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吳孟超同志(資料照片)。新華社發
新華社記者黎云、孫魯明
5月26日上午,上海龍華殯儀館。吳孟超院士的學生和同事們,幾乎都來了。
回國、學醫、參軍、入黨,“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吳孟超的一生,猶如一曲壯美的樂章,將青春和生命融進了祖國的山河。
在吳老的帶領下,我國肝癌手術成功率從不到50%提高到90%以上,從死神手中奪回超過1.6萬名患者的生命,創造了醫學界的傳奇。在吳老的身后,一批年輕有為的肝膽外科醫生,已經積厚成器。
麻醉科醫生陸智杰與吳老搭臺做麻醉多年。在吳老生命的最后時刻,陸智杰趕到病房,摸著吳老那雙拯救過無數肝癌患者生命的手,沒能忍住眼淚。
“吳老是嚴厲的,不要指望他會表揚你,他不吭聲就是對你最大的褒獎。”陸智杰回憶,每當高難度的肝臟手術順利完成后,吳老就開心得像個孩子,會在房間里轉圈。等到醫生回答“血壓心率都正常”后,他才揮揮手,一言不發走了。
陸智杰印象中最深刻的是一臺肝巨大腫瘤手術。病人在手術中出了1萬毫升血,相當于全身血液換了兩遍。等病人順利返回病房后,吳老看著陸智杰,嘴里吐出3個字“辛苦了”——這,成為吳老一生對陸智杰唯一的一次“表揚”。
護士長程月娥和吳孟超搭檔30多年,在程月娥的印象中,吳老特別愛干凈。“吳老曾給我說過,如果我真在手術室倒下了,記得給我擦干凈,不要讓別人看到我一臉汗水的樣子。”程月娥說,吳老逝世后,她和同事們把老人家護理得干干凈凈,給吳老換上了最心愛的軍裝,然后一路護送到龍華殯儀館。
97歲高齡的吳孟超(左二)堅持工作在手術臺上(2019年3月15日攝)。新華社發(曹希攝)
吳老生前喜歡穿軍裝。每年大年初一,吳孟超都會穿著軍裝,帶領值班醫護人員,到病房里去給住院病人拜年。通常,吳孟超會先搓搓雙手,再將溫暖的手伸向病床。
“吳老說,大年初一不能回家的病人,得的都是大病,要投入多一些。”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護理部主任李麗跟隨吳孟超工作多年,從未見過吳孟超對病人說句重話,他的嚴厲都給了學生。
挨罵,幾乎成為所有學生們的共同記憶。一個人挨了罵,另外的人就會上前安慰他:“吳老罵你,是因為他沒有放棄你。”
跟隨吳孟超36年的博士嚴以群寫的“醫囑記錄單”,吳孟超翻來覆去看了幾遍沒發現大毛病,仍把桌子敲得“咚咚”響,說是字寫得不好。
“他總是能在你最熟悉的領域找到你想不到的錯誤。”嚴以群說,他辦公室的墻上,掛有一份和規章制度釘在一起的檢討書,那是當年他代開一張處方單后寫下的3000字反思。
對于膽道外科醫生姜小清來說,吳孟超這個名字分量更重一些,“師父師父,亦師亦父”。姜小清在吳老身邊工作了40多年,沒少挨罵。
“用藥貴了會被罵,病歷寫得再好,也會被他挑出毛病。”姜小清現在已經是科主任,成為全國著名的膽管外科專家,他首創的姜式吻合法,術后并發癥低,他主刀的手術用藥少、耗材省。
“都是被吳老罵出來的。”姜小清說。
2011年4月13日,年近90的吳孟超在手術后分析患者的核磁共振結果。新華社發(張鵬攝)
吳孟超罵人總能罵到點子上,很多學生被他訓多了,也就訓成了一流專家,養成了同樣的嚴謹作風。這種作風后來被提煉成為“勇闖禁區、勇于創新、勇往直前、勇攀高峰”,成為吳孟超精神。
吳孟超生前常對學生說:“讓別人去享受‘人上人’的榮耀,我只祈求你們善盡‘人中人’的天職。有些醫生永遠只能收到醫療費,但我愿你們收到更多別人的感念。”
消化內科醫生胡冰在冷雨中排隊。在軍校讀書時,胡冰就經常聽到“吳孟超”這個名字。后來吳老來學校與青年學生座談,談到了自己的求學經歷、工作感悟和勇闖肝臟禁區的歷程,他鮮明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吸引了胡冰。
“他身上就是有這樣的魅力,讓人見了一面就愿意追隨。”胡冰說。在填寫留校個人意向時,胡冰不假思索地填報了“肝外科”,并且如愿以償一直跟隨吳老,在這個領域一干就是30余載,如今已是全國知名專家。
吳老走了,醫院的走廊里再聽不見他“關燈!關燈!怎么又不關燈”的喊聲,學成歸來的年輕人再也見不到那雙“歡迎回國”的大手,他的病人們再也收不到吳老發出的新春賀卡。
載著吳老骨灰的靈車沒有直接駛向墓地,而是前往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安亭院區。那里,是吳老戰斗到最后一刻的地方,90多歲高齡的吳孟超還在這里奔波甚至親自上臺手術,他要把這里建成一座世界一流的肝膽醫院。
“他對病人只有濟世蒼生,沒有貧富貴賤。”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院長許勁松說,那是一種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