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費有限、力量單薄、形式單一……基層開展文明實踐面臨一些共性難題。怎么辦?湖北省十堰市鄖陽區不等不靠不抱怨,積極調動、挖掘、整合各方優質資源,打造“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這一流動,就讓文明的星火,漸漸燎原。
基層文明實踐有難題
傍晚時分,暑熱漸退。鄖陽區“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來到茶店鎮,鄉親們早早地吃完晚飯趕到現場圍成一圈,一場“冒熱氣”“接地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在該鎮文化廣場拉開帷幕。
扇子舞、三句半、龍船調、民俗樂舞等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表演一個接一個。活動融入理論微宣講環節,內容涵蓋黨的創新理論、本鄉鎮發展思路、身邊的典型模范事跡等,群眾在歡聲笑語中接受了文明的洗禮。
誰也想不到,兩年前,鄖陽區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還陷在有心無力的困境中。
2022年的一天,鄖陽區委宣傳部工作人員在一個村子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調研時發現:實踐站房屋里的墻上,各種牌匾、制度掛得整整齊齊,地上卻堆滿化肥、種子及其他雜物。辦公桌上整整齊齊擺放著檔案,足有三大摞。翻開一看,凡是與“文明”沾邊的日常工作記錄,都被塞在里面“湊數”“迎檢”。
“當時感覺文明實踐工作流于形式,為了把材料整漂亮,一些地方只得將場院會、清掃衛生等日常工作都算作文明實踐。”一位鄉鎮黨委宣傳委員表示,在農村地區,開展文明實踐活動的資源匱乏、資金有限,導致文明實踐活動形式單一、質量不高、吸引力不強,更談不上群眾參與度,干部們經常是“有想法、沒辦法”。
“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梅鋪鎮泉灣村活動現場
為吸引群眾,各鄉鎮也曾嘗試通過文化娛樂活動帶動文明實踐工作開展。但是,當車隊帶著演員、拉著音響等設備來到鄉村,期盼著的“蜂擁而至”“座無虛席”等景象并未出現。
“基層所、站很難組織高質量、有長久吸引力的活動。”鄖陽區安陽鎮宣傳委員黃志勇說,“演來演去就那幾個節目、十幾個人,鑼鼓一響,老百姓就知道要演啥,吸引力不大,更談不上把老百姓凝聚起來、組織起來。”
“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的政治性與群眾性缺一不可。”鄖陽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蘭昌林說,“需要匯集區內外優質資源,打造一個像鯰魚一樣的‘流動實踐站’,在全區基層站點間流動、激活、帶動,增強基層文明實踐工作的活力。”
流動、激活、帶動
“各端一盤菜,共辦一桌餐。”鄖陽區委副書記、區長梅華說,流動實踐站的文化文藝節目采用“3+4+3”模式,即:鄖陽區實踐指導中心編創3個節目、區直各部門和社會志愿者提供4個節目、流動實踐站所到鄉鎮提供3個節目。
為選出好節目,區委宣傳部著手建立“流動實踐站節目庫”,一方面編排主打節目,一方面對全區節目進行摸排,定期分鄉鎮、部門等組織節目PK賽,在比賽中現場隨機抽取群眾對節目進行評分,確定獲獎名次,激發、挖掘創作潛力,選出優質的節目進入節目庫,參與全區流動。
“節目代表我們鄉鎮和我們教師隊伍的形象,能被選中多次參加流動,我們十分開心和榮幸。”鮑峽鎮中心小學教師李嬌說。這所小學積極響應號召,利用每天放學后和節假日的時間排練,創作快板舞《黨的二十大精神來領航》,入選了區級文明實踐“節目庫”。從2023年3月至今,這支由12名小學教師組成的舞蹈隊已經參加了8次流動演出。
“流動實踐站的建設有階段性特點。”鄖陽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李海倫回憶,在啟動初期,區里各部門、優質的社會文藝工作者多持觀望態度。隨著社會效應不斷擴大,基層群眾、社會文藝團體、機關單位等主動報名參與其中。區里從一開始“四處籌措節目”變為如今的“千挑萬選節目”。
“表演有鄖陽地方特色,貼近老百姓生活。”譚家灣鎮居民王賢成看得入迷,他說,“以前這樣的表演要到城里才看得到,現在來到咱身邊,咋能錯過。”
最初,基層群眾對活動內容、形式不了解,被村干部們拉來參與,以湊熱鬧的心態來轉轉。到后來,即使遇到天氣不好,群眾都會拿著小板凳,提前來占位置。“以前路過文明實踐站所,不知道這間房子的用途,我也從沒進去過。”25歲的歌舞節目演員費自靈說,“現在親身參與其中,我才清楚了‘文明實踐’的含義。”
一活百活,星火燎原
在表演場地的一側,是實踐站的志愿服務區,義診、義剪、家電維修、農技宣講等服務臺一字排開,許多群眾早早前來,看看有沒有自己需要的服務。
65歲的黃畈村村民肖廷德有一手理發好手藝,他從十幾歲開始做學徒,拿了45年剪刀。“聽到有志愿服務活動,我就報名來了,為村民免費理發。”他熟練地抖落理發布上的碎發,哼著小曲招呼下一位村民。
“生態環境部門要做生態環保宣傳、政法部門要做普法宣傳、紀檢監察部門要做黨風廉政宣傳……越來越多的部門積極參與,把本部門要宣傳的內容排練成文藝節目,爭取入選流動隊伍。”鄖陽區委流動實踐站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李興艷說,如今,流動實踐站為全區各單位、部門公共服務搭建起宣傳平臺,科普教育、普法、農技下鄉等工作走上了聯結群眾的“快車道”。
“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在五峰鄉東峰村活動現場
流動,樹立了標桿,也點燃了火炬。最近,申請表陸陸續續送到區委宣傳部負責同志的辦公桌上:一些鄉鎮也想辦自己的流動實踐站。“區里的實踐站辦成了典型示范,我們鎮上也參照區級做法,打造鎮級流動實踐站。”鄖陽區青曲鎮黨委書記陸軍說,鎮上積累了一批質量不錯但沒能被選中的文化文藝節目,志愿者們都想在家門口給鄉親們演出。
“流動”的招牌越擦越亮,越來越多兄弟縣市優秀節目到鄖陽區流動實踐站展演。目前,黃石市、襄陽市谷城縣,以及河南省南陽市淅川縣、陜西省山陽縣等省內外兄弟縣市區已到鄖陽區參與節目交流。
“以共同締造的理念,讓群眾當文明實踐的主創者,著力使農村地區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協調。”鄖陽區委書記、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主任胡先平表示,截至目前,鄖陽區“流動新時代文明實踐站”已累計編創節目100余個,其中基層群眾創編70余個,挖掘文化人才300多人,有效豐富了當地群眾精神生活。
半月談記者:宋立崑/編輯:趙一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