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門口、小區超市里,小包裝的辣條、棒棒糖、薯片、小飲料等零食,家長們避之不及,孩子們卻欲罷不能。半月談記者采訪發現,這些對學生“價格友好”的零食玩具,正成為許多孩子的“社交貨幣”,孩子們對“1元”產品熱衷的背后,藏著他們難以滿足的社交需求。
“1元”零食、玩具受歡迎
北京西城區一小學四年級家長艾女士發現一件奇怪的事:從來不要零花錢的女兒,竟然開始要錢買零食了,而且她買的大多是平時并不吃的東西。
艾女士在校門口觀察發現,一到放學時間,學校旁邊兩家面積只有幾平米的文具店里,就擠滿了學生,非放學時段沒有的各種小零食,此刻堆滿了店家的柜臺。女兒和幾個同學擠到柜臺前爭相搶購那些“限時售賣”的小包裝零食。這些零食的價格對小學生非常友好,每包在幾毛錢到幾塊錢之間。她們買完零食,走出文具店,就會互相交換。
遼寧沈陽家長張女士也有相似困擾。孩子喜歡購買學校門口的辣條、棒棒糖、高糖飲料等小食品。張女士說:“這些東西花費雖小,但吃多了對健康不利。我也無法完全拒絕孩子的要求,因為孩子的同學們都在吃,他不吃,就‘落單’了。”
除廉價零食外,各種廉價小玩具、網絡游戲也是孩子間拉近友誼的“紐帶”。
上海市一小學校門外,臨街商鋪里售賣多種“五毛零食” 吳振東 攝
半月談記者采訪了解到,近來,盤手串風靡各地校園。經??梢娙鍌€孩子聚在一起,手持串珠,捻出聲音,孩子們說“特減壓”。他們還互相比試誰盤的串珠花樣最多,誰收藏的串珠最有特色,誰盤得最嫻熟。小學一年級學生小林則對奧特曼很“上頭”,小林說:“因為大家都有奧特曼,我也要有,還要比他們多,他們就會來找我玩?!?/p>
在一次小學六年級同學生日聚會上,一位孩子媽媽看到,這些孩子要么手持一部手機,要么抱著一個平板電腦,三個一群,五個一伙,按喜歡玩的網絡游戲組成了一個個“朋友圈”。
背后是孩子們渴望社交的心理需求
遼寧省心理咨詢行業協會青少年心理健康專業委員會副主任曾祥云分析指出,無論是零食、手串,還是奧特曼、網絡游戲,都可以看作“社交貨幣”,其背后是孩子們渴望社交的心理需求。
現實確實如此。以小小零食來說,它就承載了不少社交功能:表示親密,分享零食;歡迎加入,分享零食;排遣郁悶,分享零食;表達感謝,分享零食;就連??犰偶?,也可以分享零食。
一名家長展示孩子在學校門口小超市購買的零食 王瑩 攝
“叔叔,有‘CC樂’嗎?”半月談記者觀察到,“CC樂”是一些小學生主動尋求的零食。這是一種吸食類糖果,已經流行多年。吸管中裝滿由葡萄糖、食用香精、人工合成色素等制成的糖漿,吃的時候需要咬著管子吸。
“幾個要好的同學都在吃,我也覺得很好玩,有點像大人抽煙的感覺,有時候我們會比看誰學得比較像?!鄙虾R晃恍W四年級男生說。
“班級男生們吃零食的比較多,最近同學間比較流行的有辣條、榴蓮糖等。”沈陽市三年級學生小敏說,雖然知道總吃零食不健康,但有的時候同學間會“請客”,礙于情面不能不吃;班級里常常會有同學分享零食,有時候有同學幫助了自己,也會用零食來感謝對方。
創造時間空間,提升孩子社交質量
面對孩子們的“1元零食熱”,一些家長憂慮,這些高油高鹽高糖、小廠家出產的零食,會不會危害孩子身體健康;還有家長擔心,利用物質媒介來社交,特別是網絡游戲等,既花錢,又容易導致沉迷。
“當前社會,物質雖然很豐富,但孩子的社交卻顯得有些單一?!睆V州市天河第一小學心理老師肖冬梅說,以前一個大院里的孩子,在一起跳大繩、丟沙包、跳皮筋、跳房子,游戲特別多,社交的內容和場景都很豐富。現在的孩子雖然物理距離不遠,但是共同支配的時間很少,社交場景太局限,主要在放學路上。周末時,孩子們大都報了興趣班,時間各不相同,很難湊一塊兒玩。
有教師表示,孩子日常社交的貧乏也體現在,有的學校管理比較嚴格,孩子之間平時交流比較少,比如課間有些孩子也不出教室,在教室、走廊不讓說話等,所以只能通過放學后一起購買零食開展社交。
受訪專家認為,學齡段的孩子社交渴望大都特別強烈,這也是孩子成長的重要標志。無論是家庭或學校,都應該正視并重視孩子的社交需求,給孩子創造社交的時間和空間,加強社交能力培養和教育。
曾祥云說,社交對孩子來說很重要,不僅能鍛煉他們的溝通表達能力、情緒控制能力和社交技能等,還能夠通過一種精神層面的分享,為孩子健全人格的養成打下良好基礎。
多位基層教育工作者建議,在學校里增加更多社交場景。比如孩子中午在食堂就餐,應該允許小聲交流、互動等;午飯后、課間,應鼓勵孩子開展各種集體活動,增加孩子的社交時間,豐富孩子的社交形式;利用三點半以后的課后服務時間,開展各種藝術、體育課程,讓孩子們在課程中充分交流。
城市里的孩子,養在高樓大廈里,生活在鋼筋水泥中,他們極少接觸自然,也缺少適合兒童的戶外社交場所。有家長提出,在城市規劃及改造中,應多進行“適兒化”改造設計,打造適合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戶外游戲運動場地,創造空間讓孩子在家門口盡情玩耍、充分交流。
原標題:《“1元”零食,孩子為何欲罷不能:社交教育,全靠零食?》
半月談記者:鄭天虹 王瑩 吳振東/編輯:原碧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