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加大種業振興、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力度,實施農機裝備補短板行動。農業雖是傳統產業,但不是落后產業,農業可以也必須發展新質生產力。相比其他產業,農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特點是什么?重點難點何在?半月談記者采訪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多位專家。
半月談記者:農業是傳統產業,乍一看與新質生產力完全不沾邊。
毛世平(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傳統產業不是落后產業,農業可以而且必須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國糧食產量連續9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但人多地少、糧食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糧食安全基礎還不夠穩固。與非農產業相比,農業生產效率相對較低,農業比較效益低下,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不足。同時我國農業原始創新能力不足,農業科技一些重要領域還存在不少“卡脖子”問題,農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尤為迫切。
半月談記者: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新”在何處?“質”又體現在哪些方面?
林青寧(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新”主要體現在新的科學發現、新的技術藍圖、新的生產要素、新的裝備產品4個方面。
將基因編輯、生物育種、人工智能設計等前沿育種技術融合發展,催生具有顛覆性的分子設計育種技術,實現性狀的精準定向改良發展,這就是新的科學發現。新的技術藍圖是一種在原理、實現路徑等方面與當前技術藍圖有著本質區別的創新方式。以生物制造技術為例,這一新興的技術正逐步推動未來食品產業的快速發展,開發出更加健康、營養、可持續的食品產品。新的生產要素尤其需要重視數據的應用。以數字技術為基礎,農業生產全過程的數字化變革,將催生新質生產力。高端智能農機裝備、農用北斗終端等農業機器則屬于新的裝備產品。
王曉君(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質”體現在農業生產方式大變革。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引入,助力農業生產實現智能化、精準化和高效化;借助傳感器、遙感技術和無人機等工具,可以實現對土壤、氣候、作物生長等關鍵信息的實時監測和分析,革新了傳統農業生產方式。
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質”還體現為強大的戰略引領力和顯著的競爭優勢。這樣的農業能引導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產業發展方向,形成頭雁效應并輻射相關產業,決定著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業的競爭優勢。
半月談記者:我國農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基礎如何?
周慧(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我國農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具備良好基礎。以星火計劃、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為代表的國家科技戰略的實施,以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示范區為代表的農業科技示范園區的建設,使我國農業科技創新體系較為完備,也有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農業新產品和新技術。
工作人員進行馬鈴薯脫毒苗擴繁作業 貝赫 攝
半月談記者:相較于其他產業發展新質生產力,發展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有何獨特路徑?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毛世平:與其他產業相比,農業科技具有典型的公共性、基礎性與社會性特點,以及長周期、自然屬性和生命屬性等特點。因此,發展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與其他領域不同,必須以國家戰略需求導向為核心,建立農業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強化科技對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引領支撐作用。同時,重點推動產學研融合發展。要以農業科技創新能力提高為主線,以利益聯結為紐帶,打造協同創新載體,推動農業科技與產業有效銜接。
周慧:發展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要處理好三對關系:一是處理好全面發展與國情農情的關系,牢牢把握好我國小農生產的國情、人口規模巨大的現實以及糧食安全的底線。二是處理好新舊動能轉換的關系。舊動能不等于無用的動能,不能一味地去舊揚新,要充分考慮地域差異和農業特點,逐步推動舊動能的轉型升級、促進新舊動能的有機銜接。三是把握好農業新質生產力與新型生產關系相適應之間的關系。要深化農村改革,打破制約農業生產力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促進農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發展。
半月談記者: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重點何在?
林青寧:其一是進一步完善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培育發展農業領域新質生產力的創新主體。首先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使命導向,加強農業高等學校在基礎研究方面的主力軍地位,發揮高水平農業科研機構的骨干引領作用,為農業科技創新提供堅強支撐。其次要支持中小微涉農企業創新發展,著重扶持一批科技型骨干涉農企業,使其成為農業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并培育一批大型涉農企業,使其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要構建內外貫通的開放創新體系,支持國有涉農企業、民營科技型骨干涉農企業牽頭組建體系化、任務型創新聯合體。
其二是超前布局農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要超前部署規劃一批未來農業原創性、顛覆性科技,爭取在合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生物制造、數字農業、綠色低碳農業和細胞農業等前沿領域取得一批具有自主原創價值高、重大突破明顯、產業引領性強的世界級成果,搶占世界未來農業高科技陣地與產業高地。
半月談記者:姜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