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文明瑤族鄉沙洲瑤族村“村晚”。
新華社記者 陳澤國攝
今年春節期間,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務司、全國公共文化發展中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頻聯合舉辦的全國“村晚”示范展示活動,以云直播、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持續進行為期一個多月、累計200小時以上、橫跨東西南北中的《我的“村晚”我的年》接力直播?;顒訉⑷珖鞯?6個?。▍^、市)的18個村和社區的“村晚”節目整合在一起,形成《我們的寶藏“村晚”》《咱們“村晚”精彩多》《農家院里過大年》《“村晚”云聯播》《“村晚”我推薦》《“村晚”好物市集》等形式多樣的專題版塊,規模之大、覆蓋面之廣、持續時間之長,前所未有。不僅慰藉了在異鄉就地過年游子的鄉思鄉愁,豐富了節日的文化盛宴,更將廣大農村地區的鄉土氣息、民風民情和人文底蘊呈現在觀眾面前,展現了農民富、農業強、農村美的中國鄉村新風貌。
展示鄉韻鄉景鄉情
“村晚”源于“鄉村春晚”。40多年前,在浙江麗水市慶元縣一個叫月山村的小村莊,幾個喜歡文藝表演的農民自編自導自演了“月山春晚”。此后,鄉村春晚猶如星星之火,在全國燃起了燎原之勢。近年,文化和旅游部大力支持和引導各地舉辦“村晚”,對具備條件的“村晚”,通過網絡聯動,從區域的“小歡喜”發展成遍及全國的“大聯歡”,從鄉村小舞臺走向社會大舞臺。
《我的“村晚”我的年》別開生面,既遍地開花,又匯聚一堂;是線下人民的鼓樂喧天,又是線上觀眾的載歡載笑。晚會以央視演播廳為總會場,并在河北安平臺城村、貴州丹寨爭光村、內蒙古烏蘭察布市察右后旗等七地設置分會場,以鄉村文化為脈絡,通過《紫氣“東”來“西”望大地》《盛情“南”卻“北”國風光》《樂在其“中”濃“農”鄉情》三個篇章,貫穿東南西北中。
在山東榮成的晚會現場,蜿蜒入海的堤岸之上,村民身著紅黃相間的服飾有序排列,錦旗隨風招展,幾面漁家大鼓遙遙在望,舞獅的隊伍等待著號令,蓄勢待發,榮成獨特的“三漁文化”,便蘊藏在這漁民號子、漁家秧歌、漁家鑼鼓當中。與大海共生共舞的漁民,塑造出了獨特的石島漁家鑼鼓文化:鼓體大、鼓面展,敲擊的聲音蒼勁、古樸、沉厚,據說隊鼓、集群鼓方陣隊形可達30余種,人數逾百人。當漁家子弟滿載魚蝦、平安歸來時,村民們便以最熱烈的鑼鼓聲,迎接出海歸來的親人們,為他們祈福,也祈求一年的豐收和平安。
在貴州丹寨的分會場上,“魅力村寨中國節、匠心傳承過大年”成為當地“村晚”的主題,盛裝打扮的苗族村民和文化志愿者們一起表演了苗族古歌、錦雞舞、銅鼓舞等傳統非遺歌舞節目,其中的錦雞舞更是被譽為黔東南的“東方之舞”:苗族姑娘們在黔東南青山綠水的映襯下,云髻高綰,頭戴錦雞銀花,身著百褶裙、錦雞刺繡,時而漫步輕盈,時而翩翩展翅,頸上的銀飾在舞動中閃耀有聲,這支美麗的舞蹈,講述了苗女娜悠為了拯救族人而犧牲自我,化作錦雞攜來種子的動人故事。
此外,還有體現川渝文化特色的重慶合川《變臉》、彰顯南方舞獅風采的廣東佛山《龍獅舞動大瀝情》、融合瑤族歌堂歌與織錦技藝的廣西富川《邀伴》、極具東北秧歌色彩的黑龍江哈爾濱《東北的冬》……這些由各地農民自編、自導、自演的歌舞節目、民俗表演等,雖然沒有奢華的舞臺和背景,沒有偶像明星,有的節目甚至“土得掉渣”,但卻充分展現了廣大農村地區的鄉韻鄉景鄉情。有的節目直接取材于生活中的真實故事,有著村民熟悉的人和熟悉的方言及段子,折射出鄉村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發榮滋長的強勁動力。
成為鄉村文化振興縮影
農歷是中華文明的自然法則,春節是中華民族洞悉萬物復蘇的“秘密”。數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人民的生活成為文化藝術的源泉,又在不同的時代里,構建出鄉村文化的獨特性和創造性。在中華大地上,許多村莊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歷史,至今依然保存完整;在美麗中國,很多風俗習慣、村規民約等具有深厚的優秀傳統文化基因,至今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
植根于中華文明沃土的“村晚”,不僅挖掘出鄉村文化基因,激發出鄉村文化正能量,滿足了群眾文化多樣化的需求,更是當下鄉村文化振興的縮影,成為凝聚村民情感、促進鄉風文明、帶動美麗鄉村建設和鄉村文旅融合發展的有益探索與創新。
在湖南汝城縣沙洲村的舞臺上,“紅紅的沙洲”以“全面小康建設”“鄉村文旅融合”為 “村晚”主題,在《美麗鄉村》的樂聲中展開甜美畫卷,又在《沙洲的春天》《半條被子暖民心》的歌曲中傳承紅色基因:1934年,三名紅軍女戰士在長征路上借宿在徐解秀老人家中,臨走時,她們不忘將自己僅剩的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留給老人。徐解秀老人后來說:“什么是共產黨?共產黨就是自己有一條被子,也要剪下半條給老百姓的人?!睋睃h愛黨的沙洲村民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程中,擼起袖子,共同創造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晚會現場,舞蹈《趕著大鵝奔小康》引發了當地村民的共鳴:一群青年人操著當地的方言,在湖南花鼓的旋律中詼諧生動地展現著趕鵝場景,濃濃的鄉村氣息與現代舞融為一體,引出了當代大學生帶領貧困村民養鵝脫貧奔小康的故事。
此外,安徽鳳陽的《新花鼓贊鳳陽》、寧夏鹽池的說書《喜看鹽池新變化》、天津精武的曲藝加搖滾《這樣的好生活》、河南登封的豫劇《在這里一輩子我也住不煩》等節目,通過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形式,結合“引才回鄉”“農村扶貧”“數字鄉村”等鄉村振興政策,全方位展現出鄉村生活的新風貌以及百姓們溢于言表的喜悅之情。
農耕是中華文明的底蘊,億萬農民是我們的父老鄉親,千百萬村莊是我們美麗的家園,鄉村振興,是古老的中華文明在現代化征程上的浴火重生和鳳凰涅?,而“村晚”就是以這樣的主題,從希望的田野走來,為我們唱響了新時代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