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大把生態文明建設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特別是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和黨章,成為黨的重要執政理念?!熬G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揭示了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和內在規律,運用生態學理論系統考慮社會經濟發展的宏觀戰略,確立自然資源和生態系統的承載能力,綜合考慮產業發展布局與開發強度,因地制宜地確立國土的總體安排,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實踐價值。因此,如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科學論斷,探索“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轉化機制,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
在“兩山”轉化過程中,需建立資源、資產、資本轉化的制度安排和轉化機制,但在“三資”轉化中仍存在一些瓶頸。一是自然資源碎片化的問題。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生態系統需要整體經營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但目前我國資源使用權分散,生態資源經營難以形成規模效應。二是生態資產產權交易制度尚未建立。由于缺乏確權和評估定價的機制,分布在廣大農村的生態資源資產,存在產權不清、定價混亂、缺乏合規性等問題,導致資產無法在公開市場交易,社會資本參與鄉村生態資源開發的動力不足。三是資本進入生態建設領域缺乏順暢通道。由于生態資源、資產及生態建設成果缺乏評估、交易、定價等機制,生態資產交易缺乏法律保障等,導致資源所有權效應無法發揮。如何把分散化的使用權信息納入一種制度中,將生態資源資產從財務、金融學的角度給予財富屬性的認定,建立信用體系,從而為生態建設打造財務可持續及金融可支撐的機制,推進資源產權的市場配置和有償使用制度,這是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回答的問題。
生態銀行是什么
在生態文明時代背景下,從“兩山”轉化過程遇到的瓶頸出發,探索資源—資產—資本轉化路徑,提出了“兩山”轉化的生態銀行創新模式。生態銀行并非真正意義的銀行,而是一個生態資源價值實現和轉化的平臺,通過借鑒銀行分散化輸入和集中化輸出的特征,將零散、碎片化的生態資源通過租賃、轉讓、合作入股等市場化集中化收儲,進行規?;?,提升成優質資產包,再引入、委托和授權專業運營商導入綠色產業、對接市場和持續運營,實現生態資源的價值增值和效益變現。
生態銀行經營什么?
“生態銀行”的運營對象包括山、水、林、田、湖、土地、農業等生態資源和生態產品以及具有利用價值的文物、古民居、遺跡等文化資源及非物質文化等。生態銀行運營的是生態資源的權益,是綠色產業和分散零碎的生態資源資產之間的資源、信息、信用三重中介平臺,通過對生態資源的重新配置和優化利用,為資源資本化搭建起中介平臺。生態銀行通過搭建一個圍繞自然資源進行確權、管理整合、轉換提升、市場化交易和可持續運營的平臺,來運營管理生態資源的“權”與“益”,解決了資源變資產成資本的問題,打通了生態產品交易的三個重要環節,是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市場化的創新機制。
生態銀行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含義
近年大熱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概念,是指在維護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的前提下,通過構建相關政策制度體系,以貨幣化的方式使生態產品價值在現實社會中得到認可。早在2016年4月28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國辦發〔2016〕31號)》中,就已體現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意義。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再次強調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重要性,并提出要選擇具備條件的地區開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
為了探索出一條市場化、可持續的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創新路徑,實現“兩山”轉化和鄉村振興,“生態銀行”應運而生。生態銀行構建了一個自然資源權益確權、轉化、交易和可持續經營平臺,打通生態產品交易三大環節——資源收儲環節,資產提質增效環節,產業資本導入環節——解決資源變資產成資本的“三資轉化”問題,激發社會對生產生態產品和綠色產業的投資活力。
2021年4月26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從“拓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模式”“促進生態產品價值增值”“推動生態產品權益交易”“完善縱/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加大綠色金融支持力度”等方面擘畫宏偉藍圖,提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頂層設計。生態銀行作為一個由政府、自然資源運營管理公司、村民及合作社、社會資本方等共同組成的運作體系,將提供“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資源資產權益整合方案,是從“兩山”轉化過程遇到的瓶頸出發,打通轉化通道,實現生態產品高價值變現的機制之一。
生態銀行的功能是什么
生態銀行的功能定位包含六個方面:整合、修復、創新、交易、融資、運營。它在保持生態系統價值的基礎上,通過搭建一個自然資源資產運營管理平臺,將零散的生態資源集中化收儲和整治成優質資產包,對接金融市場、資本市場并引入市場化資金和專業運營商,從而將資源轉變成資產和資本,創新多主體、市場化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
如前所述,生態銀行構建了自然資源權益進行確權、轉化、交易的可持續經營平臺,即資源收儲環節、資產提質增效環節、產業資本導入三大環節。生態銀行平臺建設由生態資源大數據平臺、生態系統服務價值核算、自然資產交易大數據平臺、生態大數據指數信用平臺、生態銀行風險防控平臺等構成,提供了“兩山”轉化的大數據基礎、交易規則、交易流程、風險防控及保障措施。
生態銀行還破解了生態資源價值實現的“四大難題”:一是在前端交易環節,明晰了自然資源產權,通過全面整合國土、林業、水利、農業等部門自然資源數據,形成國有自然資源“一張圖”,解決了自然資源家底不清、權屬不清等問題。二是在中端交易環節,將分散化的自然資源經營權通過租賃、托管、股權合作、特許經營等形式流轉至生態銀行運營機構,轉換成集中連片優質高效的資源資產包,解決了碎片化自然資源難聚合、優質化資產難提升的問題。三是在后端環節,按照“政府搭臺、農戶參與、市場運作、企業主體”的模式,搭建資源管理、整合、轉換、提升平臺,推動市場化和可持續運營,提升生態資源利用效率和產業發展水平,解決了優質化資產難提升的問題。四是構建“自然資源運營公司+項目公司+決策專家委員會”的運作體系,通過生態銀行對接市場、對接項目,破解了社會化資本難引進的問題。
生態銀行是一個由多元主體組成,需要高度配合、分工合作的運行體系。各個主體所處的地位、擁有的資源、在項目中的職能都不相同,需要構建優勢互補、職責明確、權責一致、激勵相容的職責體系,從而共同推進生態銀行的實施。
一般來說,在生態銀行的架構中,政府的職責包括:(1)發起成立生態銀行,全面負責生態銀行的頂層設計和全程把控;(2)積極爭取上級政府和政策支持,打造平臺,編制組織架構,吸引人才,加強能力建設;(3)積極推進生態資源的確定登記和三權分置改革;(4)制定生態銀行交易規則和運營機制;(5)加強監管,切實維護公共利益。運營商的職責包括:(1)負責細分產業的運營,盤活資產,促進生態資產保值增值,同時獲取合理收益;(2)負責通過市場化融資,籌集產業運營所需要的資金;(3)在符合條件的前提下,盡可能雇傭當地農民和居民就業,積極為當地培育專業人才隊伍。金融機構的職責包括:(1)負責提供資金,獲取合理收益;(2)通過盡職調查對所投項目進行研判,對風險進行防范。(作者崔莉,系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生態文明治理現代化研究院執行院長,“生態銀行”理論中國方案的探路者。)
本文刊載于《中國改革報》2021年5月31日?第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