等舉措,引導縣域特色產業向園區和特色小鎮布局。著力建設古丈縣茶葉產業園等現代農業產業園,推動建設保靖縣呂洞山鎮等黃金茶特色小鎮,不斷形成特色突出、高質高效的優勢品牌產業集群。

(二)以彰顯湘西魅力為主線建設特色民族鄉村文化

充分挖掘和激活獨具魅力的湘西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不斷促進民俗文化推陳出新和創新發展,在全面展示湘西魅力的同時推動鄉村特色文化繁榮發展。一是以喚醒多民族文化點亮傳統村落。充分利用民族聚居蘊含的豐富民俗文化資源,立足村寨建設傳統工藝工作站和非遺就業車間,大力開發苗族銀飾、土家織錦等非遺產品,創新苗繡“讓媽媽回家”等文化模式,創作苗歌、土家山歌等文藝作品,傳承土陶制作、土家族擺手舞等民俗技藝,以文藝創作激活文化生命力, 用傳統節慶活動引發民俗激情,在復蘇和發展民俗文化中激活傳統村寨新活力。二是在傳承歷史文脈中實現文化多元價值。科學編制里耶遺址、四方城等 30 處國保省保單位整體性保護與利用規劃,頒布實施浦市古鎮、里耶古鎮、老司城遺址等文物遺址保護條例,加強對老司城遺址等歷史文化遺產的修繕保護和資源開發利用,用舉辦文化展覽等方式講好“有意義、有意思”的湘西歷史文化故事,在文化遺產保護開發中增值文化資產,不斷實現文化遺產活起來。三是以農文旅融合增添傳統村落時代活力。建成首批中國傳統村落集中連片示范區,打造高山峽谷、烽火苗疆等六大村寨集群, 建設國際減貧交流基地,舉辦黃金茶文化旅游節、稻花魚節、葡萄節等富有縣市特色的“農文旅”節日,不斷強化和豐富傳統村落經濟文化功能,推動把村寨文化“軟實力”轉化為鄉村振興“驅動力”。

(三)以特色民族鄉村治理為紐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立足民族融合聚居突出州情,充分尊重民族風俗習慣,強化民族自治共治,以不斷增強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鄉村發展。一是以利益共享為核心構建鄉村社會共同體。以利益共享為目標,以旅游公司為實施主體,推動構建旅游公司與村集體、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強化“景區景點+村集體+村民利益”聯結,帶動了農民和村集體增收,打造鄉村振興利益共同體。二是以公共需求為突破口暢通民意表達。注重以農民的需求為導向,創新“院壩會”這個民意表達新渠道,圍繞群眾關心的公共事項設置“議題”,通過搭建平臺把群眾“圍攏來”,創新形式讓群眾“想來聽”,學用相融幫群眾“解難題”。三是以法治為導向推進民族地區治理現代化。以良法促善治,立改廢社會治理領域條例(法規)。積極組織實施農村“法律明白人”教育培訓工程,培養以村干部、人民調解員為重點的農村“法律明白人”,通過農村“法律明白人”參與排查化解各類矛盾糾紛,加強各類法治宣傳工作。四是以基層黨建強化鄉村治理。聚焦黨群連心“五個到戶”,推行“黨建引領、互助五興”農村基層治理模式,組織農村黨員、干部、后備干部等優秀分子同 5 戶左右群眾建立互助組,實現“家家黨員聯、戶戶見黨員”,消除基層治理盲區。

(四)以鄉村發展實干實績為導向識別干部人才

堅持“重德才、重基層、重實干”導向,大力選拔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一線敢擔當、有作為,群眾認同、組織認可的優秀干部。充分運用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績效考核成果, 對擬提名人選進行了深入的實績分析,遴選出了一批成績突出的黨員領導干部。抓住鄉村換屆契機,選優配強基層領導班子,將優秀的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一線干部選拔到領導干部崗位,增強領導班子戰斗力。近年來,湘西州新提拔的副處級領導干部中有扶貧經歷的超過 80%,縣級班子成員中有鄉鎮正職經歷的超過 60%。2021年以來,鄉村振興一線干部晉職晉級695 人、提拔重用 540 人。

三、湘西州實踐對脫貧地區鄉村振興的重要啟示

近年來,湘西州將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推進鄉村振興有機結合起來,接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良好開局,大力探索脫貧地區鄉村振興新路徑,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在于始終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切囑托,不懈奮斗繼續前進,關鍵在于立足實際、順應規律,堅持走適合自己的鄉村振興路子。

(一)頂層設計與精準施策相結合

湘西州在明確推進鄉村振興總體思路的同時,根據實際情況制定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行動方案和政策措施,明確了湘西州推進鄉村振興的時間表、任務書和路線圖,實現了頂層設計和精準施策相結合。實踐證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是涉及面廣、時間周期長的復雜系統工程,必須要著眼長遠,錨定宏觀目標全方位系統謀劃,也必須要立足階段特征和發展實際,因地制宜將設定的目標具體化、明確化和階段化。不同地區情況千差萬別、基礎參差不齊,要順利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要腳踏實地,堅持從實際出發,根據自身自然資源稟賦和文化差異,謀劃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頂層設計, 更需要分階段分地區制定科學的實施方案,分類精準制定村莊發展的行動方案,推動鄉村振興頂層設計落到實處、見到實效。

(二)政府推動與市場導向相結合

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是鄉村振興可持續的必然選擇。近年來,湘西州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堅決破除“等靠要”思想,根據市場需求,大力培育鄉村振興市場主體,積極培育壯大保靖黃金茶等鄉村振興的網紅產品,推動形成適應市場發展趨勢的新產業、新業態和新產品,明確各縣域特色產業發展類型,提升縣域特色產業內涵和品質,通過引導有力避免了同質化惡性競爭,不斷提高鄉村特色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實踐證明,只有實現政府推動與市場導向相的有機結合,才能實現鄉村振興資源配置效應最大化。順利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既要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充分調動市場主體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市場競爭中實現鄉村產業升級迭代和高質高效發展,也要更好發揮政府引導和調控作用,優化鄉村市場主體發展環境, 擴大地方公共品牌影響力,為鄉村振興提供重要的基礎性制度保障。

(三)組織建設與人才建設相結合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基礎,組織是鄉村振興的有力保障。湘西州有針對性地加強黨的鄉村基層組織建設,系統強化鄉村振興系統、駐村工作隊、振興專干、村支書等專題輔導和培訓,大力提升鄉村振興隊伍業務能力和工作水平,發揮黨員干部、駐村工作隊員、鄉賢等在鄉村振興中的先鋒模范作用,激發村民參與鄉村振興的積極性主動性,帶動形成以農民為主體的鄉村振興合力。實踐證明,推進組織建設與人才建設相結合,實現鄉村組織振興和人才振興同頻共振是激活本地人才破解鄉村振興人才短板的有效舉措。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要把組織建設和人才隊伍建設放在突出位置, 通過選好選準基層黨組織負責人、健全基層黨組織考核評價 機制、多渠道籌集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經費、加大鄉村黨員干部培訓力度和加強鄉村振興人才交流等方式,拓寬視野、轉變觀念,不斷筑牢鄉村振興的組織和人才基礎。

(四)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相結合

文化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近年來,湘西州堅持把文化作為重要的資源要素,在充分保護和傳承文化的基礎上,推進地域特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推出了一批凸顯少數民族文化的非物質文化產品,打造了一批享譽全國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紅色旅游基地和少數民族文化“網紅”打卡新地標,推動文化旅游成為湘西州鄉村振興的重要新引擎。實踐證明,文化既是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重要的經濟資源,推進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相結合才能實現文化保護傳承與可持續開發利用。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必須堅持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緊密結合、相互促進的重要規律,充分挖掘和開發本地獨特的民俗文化、歷史文化資源,推動文化資源與現代科技緊密結合,不斷將傳統文化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責任編輯:孔德明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