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貴陽8月4日電題:貴州:讓綠色“織”起多彩生活
4日,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迎來“貴州省日”。黃果樹瀑布、梵凈山、刺梨、火龍果……優美自然風光和特色生態產品,讓人對多彩貴州心生向往。
作為長江和珠江上游生態屏障的貴州省,近年來推進大生態戰略,堅守生態底線,實施綠色發展,生態紅利不斷釋放,森林覆蓋率由1975年的22.8%提高到2018年的57%。黔貴大地綠水青山畫卷鋪得更廣,“金山銀山”發展之路變得更寬。
鐵腕治污帶來生態成效
“高原明珠”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貴州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縣城西南面。盛夏時節,碧綠的湖水倒映著藍天白云,一群群黑水雞不時從水草豐美的湖面游過。
在這里工作了31年的草海巡護員劉廣惠深有感觸:“上個世紀大規模搞圍湖造田和生產開發,水質非常差。現在嚴格實施污染治理后,情況越來越好了。”
退耕還湖6萬多畝土地、清退環湖6000余戶原住民、拆除2000畝已開發和待開發房地產項目;清收1400余條生產和旅游船只;調整城市規劃……威寧以“壯士斷腕”的行動開展環境整治,讓草海生態得以逐漸恢復。
“草海消除了黑臭水現象,水質變清亮了,生物物種有所增加,來遷徙駐足的鳥類也增多了。”威寧縣生態環境局局長祿炳忠說。
草海治理是貴州省近年來推進污染治理的一個縮影。嚴格治污,讓生態環境得以持續改善。2018年,貴州縣級以上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7%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在100%,79條河流151個地表水省控斷面水質總體為優。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綠色發展,既要“生態美”,也要“百姓富”。
土地貧瘠、破碎,石漠化土地面積近900平方公里的六盤水市盤州市,按照“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路子,推進現代山地特色農業發展,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贏。
盤州市盤關鎮人大主席肖值美說,近5年來,盤關鎮通過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以“公司+合作社+農戶”形式發展了5.6萬畝刺梨產業,不僅讓村寨覆蓋了滿山的綠色植被,還助推了當地許多農戶脫貧增收。
長地村村民封正宇說,他家在2016年將21畝土地流轉給了村里合作社種植刺梨,獲得了土地流轉費和管護費等,去年純收入有3萬多元。
被譽為“朱砂王國”的銅仁市萬山區,曾因汞礦資源枯竭面臨轉型陣痛。近年來,萬山利用老礦場打造“網紅”生態公園,建設朱砂工藝產業園,實現從“賣資源”轉向“賣文化”。一度面臨發展瓶頸的萬山區實現了綠色“蝶變”。
數據顯示,在綠色經濟產業發展方面,2018年,貴州生態利用型產業、循環高效型產業、低碳清潔型產業和環境治理型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0%,比2012年提高11.6個百分點。
改革紅利加速釋放
今年5月,貴州省清鎮市人民法院對清鎮市檢察院提起的一起環境公益訴訟案作出判決。4名被告因將含有危險化學品的變壓器油向外排放,污染貴陽“水缸”之一的紅楓湖35萬平方米水域,被判刑或處罰。
“就是要讓破壞生態環境、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者付出應有的代價。”清鎮市檢察院檢察長張雪松發表出庭意見時說。
為解決生態環保領域存在的處罰成本低、打擊力量弱的問題,貴州省率先在全國建立了公、檢、法、司配套的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司法體系。同時,堅持“重懲罰更重修復”,探索刑事責任方式從單一的“金錢罰”,向刑事制裁、民事賠償、環境修復多元刑罰形式轉變。
據統計,去年6月至今年5月,貴州省各級法院共受理涉生態環境資源刑事、民事和行政(行政賠償)案件5272件,審結4571件。
作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貴州實施了100多項生態文明制度改革,直擊生態文明建設的痛點和難點。在生態文明地方立法、生態司法機構組建、生態環境問責、生態環境損害賠償等方面率先開展制度創新,多項改革試點走在全國前列。
如今在貴州,從磷化工企業“以渣定產”,到全域取締網箱養魚;從烏江、赤水河等主要流域,到烏蒙山區等重點生態功能區;從生態扶貧,到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改革正在多層次、寬領域推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