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欠款逾期不要緊,專業團隊幫你優化債務”“既能減免利息罰金,還能修復征信記錄”……近年來,社交媒體平臺涌現出不少“反催收”團隊。它們宣稱自己是“專業咨詢公司”,可為網貸和信用卡債務人員提供“停催停訴”“停息掛賬”“協商還款”等有償服務。“反催收”產業存在哪些亂象?
“反催收”生意成“風口產業”
“貸款逾期不用愁,所有貸款平臺均可辦理延期還款,利息罰金均能減免,還能幫您修復征信記錄。”在一個名為“網貸反催收”的微信聊天群里,自稱為專業律師的群主“張顧問”,正在為幾名網貸欠款5萬到20萬元不等的群成員推銷“反催收”服務。“專業律師顧問會根據客戶欠款信息制定個性化解決方案,幫忙與借款平臺和銀行協商,一條龍服務到底。”
半月談記者以“個人債務”“債務逾期”等關鍵詞在網絡搜索發現,不少“債務委托團隊”宣稱可為網貸和信用卡欠款者提供“停催停訴”“停息掛賬”“協商還款”等有償服務,“反催收”成功率可達100%。
半月談記者隨機點擊某搜索引擎上的多個“反催收”廣告,均立即跳轉至聊天框界面,AI客服不時發來信息,詢問記者欠款情況。記者以“多平臺網貸欠款6萬元還不上”為由,加上一位債務策劃“馬顧問”微信好友。對方稱,只要提供貸款截圖、個人身份等信息,線上交付錢款6%的服務費,全權委托給他們辦理,3至5個工作日即可結案,保證“停催停訴”“停息掛賬”。
“馬顧問”還給半月談記者發來一張他的企業微信聊天框截圖,消息欄均是以不同客戶組建的協商群組。“業務量非常大,每天都會有10多個客戶主動咨詢。”他說。
某“反催收”公司人員的企業微信群組
業內人士告訴半月談記者,近年來,一些消費者追求即時滿足,超前消費或過度消費,導致負債累累,難以還款。在“催收”的背景下,“反催收”生意應運而生,成為當下的“風口產業”。
“反催收”產業存在三大亂象
打著“代理維權”旗號的“反催收”產業,靠何種手段達到“反催收”目的?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反催收”已發展成為一條完整的黑灰產業鏈,其公司內部設有法務、財務、行政、運營等多個部門,在日常運營中表現出“宣傳信息不實”“制造虛假證件”“教唆消費者發起不實投訴舉報”等三大亂象。
——廣告投放泛濫,宣傳內容不實。半月談記者在多個網絡平臺發現,各類含有“反催收”服務的軟文廣告層出不窮、大行其道,這些所謂的“反催收”公司,多以“專業律師24小時在線解答”“維權不成功不收費”“成功處理上萬個案例”為噱頭,宣稱可以幫助欠款人“優化債務”“修復征信”“全額退保”。有的為了誘導消費者,還拍攝發布情景劇短視頻,誘導消費者點擊觀看。
武漢25歲的市民張女士網貸欠款5萬元,今年初曾找“反催收”公司幫忙,交了3000多元的服務費,不僅沒有達到“停息掛賬”的目的,最終連服務費都沒退回。“‘反催收’公司說得天花亂墜,實則為了引人入局,我債務不但沒減,反而增加了。”張女士說。
——激化消費者與催收員矛盾,向銀行施加壓力。業內人士告訴半月談記者,“反催收”公司員工以前多是銀行或貸款平臺的催收員。法律規定,使用威脅或恐嚇是違法的催收行為。催收員轉行反催收后,常常指導債務人使用與銀行對立的話術,刺激催收人員,誘導催收人員違規,并在錄音后向各地銀保監局等監管機構投訴,借機向銀行索要賠償,敲詐勒索銀行。
——偽造證件,假裝弱勢群體申請免息延期還款。半月談記者調查發現,這些“反催收”公司常常要求債務人員提供聯系方式、身份證號、住宅地址、銀行卡號等個人隱私信息,用于制作生活困難證明、低收入證明等虛假證件,并假裝弱勢群體與借款平臺或銀行協商,以達“反催收”目的。
今年初,湖北省孝感市云夢縣公安局打掉一個“反催收”黑灰產業團伙,一舉沒收1700多份虛假證明材料。“這些假證五花八門,大部分是用假章制作的胃癌、肝癌等虛假證明,看上去還有些嚇人。”辦案民警說。
將個人信息交給“反催收”公司,無疑增加了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半月談記者在咨詢“反催收”服務后,一連數日接到各類陌生騷擾電話,有的咨詢欠款情況,有的甚至宣稱可以提供貸款服務。
多措并舉斬斷“反催收”黑灰產業鏈
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反催收”產業目前處于灰色地帶,警方辦理的“反催收”案件,不少是以打擊“偽造假證”為由開展的專項整治活動。但從結果來看,“反催收”行為不僅擾亂了金融市場的正常秩序,還嚴重損害了金融機構和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今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協會組織制定了《中國銀行業應對“代理維權”灰產識別標準(征求意見稿)》和《中國銀行業應對“代理維權”灰產工作指引(征求意見稿)》,對“反催收”聯盟、羊毛黨、惡意投訴等金融灰產從概念界定到識別標準進行了明確規范,為行業和執法機構提供了有力參考。
業內專家表示,“反催收”產業目前仍有“抬頭”之勢,建議多措并舉,整合資源,重拳出擊遏制“反催收”亂象。一是推動金融機構建立健全內部管理制度,嚴格審核客戶信息,控制過度授信,防范“反催收”非法代理行為的發生;二是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法律責任和處罰措施,通過立法和司法解釋,為執法部門提供明確的法律依據,從而提高打擊的有效性和效率;三是推動公檢法部門與金融監管部門密切配合,共同制定打擊“反催收”黑灰產業的專項行動計劃,依法查處一批典型案例,形成有力震懾。
專家呼吁,消費者應樹立理性的消費觀念,嚴格審視自身的消費能力,避免超前或過度消費的生活習慣。個人一旦產生欠款、逾期的情況,應該積極面對現實,通過合規渠道,依法表達訴求,理性維權。
原標題《網貸欠款想不還就不還?
起底“反催收”亂象》
半月談記者:田中全/編輯: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