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鄭州2月4日電題:“天車哥”劉正東:20載春運歲月守護大橋平安
新華社記者翟濯
位于黃河小浪底水利樞紐壩前、全長937.6米的焦柳鐵路黃河大橋為全鋼梁結構,不僅是焦柳鐵路的“咽喉”部位,也是晉煤、豫煤主產地“冬煤保供”的重要能源通道。
今年42歲的劉正東,是中國鐵路鄭州局月山工務段黃河橋隧車間的一名橋隧工。春節期間,劉正東和工友們每天都要開著檢查車為大橋“體檢身體”。檢查車也被稱為“天車”,守護了大橋20年的劉正東,因為檢修業務熟練,被工友們稱為黃河橋上“天車哥”。
春運期間,劉正東和工友開著天車檢查黃河鐵路大橋設備狀況。(新華社發 許偉攝)
進入春運,劉正東和工友們對大橋的檢查更為細致。大年初四上午11點左右,劉正東帶著3名工友來到大橋上,準備沿著鋼梁橋一側坡度達45度的鋼梁,爬上距離黃河水面42米的橋頂,檢查連接鋼梁的高強度螺栓。
“尚彪,今天是你第一次到橋頂檢查,不要怕,往上走的時候不要看下面,抓牢踩實,只管看上面就行。”工友尚彪參加工作不久,第一次爬到40多米的橋頂檢查,緊跟在尚彪后面的劉正東不斷鼓勵他,幫他克服恐懼心理。
到了橋頂,劉正東定了定神,抓緊一側的欄桿,和工友順著只有40厘米寬的檢查步道,小心翼翼地走向架設在大橋頂部的檢查天車。
“橋頂的風非常大,平時地面有三級風,到橋頂就成了七八級,檢查一次渾身都能凍僵,手腳沒有知覺,回去用溫水洗臉10多分鐘也緩不過來。”工友喬春生對凜冽的橋頂風,有著切身體會。
寒風瑟瑟的高空,劉正東他們穿得并不厚實,因為“穿太厚了動作不利索”。“上面的空間狹小,又在高空,5噸重的天車通過鏈條傳動,需要用手搖。一邊兩個人,同時搖才能動,弄不好,車就脫軌了。”干了20年,劉正東還是覺得天車不好開。
鋼梁橋上的所有螺栓都是劉正東和工友們檢查的重點。劉正東總結出了“看、摸、敲”的檢查方法,簡單實用。哪里有螺栓松動、折斷、鋼梁銹蝕,都逃不過劉正東的“火眼金睛”。
劉正東和工友通過天車一側的檢查通道,檢查鋼梁橋中部高強度螺栓。(新華社發 王占軍攝)
進入春運,原先每月1次的檢查變成了2次。雖然鋼梁橋上的螺栓松動的并不多,有時甚至檢查不出問題,但劉正東每次都要上車,“不然晚上睡覺不踏實”。
除了要在40多米高的橋頂檢查設備狀態,劉正東他們還要鉆到橋下,開著距離水面20米高的橋下天車檢查橋下各部位的狀況。從狹小的檢查口鉆到大橋的橋墩,雖然高度降低了,但危險卻增加不少。
“橋下的天車比上面的更嚇人。”站在橋墩邊的一個橋下天車旁,劉正東正在解開固定天車的鐵鏈。“與橋頂上的天車不同,下邊的天車輪子是掛在槽鋼上的,沒有絞盤。4個人站在車里抓住鋼梁拉車才能前進,而我們腳下就是黃河。”劉正東說。
風大的時候,天車通過槽鋼的接口處時,晃動的幅度非常大。“一旦天車有問題,可能直接就掉進黃河里了。”劉正東說,檢查橋梁狀態的第一步,就是先把天車檢修好,保證萬無一失。
劉正東和工友在檢查天車,確保萬無一失。(新華社發 許偉攝)
仔細檢查了幾遍橋下天車,確定沒有任何問題后,劉正東翻身跨進天車,掛上安全帶,手抓著鋼梁,和工友一起用力拉。天車緩緩地向大橋中間移動。劉正東和工友們走走停停,仔細檢查著頭頂上的枕木、各種螺栓,手中的檢查錘小心地敲擊著,聲音回響在黃河上空。
“檢查和維修橋梁上的幾十萬條螺栓并不是太難,難的是更換橋梁上的枕木。”劉正東說,更換一根枕木,要把各種螺栓和附屬設置拆卸后,將鋼軌抬起來,露出一個大窟窿,“人站在大窟窿邊,七八個人一天只能換兩三根”。
守護了20年黃河鐵路大橋,劉正東說自己和這座鋼梁橋的緣分在他小時候就結下了。劉正東的父親劉正平,1973年參加鐵路工作后就一直在黃河大橋上從事檢修工作,直到2001年10月份退休,28年沒有離開大橋。“七八歲的時候,就經常到橋邊看老父親修橋。”劉正東說。
劉正東和工友開著天車向下一個檢查點轉移。(新華社發 許偉攝)
“如今,我和父親已經接續守護這座橋48年了。”一起經歷了48個春運,在黃河大橋下成長起來的劉正東,見證了黃河小浪底水利工程的建設、鐵路大橋的變遷,“一天聽不到火車通過的聲音就覺得少了點什么”。
雖然工作很辛苦,也很危險,但劉正東覺得干一行就要愛一行。“我的工作就是養護這座大橋,確保春運期間能源運輸通道暢通,這是我的職責。”劉正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