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韓家平(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信用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并在2014年正式出臺全國性的頂層設計文件,將其提升到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高度。近4年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在很多基礎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重要進展。
2017年9月13日,市民在上海楊浦區使用信用智能借書柜。(新華社發?王穎?攝)
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重要進展
從國家層面看,我國信用建設取得八個方面進展
一是社會信用體系頂層設計基本完成,組織機制完善等基礎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以《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和《關于建立完善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加快推進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等文件正式發布為標志,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頂層設計基本完成。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范疇涵蓋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等四大領域。在組織機制上,國務院在2007年就成立了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2012年,部際聯席會議進行調整,由國家發改委、中國人民銀行牽頭,成員單位達40余家。
二是建立了統一社會信用代碼制度。截至2018年3月底,全國法人和非法人組織存量代碼轉換率為99.8%,存量證照換發率82%;個體工商戶存量換碼率95%,為社會信用信息歸集共享奠定重要基礎,為商事制度改革和“放管服”改革提供重要支撐。
三是實現了全國范圍內的社會信用信息歸集共享。截至2018年6月,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已聯通44個部委和所有省區市,歸集各類信用信息175億條,并與國家人口庫建立了信息核查與疊加機制,完善了自然人基礎數據,推動消除政府部門間“信息孤島”,加強協同監管。同時,“信用中國”網站等平臺向社會提供公共信用信息查詢服務,日訪問量達千萬人次級。
四是建立了部際聯動的聯合獎懲制度。目前,已簽署信用聯合獎懲合作備忘錄37個,制定聯合獎懲措施100多項,初步建立起“發起-響應-反饋”機制。截至2018年4月底,全國法院累計公布失信被執行人1054.2萬人次,累計限制購買飛機票1114.1萬人次,限制購買高鐵動車票425萬人次。市場監管總局累計吊銷市場主體1848萬戶,公布經營異常名錄457萬戶、嚴重違法失信企業3.3萬戶。在法院公布的失信被執行人中,有近250萬人懾于信用懲戒主動履行義務。相關紅黑名單信息通過“信用中國”網站向社會公開,在招投標、政府采購等過程中廣泛查詢使用。
五是發布實施了《企業信息公示暫行條例》。確立企業信息公示制度,改企業年檢制度為年報制度,建立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信息7個工作日內雙公示制度。
六是推出了首批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國家相關部門于2015年、2016年組織兩批共43個城市創建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示范城市。2018年初,杭州、南京、廈門、成都、蘇州、宿遷、惠州、溫州、威海、濰坊、義烏、榮成等12個城市因創建成效突出被評定為首批示范城市。此外,批復同意長三角地區創建國家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區域合作示范區,試點探索形成了一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做法。
七是信用法規和標準研究加快推進。信用法、公共信用信息管理條例、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管理辦法已形成初稿;截至2017年6月,企業信用評價指標、企業誠信管理體系等28項信用領域國家標準發布。
八是市場化社會信用服務體系建設日趨完善。截至2017年6月,共有約130家企業征信機構和約100家信用評級機構在央行系統備案并開展業務。2018年1月,百行征信有限公司獲得首張個人征信牌照。
從地方層面看,截至2018年7月,陜西、湖北、上海、河北、浙江5個省市已出臺地方性信用法規;南京市推出“市民誠信卡”,為廣大市民提供信用服務;杭州市為誠信市民提供公共交通先乘車后付款、圖書館借書免押金等優惠便利服務;蘇州市推出“桂花分”,探索市民信用評價;上海浦東研究“政務誠信指標體系”,支持政府誠信建設。此外,很多省市積極探索以信用監管手段優化營商環境。
我國社會信用缺失問題尚未根本扭轉
雖然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取得了重要進展,但只是在部分領域形成了“不敢失信”的初步氛圍,全國范圍內的“不能失信、不愿失信”的局面還遠未形成。
首先,社會誠信缺失和信用交易風險問題仍較突出。由于法治不健全、道德文化建設滯后,市場經濟體制尚不完善,違背法律法規、不執行合同契約、不兌現承諾和不遵守公共道德現象突出。這些失信現象已超出經濟交易范疇,涉及社會交往、商務交易、政務誠信和司法公信等領域。與此同時,近年來我國實體經濟經營困難,企業應收賬款規模攀升,局部金融風險時有發生。
其次,公共信用機制與市場信用機制發展很不平衡。公共信用機制與市場信用機制是相互補充、互通互動的關系,任何一方面有短板都不利于社會信用體系的健全和良性運轉。近年來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工作主要是圍繞公共信用機制展開,整體上對市場信用機制建設重視和引導不夠。我國各種類型的市場信用機制發展也很不平衡。平臺型企業(以電商和共享經濟平臺為主)和供應鏈核心企業內部的信用機制建設基本處在自然發展階段,行業組織自身發育不良、信用建設基礎薄弱,第三方信用服務機構各個分支發展不均衡,尚未形成完整產業鏈和生態體系。此外,信用法規標準不健全,信息孤島和信息濫用問題突出,線上線下發展不平衡,信用評價和信用服務市場秩序問題凸顯,甚至出現網上虛假交易、惡意差評和炒信(利用網絡虛假交易炒作商家信用)等現象。
再次,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的體制機制面臨挑戰。目前我國主要依靠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部際聯席會議推動相關工作。雖然主要牽頭單位推動協調力度很大,但由于全國性信用建設法規尚未出臺,不同部門重視程度和工作思路不一致,在信息共享、聯合獎懲等工作協同方面仍面臨諸多困難。
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展望
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我國將進一步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并在以下幾個方面重點推進。
一是構建以信用為核心的新型市場監管機制。推動實施事前信用承諾、事中信用分類管理、事后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進一步完善各領域紅黑名單制度,在辦理行政審批、公共服務等過程中,推進對誠信企業實施“綠色通道”“容缺受理”等便利措施,對失信企業依法依規進行禁止或限制,提高守信收益和失信成本。
二是以政務失信專項治理為契機推動重點領域信用建設。加強政府自身誠信建設,政府機構被列入法院失信被執行人或其他“黑名單”的,必須及時修復信用,動態歸零。對地方政府招商引資優惠政策承諾不兌現、“新官不理舊賬”、政府工作人員不作為亂作為等行為進行督促整改,將營商環境建設過程中地方政府和公務員因違法違規、失信違約被司法判決、行政處罰、紀律處分、問責處理等信息納入政務失信記錄,加大對失信行為的懲處和曝光力度,追究責任,懲戒到人。
三是建立守信激勵機制,推進公共信用信息應用。鼓勵開發基于信用的“信易貸”“信易租”“信易行”等惠企惠民產品,使守信主體享受便利優惠,提升守信獲得感。
四是以信用示范城市創建和城市信用監測為抓手推動優化營商環境。城市信用體系建設是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一環,繼續推動示范城市創建,實施并不斷優化城市信用監測,督促信用監測排名靠后的城市奮起直追。
五是打破信息孤島,大力推進公共信用信息的歸集共享。圍繞重點領域和重點人群建立動態更新的信用信息記錄。創新采集方式,一方面依托共享平臺,廣泛、機制化地采集各部門在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務過程中形成的信用信息,另一方面依托第三方機構、行業協會商會等機構采集市場主體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的信用信息。通過“信用中國”網站暢通信息主體自主申報信息的渠道。
六是推進信用立法工作,為優化營商環境提供信用法制保障。通過信用立法有效規范信用信息的采集、整合、交換、發布和使用,優化社會信用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健康持續發展。
七是大力推動公共信用機制與市場信用機制協同發展。形成線上信用機制與線下信用機制有機融合、平臺自建信用機制與專業信用機構和行業組織信用機制互相促進、良性互動的良好局面。
八是建設與數字時代相適應的社會信用體系。充分重視數字技術在經濟社會中快速普及帶來的變化,推動我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逐漸形成“政府推動、社會共建,信息共享、實時互動,市場自治、行業自律,廣泛應用、高度智能”的新格局。
隨著我國社會信用體系日趨完善,信用工具將廣泛應用于我國社會經濟治理的各個方面,信用將成為資源配置的重要標準,社會信用體系將成為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率的有效抓手和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