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视频在线观看一区,精品人妻无码视频网站,国产剧情av巨作在线,国产九啪啪精品免费视频

中共中央宣傳部委托新華通訊社主辦

稻蝦共養致富記

2021-02-01 14:59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為長豐縣“稻蝦共養”稻田。

張忠建攝

2021年1月16日晚上十點多,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造甲鄉雙河社區崔大崗村民組,室外氣溫零下三攝氏度。北風吹過露出稻茬的田畈,發出嗚嗚的聲響。四野空曠無人,但注意看,會發現一星亮光,一個中年男子正蹲在田埂邊觀察稻田。

這里的稻田有點怪。一般冬閑田里是沒有水的,這里卻每一塊田里都沿田埂挖了一道水溝,水溝里灌滿了水。這樣的氣溫下,水溝里自然結了冰。中年男子用手電照著冰面,冰層下聚集了一群舞著鉗子、渾身紫紅的小龍蝦。男子微微一笑,在手機上給龍蝦養殖群里發了條短視頻,配上解說:近期上凍,當田溝里冰層厚度達到兩厘米以上時,就要破冰供氧,如果厚度達不到,就可以不管,大家留心了!

沿著近百畝的田塊轉了一圈后,他打著手電,往村里走去。寒夜里,這束光堅定而溫暖,但握著手電的人,左腳走得有些趔趄——因為曾患小兒麻痹癥,他落下了殘疾。

他就是崔興文,長豐縣太空蓮龍蝦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2020年全國脫貧攻堅獎奮進獎獲得者。通過“稻蝦共養”產業扶貧模式,崔興文不僅自己從貧困戶成長為養殖大戶,更帶動全縣一萬余名貧困群眾走上脫貧致富路。

崔興文家所在的崔大崗,地處江淮分水嶺上,雙河水庫就在村前,當地人的主要收入靠種水稻。過去因澇災不斷,糧食難以穩收,加上位置偏僻,2014年包括崔大崗在內的整個雙河村(2018年改為雙河社區)被識別為重點貧困村。

喝雙河水長大的崔興文,三歲時患小兒麻痹癥落下殘疾。上學時,每天他都要拖著病腿,穿過田畈去四公里外的學校。路上長滿了荒草,他一不小心就會被絆倒在地,說不清跌了多少跟頭。農忙時去田里勞動,他腿腳不便,別人能挑一百斤的稻子,他頂多只能挑五十斤。他家人口又多,負擔重,一家人一年忙到頭,只能勉強填飽肚子。全家只有兩間土坯平房,一間畜著牛,一間住著人。很多個深夜里,聽著隔壁老牛反芻的聲音,好強的崔興文就暗暗下決心:“我一定要過上好日子!”

長大后,崔興文娶妻生子,為了家庭嘗試了很多種致富途徑。因為妻子身體不好,崔興文自己腿腳又不靈便,只能想辦法在家門口做點事。他考察市場,發現藥用土鱉蟲市場正好,決定也試著養。買不起種蟲,他就去村里人家的土灶里、草堆下尋蟲,將家里的一間房子鋪上細土,把捉回來的蟲子放在土里,喂它們米糠、麥麩。在他細心照料下,土鱉蟲長得挺好,春天養,秋天收,他高興地裝了一百多斤,運到附近的藥材收購站去賣。沒想到,原先每斤五元錢的土鱉蟲因為養殖的人太多,收購價一下子降到了每斤不到一元錢,連成本都收不回。

轉過年,崔興文把目光投向村前的田畈,搞起泥鰍養殖。他想,喜歡吃泥鰍的人不少,價格應該不會低到哪里去。他手頭還有兩千元錢,又找人借了九千多元,買了泥鰍苗,挖了大水塘,照著書上教的,精心喂養。不想,收泥鰍時,連泥鰍苗都沒見到幾條。請教了專家才知道,由于水塘上沒加防護網,這些泥鰍全被一旁水庫里的水鳥吃了個精光。

崔興文不服氣,跌倒了再爬起來。他又盯上了藥用水蛭養殖。他想,這東西水鳥不吃,市場價格好多年一直都比較高,養這個準錯不了。那已經是2010年了,春養秋收,待放干了田里的水,讓他失望的是,水蛭竟然又找不到幾條,他坐在田邊發呆,百思不得其解。

忽然,他看見稀薄的水面上,劃動著幾只小龍蝦,其中一只大夾鉗里正夾著一條縮成一團的水蛭。他跳下水田,挖開田泥,這一挖,發現田里有好多小龍蝦。原來是它們吃掉了水蛭!崔興文心里一團火冒上來,將小龍蝦一只只抓起來往田埂上扔,扔著扔著,他突然反應過來:水蛭沒了,小龍蝦不也可以賣錢嗎?這東西在市場上可是走俏貨啊!

他馬上在田里抓了滿滿一蛇皮袋小龍蝦,運到城里,賣了幾百元錢。此后幾天,他天天在田里抓龍蝦,這野生的龍蝦一共賣了五千多元錢,剛好補償了買水蛭苗的錢。

經此一遭,崔興文想,養這養那,怎么就沒想到養小龍蝦呢?

聽說崔興文要養小龍蝦,村里的好心人勸阻他,不要再將辛苦錢打了水漂。原來,小龍蝦好吃不好養,鄰鎮就有一戶搞過小龍蝦養殖,結果血本無歸。

崔興文想來想去,還是決定試試再說。為了保險起見,他嘗試著在自家稻田里養小龍蝦,這樣即便小龍蝦養不好,至少還有稻米的收入做補償。為了養好小龍蝦,崔興文幾乎全身心撲在稻田里,幾本養殖小龍蝦的書都被他翻爛了。

小龍蝦漸漸長大了,在稻田里揮著一對鉗子,大搖大擺地穿行。可奇怪的事開始發生了:崔興文每天早上去稻田,總能看見田里有一堆堆死去的小龍蝦,蝦身完整,也不像有病害。這是怎么回事?崔興文為探究竟,整晚看守在稻田邊。夏夜,蚊蟲成團地叮在身上,他一動不動緊盯著稻田。夜深人靜,一只小小的黑影躍進了田里。崔興文觀察了好一會兒,猛然打開手電筒,光束中,一只小獸唰地溜走了。他看清楚了,是一只黃鼠狼。他走到田里撿起還在動彈著的小龍蝦一看,這才知道,原來是黃鼠狼搗的鬼。這黃鼠狼吃得真精巧,尖牙在小龍蝦身上打個小洞,只吸食一點蝦黃便又吃第二只。

趕走了黃鼠狼,稻田里再沒發生奇怪的事。可等稻子收割了,蝦也肥了,崔興文再一次遇到了困難:小龍蝦在稻田里到處鉆,很難逮到。一畝稻田還好,如果大面積養殖,靠崔興文的腿腳,哪里逮得過來?如果拖得太久,這些裸露在泥上的小龍蝦就會被鳥兒們吃光。

有一天,下了小雨,崔興文看見小龍蝦們竟然自動聚集在稻田中一處小小的水洼里,這給了他啟示:如果在稻田邊挖一條溝,收割水稻時,從田里緩緩將水放到水溝里,小龍蝦不就全都順水進溝了?就勢下個籠子,不就全逮住了?

第二年,崔興文繼續用五畝田進行稻田養蝦,摸索稻蝦共養,并在稻田里挖溝蓄水。結果和他預想的一樣,水進溝,蝦進籠,一舉獲得成功。一算賬,比單純種水稻效益要高出好多倍。

到這時,崔興文養蝦才算入了門,但靠這幾畝田,還清過去的欠債還需時日,離發家致富更是差得遠。

2014年,崔興文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我要脫貧,我要率先脫貧!”他對自己說,也對他的那些蝦說。崔興文橫下心,除了自家的田,還租了別人家的田,一下子養殖了十四畝龍蝦。之所以膽子變大了,主要是因為作為貧困戶,他得到了政府部門每畝八百元的補助。有了這筆錢的資助,至少不用擔心虧本。

2014年是個豐收年,十四畝小龍蝦的收入,讓崔興文一舉還清欠款。2015年,他又將養殖小龍蝦的面積擴大到了三十畝。他三管齊下,將水田拿出一部分專門用于養蝦,一部分開辟成稻田養蝦,還有一部分用于繁殖蝦苗。這一年,他的稻蝦總收入高達十多萬元。崔興文多年傾注在稻田養蝦上的心血,終于開花結果了。

為了提高畝均效益,崔興文又摸索出一套冬季蝦的養殖技術:在冬閑田里灌上水,秋天放上小龍蝦種苗,進行繁殖,到了春天就可以上市。這個季節的小龍蝦剛好填補了市場空白,價格是夏天龍蝦的三倍。

在養殖過程中,崔興文經常請教安徽農業大學的教授們,在他們的幫助下不斷摸索新技術。為了保證雙河水庫不受污染,他在龍蝦塘內模擬湖泊生態環境,種植伊樂藻、水花生等植物,既可凈化水質,夏天又可為龍蝦遮陰。同時在喂料上以玉米、豆粕等為主,并自建了小電站,經常注入新水,既幫助龍蝦脫殼生長,又保證養蝦稻田的水稻不施化肥。

2016年,小龍蝦行情特別好,崔興文的蝦又大豐收,稻米加上小龍蝦,一共收入二十多萬元,當年順利脫貧。

看著崔興文每天早上去稻田水溝里起蝦籠,拎著蝦籠上街去賣,拎一次就是幾百元錢的進項,村里人心動了。連當初勸阻他的人也來向他討教,要跟著學養龍蝦。

這正合崔興文的心思:“一個人富不算富,要富得鄉親們一起富。”

2016年,雙河村專門成立了龍蝦養殖合作社,崔興文擔任理事長,以合作社名義建成“稻蝦共養”扶貧示范試驗基地五十三畝。十六戶貧困戶率先嘗試,立竿見影,當年脫貧!榜樣力量大,合作社一下又吸引了貧困戶一百多人。

崔興文的扶貧事跡引起了造甲鄉黨委和政府的重視,他們因勢利導,把稻蝦共養作為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聘請崔興文為全鄉龍蝦養殖顧問,采取“基地+貧困戶”模式,對全鄉建檔立卡貧困戶實行重點幫扶。為推進產業融合發展,還開辟了鄉村觀光一日游,連續四屆舉辦龍蝦節,打造了“互聯網+稻蝦”電商平臺,建成綠色稻米加工基地。

短短時間里,雙河村“稻蝦共養”模式就產生了很好的效益。隨后,長豐縣決定在全縣推廣崔興文的“稻蝦共養”。消息傳出后,一位從事現代化養殖的民營企業經營者找到崔興文,愿以高薪聘請他。崔興文婉言謝絕:“我的稻蝦共養技術不是我自己拿來賣錢的,是用來帶領貧困戶致富的。”

同為殘疾人,崔興文深知殘疾人脫貧不易,對殘疾人貧困戶更是悉心幫助。

下塘鎮建檔立卡貧困戶張玲,自幼上肢殘障,后來又被查出患有嚴重腎病,加上丈夫有嚴重的腰椎病,全家每年光治病就要五萬多元,一家三口人整日愁眉不展。2017年10月,崔興文得知張玲家的情況,便主動去找她,讓她跟自己學養小龍蝦。張玲為難地說:“我一沒技術,二沒本錢,怎么養?”崔興文說:“這些我都幫你想好了,你就大膽地流轉農田。”隨后,他幫張玲整理出稻蝦共養田塊,又無償送上蝦苗等必需物資,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細心指導。在他的幫助下,張玲家當年就收入二十多萬元。崔興文還通過朋友聯系到省立醫院專家,幫助張玲做了換腎手術。

2019年,張玲一家榮獲全國婦聯授予的“全國最美家庭”稱號。張玲說:“是崔大哥告訴我,殘疾人完全可以戰勝貧困、改變命運。”

龍蝦養殖是門技術活,崔興文事無巨細,將自己摸索出來的經驗毫無保留地教給鄉親們。幾年來,崔興文到周邊鄉鎮舉辦了近百場講座,培訓貧困戶達一萬人次以上。

為了方便大家掌握技術,除了四處公開講課外,崔興文還專門開設了個人短視頻賬號,將稻田養蝦的注意事項一一交代。比如冬天田里水溝的水位,他通過多年觀察,發現水位要不深不淺。深了,水溫低,不利于蝦苗生長;淺了,水鳥就要來吃蝦。那到底要留多深呢?崔興文給出答案:保留二十厘米的水位。再比如,小龍蝦養得好不算,還得賣得好,怎么賣出好價錢?他也有一套“生意經”:每年的5月1日到7月1日,不要想著賣小龍蝦,這期間夜宵攤生意不行。而進入7月,中高考一結束,夜宵攤生意隨即火爆,小龍蝦就好賣了,這波行情會持續到9月開學前。也別只顧著高興,開學前必須將龍蝦賣掉,否則后面就不好賣了,因為隨后夜宵攤上就是毛蟹當家了。再有,蝦病防治歷來是個難題,崔興文的經驗是,龍蝦當年賣完后,要將水田深翻一次,那么翻多深?曬多長時間?這些經驗,崔興文每次為貧困戶們上培訓課,都像竹筒里倒豆子,全倒了出來。

崔興文推廣的“稻蝦共養”,蝦吃昆蟲,糞便還田,全程不施化肥,不打農藥,不光綠色龍蝦能賣上高價,綠色稻米同樣也能賣出好價錢。過去每斤稻米頂多賣兩元多,現在賣到了十元,效益顯著提高,這種模式也越來越為廣大農民接受。

如今,長豐縣全縣稻蝦共養面積發展到二十二萬畝,一萬多人因此脫貧致富。

深夜寂靜,走在寬闊平坦的村村通公路上,崔興文步子邁得更穩當,也更有信心。還沒到家,手機里卻熱鬧起來。為了更有針對性地做好服務,他組建了“互幫互助似親”“明天會更好”兩個微信群,吸納九百多位重點貧困戶、殘疾人入群。發在群里的短視頻提醒,他們有的點贊,有的在交流龍蝦行情,有的在向崔興文詢問新的技術問題。

還沒進門,崔興文就聽見了妻子的笑聲。自從脫了貧,妻子臉上笑容多了,身體也漸漸好了,現在能做一些輕體力活了。

再過不久就是立春,春蝦就要上市了。隨后,雨水豐沛,水田里插上稻秧,田野一片綠色,苗盛蝦肥,那該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卷!這樣想著,崔興文推開家里的屋門,一股溫暖瞬間包攏了他。

《 人民日報 》( 2021年02月01日 20 版)

責任編輯:劉祎楠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