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又被譽為“地球之腎”,有凈化水源、改善水污染的作用。近年來,我國濕地保護初見成效。
“鳥中大熊貓”黑鸛 由“稀客”變“常客”
三門峽黃河濕地地處全球候鳥遷徙中亞—印度遷徙通道上,是重要的候鳥遷徙地和越冬地。位于河南省三門峽市的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近年來先后種植了各類水生植物,營造出廣闊的濕地淺灘,滋養著眾多鳥類在這里棲息越冬。
鏡頭里這種黑羽紅嘴、體態優美的大型候鳥名叫黑鸛,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世界性瀕危物種之一,全球僅有2000多只,被稱為“鳥中大熊貓”。
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門峽事務中心科研人員 董睿龍:它對環境比較挑剔,主要棲息在河流、沼澤、草灘等淺水區域。近兩年,通過GPS定位技術以及人工調查,發現一年四季都有黑鸛的身影。
根據以往的研究,黑鸛大多數為遷徙鳥類,但在三門峽黃河濕地,黑鸛已由“稀客”變“常客”。而除了黑鸛,白琵鷺、骨頂雞等珍稀禽類的數量也有明顯增加。
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門峽事務中心科研人員 董睿龍:近些年白琵鷺在三門峽棲息數量已增至200只以上,棲息地也擴展至兩到三個點。
從2014年至今,三門峽相關單位已為500多只候鳥進行了環志,其中有300多只同時佩戴衛星跟蹤器。根據環志情況來看,每年候鳥的物種種類、數量都在持續增加。
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門峽事務中心副主任 張藝凡:在三門峽黃河濕地范圍內,棲息的野生鳥類從20年前的175種增加到現在的315種,包括白頭鶴、大鴇、黑鸛、中華秋沙鴨等11種國家一級保護鳥類。
持續迎來越冬天鵝 候鳥互結“朋友圈”
生態環境不斷向好,鳥類的種類、數量也在持續增加。眼下正是候鳥遷徙的時候,隨著氣溫下降,從10月底以來,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迎來大批前來棲息越冬的白天鵝。
鳥類專家在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發現,兩年前進行環志的兩只大天鵝竟然配對結偶,今年還帶了3只天鵝寶寶回到了戀愛地。
進入11月中下旬,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的越冬天鵝以每天300只的速度不斷增加。
全國鳥類環志中心三門峽天鵝湖鳥類環志站站長 高如意:2021年3月15日我們進行繁殖的時候,給兩只大天鵝佩戴上了頸環,編號016、021。非常驚喜的是它們竟然配對了,今年還帶了3只天鵝寶寶回來了,這非常非常罕見。
2019年以來,三門峽大力實施“十百千萬億”工程,推動18條黃河一級支流治理、百里黃河濕地修復、千里城市綠廊建設、萬畝礦山生態修復、億噸泥沙綜合利用等重點工程,全面筑牢“水清、灘凈、岸美、山綠、河暢”的黃河中游生態安全屏障。越來越多的野生動植物生長在這片土地上;越來越多的藍天碧水綠蔭,鋪展在黃河岸邊。
據觀測,今年前來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越冬的天鵝將達到2萬只,還有很多不同種類的候鳥,和它結伴而至,在這里結成了“雞鴨鵝”朋友圈。
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管理處宣教科科長 韓鐵艷:各種候鳥它們具有互補性,你比如說紅頭潛鴨,它喜歡生活在有一定水位的地方,而天鵝喜歡生活在淺灘部分,這就是環境上的互補。而這個骨頂雞,跟天鵝有食物上的互補,那天鵝吃剩下的東西,骨頂雞可以撿著就吃了。
服務規范并重 推動觀鳥經濟健康發展
每年初冬到來年早春,伴隨著天鵝等大批候鳥來到三門峽的,還有來自各地的觀鳥游客。
為了推動生態保護有規可循,和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三門峽市一方面加強對觀鳥游客的細節服務,另一方面注重對野生鳥類保護的宣傳教育,推動觀鳥經濟健康發展。
在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今年“天鵝回歸季”風和日麗的日子里,每天景區的游客人數能達到兩萬多人次。為了引導游客有序參觀,當地林業局、文旅局等部門紛紛推出了各項舉措。
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門峽事務中心副主任 張藝凡:白天鵝棲息地也有所增加,由之前的四處增加到現在的九處,為社會公眾、游客提供了更多的觀賞點。
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管理處宣傳科長 韓鐵艷:咱們能看到這個棧道上還懸掛了很多科普的圖片,其次咱們公園還設置了很多的云地圖,你掃一下二維碼,就可以知道你現在要往什么地方去參觀,這個地方旅游的精華在哪。
今年9月,三門峽市還開通了看白天鵝免費公交接駁號,可以將游客直接送至濕地公園。
隨著觀鳥季游客的大量涌入,三門峽市格外注重對野生鳥類保護的宣傳教育,在發展觀鳥經濟的同時引導游客愛鳥護鳥,推動生態保護有規可循。
三門峽天鵝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保衛科科長 康國峰:平常巡護當中會提醒游客不亂丟垃圾、不大聲喧嘩、禁止航拍,愛護鳥類,文明觀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