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陳晨、張思潔、孫正好
“父母辛辛苦苦供你讀書,你卻回來養豬,那還上大學干啥?”
時至今日,陜西寶雞市鳳翔區槐北村黨支部書記張凌云還會想起自己創業之初鄉親們的質疑,以及家人的不理解。
當時,母親被氣哭,父親一個月不和自己說話。張凌云也覺得自卑,“連去養豬場都只敢走小路,生怕碰到熟人”。
養豬是槐北村的支柱產業。早在2006年,這里就被評為陜西省“一村一品”生豬養殖示范村。
2008年夏天,村里的養殖戶從外地拉回來的仔豬遭遇豬瘟,村民損失慘重。張凌云家虧了十多萬元,姐弟三人的學費都成了問題。
看著父親佝僂的身影,張凌云心疼了。2011年大學畢業時,她為自己定下“4年之約”:先回家養豬減輕家庭負擔,等供完弟弟妹妹讀書,4年后去西安找一份體面工作。
她決定飼養母豬,為村民提供仔豬。找場地、建豬圈、搭保育床……頂著豬圈里的惡臭,張凌云開始了艱辛的創業。
她努力做好防疫,給鄉親們提供安全可靠的仔豬。漸漸地,許多村民主動找上門,向村里這位“學歷最高”的養殖戶求助。“這種被需要的感覺,挺好。”張凌云說。
張凌云在養豬場觀察小豬長勢。(受訪者供圖)
做事利落、風風火火,這位返鄉大學生為槐北村注入了活力。在她的帶動下,越來越多村民加入養豬行列。然而,問題隨之而來,豬糞亂放招來成群蚊蠅,槐北村成了人人搖頭的“臭村”。
“寧可生意虧本,不能讓生態欠賬。”張凌云跑去寧夏學習經驗,靠著貸款和政策補貼,在村里建起了有機肥加工廠和沼氣池,將豬糞變廢為寶。她沒日沒夜奔忙,懷孕后還挺著大肚子不停忙活。
“這女子,倔!認準的事一定要干成,十頭牛都拉不回來。”村民楊寶林說。
依托村里的合作社,張凌云開始探索供種、防疫、治污、技術指導“四統一”的養殖幫扶模式,先后帶動400余戶群眾致富,戶均增收8000多元。“菜、飼、畜、沼、肥”五位一體的循環農業在當地蓬勃興起,標準化養殖場取代了臭氣熏天的豬圈,有機肥加工廠年產肥料4萬噸,全村建起蔬菜大棚400多座……去年,槐北村農民人均收入達1.86萬元。
張凌云在大棚內查看蔬菜長勢。 新華社記者孫正好 攝
“凌云總說,一人富了不算富,全村都富才算富。”村民張成會說:“我在村里的蔬菜大棚干活兒,老伴在有機肥加工廠工作,我倆每月工資6000多塊呢。凌云帶著大家,日子越過越紅火。”
真心付出贏得信任。2021年,張凌云當選為槐北村黨支部書記。為了打響生豬養殖品牌,她策劃設計出卡通吉祥物“豬小北”,并繪于一座座民居的外墻上。村里的設施大棚瓜果飄香,四季均可嘗鮮,自去年9月以來,槐北村接待游客超過2萬人次。
帶動葡萄酒莊等6家新型經營主體步入正軌,組建田間學校培訓百余位職業農民,設立人大代表工作室解決村民的急難愁盼……張凌云上任一年多,槐北村的新鮮事一樁接著一樁。
張凌云在葡萄園中觀察葡萄長勢。 新華社記者張思潔 攝
曾經的“4年之約”早已過去,張凌云與家鄉土地的聯結愈加緊密。
在槐北村村委會的公告欄里,2022年“我為群眾辦實事”的一條條承諾正變為現實:村里的豬肉直營店即將開張,村集體新建的萬頭養殖場投產在即,鄉村旅游漸成規模……
“好日子,要靠全村人一起奮斗!”張凌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