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视频在线观看一区,精品人妻无码视频网站,国产剧情av巨作在线,国产九啪啪精品免费视频

中共中央宣傳部委托新華通訊社主辦

像造汽車一樣蓋房子:新建造,正提速

2023-03-27 09:06
來源:半月談網

綠色建造、裝配式建造、智能建造和建筑工業化正互相融合、協同發展,成為建筑業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建筑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重要貢獻。建筑業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不可或缺的一環。在新發展理念和“雙碳”目標的要求下,建筑業正蹄疾步穩實現現代化轉型。

現代化的建造并非觸不可及的“高大上”,它正快速進入人們的視野,助力廣廈千萬間和城鄉人民安居。隨著國家與各地出臺一系列政策支持裝配式建筑、綠色智慧建筑的發展,市場與企業的熱情和積極性普漲,一些可喜的變化正在出現。

提速建筑業現代化,助推新型城鎮化建設,能夠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城鄉差距,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減少碳排放與環境污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之一:綠色建造讓建筑會呼吸

半月談記者?毛思倩?蕭永航?明?星?何磊靜

近年來,在綠色理念的引導下,建筑行業通過綠色精細化設計、應用智能化設備、使用節能材料等措施,不斷提升綠色建造水平,朝著“雙碳”目標邁進。我們的建筑正在“呼吸”起來。

碳排“大戶”亟待綠色轉型

中國建筑節能協會能耗統計專委會發布的《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21》顯示,2019年全國建筑全過程能耗總量為22.33億tce(單位:噸標準煤當量),占全國能源消費總量比重為45.8%;2019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為49.97億tCO2(單位:二氧化碳總排放量),占全國碳排放的比重為50.6%。

在我國“雙碳”戰略目標下,工程建筑領域的“綠色建造”備受關注。國務院印發的《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提出,要推廣綠色低碳建材和綠色建造方式;中共中央、國務院聯合印發的《關于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提出,要實施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中辦、國辦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城鄉建設綠色發展的意見》還專門就“實現工程建設全過程綠色建造”作了詳細部署,提出要開展綠色建造示范工程創建行動。

在落地方面,2020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湖南省、廣東省深圳市、江蘇省常州市3個地區開展綠色建造試點,探索可復制推廣的綠色建造技術體系、管理體系、實施體系以及量化考核評價體系。目前,湖南省、深圳市和常州市均已出臺綠色建造試點的具體實施方案并穩步推動項目落實。2021年3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又發布了《綠色建造技術導則(試行)》,進一步明確綠色建造的總體要求、主要目標和技術措施。

如今,綠色建造正在滲透進城市發展的全領域中,其應用場景也在不斷豐富延展。半月談記者從湖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獲悉,截至目前,全省累計實施綠色建筑面積2.98億平方米,推進黃花機場改擴建工程等9個項目開展綠色建造試點,總實施面積180.85萬平方米,總投資469.75億元。

在全國層面,綠色建造正如火如荼地進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上半年,我國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經超過90%,全國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已經由2012年的400萬平方米增長至2021年的20多億平方米。

兩位女士在烏魯木齊市天山區幸福路一幢具有節能、節水、節材等功能的綠色建筑大廳觀賞(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建筑業擦亮“低碳環保”新名片

四川省天府新區興隆湖畔,一座階梯式建筑由南向北延展抬升。作為天府新區“綠色建造”“智慧建造”的代表項目,中建濱湖設計總部是成都首個“近零碳建筑”。其整體采用模塊拼接的結構形態,形成綿延不斷的外界面,讓建筑增加與自然的接觸、充分浸潤在陽光之中,通過對外界面進行差異化設計,又進一步“捕光”隔熱、順應時間變換。

為踐行全周期減碳理念,中建四局的工程師們在設計過程中,運用BIM技術構建施工裝配動態模型,通過建筑智慧管理集成技術及全息3D投影顯示技術的呈現,讓低碳設計方案在電腦上“鮮活”起來,大大提升了設計和建造過程的精細度。項目全程采用裝配式建造方案,以“搭積木”方式充分控制“內含碳排放”。在建筑材料使用上,通過“優選原材料、優化配合比”的方式,提高低碳材料使用率和混凝土質量,減少返工率,降低碳排放,讓混凝土“成長”為“綠色尖子生”和“質量模范生”。同時,項目部與玻璃廠家合作研發,成功應用理想隔熱三銀玻璃幕墻作為第一層級的圍護界面,達到充分獲取光照的作用,減少能源消耗。

在無錫國際會議中心項目的施工現場,高桿噴霧系統有效減少了施工揚塵,促進綠色智慧工地建設。據該項目執行經理許哲介紹,高桿噴霧較傳統的噴霧覆蓋范圍更廣,可以智慧化定制旋轉方向,有效引導空氣氣流,從而更好達到降塵效果。

除了信息技術的應用作為綠色建造的基礎和支撐以外,綠色建材、設施設備的使用則劍指項目工程建設中材料浪費、環境污染等問題。

半月談記者來到四川省重點建設項目——沿江高速隧道建設現場,印象中傳統施工設備嘶吼轟鳴、油煙大量排放的場景并未出現,電動化的挖掘機、側翻裝載機、自卸車、混凝土運輸車正繁忙施工,噪音很小,不見尾氣排放。蜀道高速集團沿江攀寧公司總工程師鄒育麟介紹,該公司正積極推行施工裝備“油改電”,構建三個路面、橋梁、隧道施工全電動、機械化、智能化設備應用實體場景,目前已有純電動裝備30余套,主要為電動裝載機、電動挖掘機、電動罐車、電動運渣車等,初步測算能耗成本較柴油設備降低70%。

綠色建造減碳惠民

據統計,2019年全國碳排放比重的28%是由建材產生、21%是由建筑運行造成,而由建造產生的碳排放只占1%。中建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叢笑認為,盡管從能源消耗角度來看建造活動在碳排放中占比極少,但實際上,尤其重要的是建造中大量消耗包括模版、腳手架等非實體材料而產生的隱含碳排放。所以,綠色建造包含的設計、施工活動,不僅決定了建筑產品直接溫室氣體排放、電力產生的間接溫室氣體排放,更決定了包括上下游產業鏈其他間接溫室氣體排放水平,對于全生命期碳減排起到決定性作用。

位于四川成都的雅礱江大廈于去年夏季完成了維護和改造,煥然一新的大廈頂上,風力發電機正在轉動。建改項目技術指導、中建深裝工程師曹亞軍介紹,雅礱江大廈已改造為裝飾上美觀協調、功能上綠色降碳的集光伏、風力發電、儲能、直流配電、柔性用電于一體的“光儲直柔”建筑。

設計之初,設計團隊利用“BIM+空氣流體模擬分析”技術,對建筑周圍空氣流場進行模擬分析,綜合選擇空氣流速最高、流量最大的部位作為風力發電機的安裝位置。風力發電機組設有自捕風裝置,可根據空氣流場的分布情況自動調整風機扇葉迎風面,提高風能的利用效率。

綠色建筑與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總工程師李如生介紹,建筑節能讓居民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北方地區居住建筑節能標準從2012年的50%提高到75%。到2021年底,城鎮節能建筑達到了277億平方米。從監測結果看,經過節能改造的居住建筑,冬季的室內溫度能提升3攝氏度至5攝氏度,夏季能夠降低2攝氏度至3攝氏度,提升了居住舒適度。用能結構調整讓居住環境變綠。截至2021年末,我國建筑太陽能光熱應用面積達到50.66億平方米,太陽能光伏裝機容量達到1.82萬兆瓦,淺層地熱能應用建筑面積約4.67億平方米,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6%,有效減少了碳排放。

“綠色建造對于實現‘碳達峰、碳中和’非常重要,綠色建造的產品最后一定是綠色建筑,既對環境有好處,又對人的舒適度、百姓幸福感有好處。”李叢笑表示,既要通過綠色建造做出綠色建筑,還應追求更大規模的綠色城區乃至綠色城市建造。

之二:裝配式建造讓建筑會行走

半月談記者?劉惟真?鄭鈞天?趙葉蘋

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建筑業的建筑模式正悄然發生變化:建筑工地上,看不見成堆垃圾,沒有漫天揚塵,聽不到長時間的刺耳噪聲;預先從工廠訂制的墻板、樓梯、疊合板、預制梁等建筑構件,整齊碼放在施工現場;工人利用塔吊等機械設備,像搭積木一樣穩妥有序地拼裝,一棟棟建筑快速拔地而起。

自“十三五”以來,這樣的建造方式在全國各地漸漸普及。

發展目標篤定

西方發達國家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相繼開始廣泛使用裝配式建筑,經過數十年的發展,已進入相對成熟、完善的階段。我國業內普遍將2013年視為中國裝配式建筑發展元年。這一年,國務院及相關部委出臺多項指導文件,拉開了裝配式建筑在中國發展的序幕。

從2016年開始,裝配式建筑成為促進建筑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抓手。當年2月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大力推廣裝配式建筑,減少建筑垃圾和揚塵污染,縮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質量。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使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

2016年9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指導意見》提出,以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為重點推進地區,常住人口超過300萬的其他城市為積極推進地區,其余城市為鼓勵推進地區,因地制宜發展裝配式混凝土結構、鋼結構和現代木結構建筑。

2022年初,住建部發布的《“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要求,我國要初步形成建筑業高質量發展體系框架,智能建造與新型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政策體系和產業體系基本建立,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達到30%以上。

在國家政策引導下,全國各地密集亮出裝配式建筑發展目標。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先行地區走在最前面,浙江、海南、陜西、江西等省份也提出了明確的裝配式建筑發展目標。如浙江省提出,到2025年,裝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達到35%以上;海南省提出,到2030年,裝配式建筑面積占新建建筑面積比重超過95%。國內多地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天津市靜海區規劃了總面積約10平方公里的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正逐步形成引領行業、示范全國的裝配式建筑產業聚集區。

一些大型建筑企業主動擁抱裝配式建筑。“裝配式建筑是國家要求的發展方向,企業不僅要擁抱這個趨勢,還要加強研究探索,否則很快就會在競爭中敗陣。”中建五局海南分公司總工程師羅俊悟說,他相信未來裝配式建筑綜合成本會降低,施工效率、建筑質量等方面的綜合優勢會愈加凸顯。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全國裝配式新建建筑面積分別為1.14億平方米、1.6 億平方米、2.89億平方米、4.2億平方米、6.29億平方米,每年平均增長幅度為54%。

位于安徽省淮北經濟開發區新區烈山園的一家集裝配式建筑產業基地內,工人正在吊運生產的房屋訂單構件(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工廠造零件,現場搭積木

曾經塵土飛揚的建筑施工流程被搬入工廠,一條條流水線正生產著建筑物構成所需的各種模塊。在中南建設的混凝土預制件加工基地,半月談記者走進車間,映入眼簾的是兩條自動生產線,一條是墻板生產線,另一條是疊合板生產線。每條生產線由10個工位組成,鋼筋綁扎、水電安裝等多數環節均由機械完成。“原來在工地上澆筑的墻板和疊合板等裝配式建筑構件,現在在工廠里預制,到施工現場直接搭建。”車間負責人說。

預制夾芯保溫外墻板、預制內墻板、預制疊合樓板……走進中鐵建大橋工程局集團建筑裝配科技有限公司生產車間,6條生產線開足馬力,一批批“重量級產品”蔚為壯觀。一些廢料也能在工廠內得到集中處理、循環利用。

公司建筑部品分公司總工程師田有利介紹,現場生產出的這些產品就像一塊塊帶有接口的積木。公司近年持續研發創新,通過采用中控系統、自動化生產線等先進技術,不僅實現對建筑構件的生產工藝、進度等進行精準控制,保證產品質量,還使建筑住宅變得更加舒適。“比如將保溫層預制在墻板之間,提升墻板的保溫和安全性能;通過控制構件精度,盡量避免窗戶墻角出現冷橋現象等,這些改變都從細微處體現了裝配式建筑的優勢。”田有利說。

在中建五局海南分公司承建的一處公立學校項目現場,半月談記者看到,穿著“綠衣”的建筑靜靜矗立,工地上沒有揚塵,預制梁、疊合板、蒸壓陶粒空芯隔墻板整齊碼放,攀援建筑腳架時才聽見工人們切割、綁扎鋼筋的聲音。來自河南的建筑工人陳文法正和工友們站在安裝好的預制梁和疊合樓板上綁扎“面筋”,待綁扎完成后澆鑄一層混凝土,這一層樓板就建造完了。他感嘆:“蓋房子越來越先進,越來越好干了。”

建筑安全性也沒有問題。“組裝不只是‘搭’,疊合樓板和預制梁是底板和底梁,現場搭好、綁扎好后,還會進行澆筑,在施工質量有保障的情況下,能有效提高建筑整體安全等級。”項目技術經理陳澤為說。

武漢國際綠色建筑建材博覽會上,一棟可移動式的兩層木屋(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綠色、高效、智能

在《“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的指引下,裝配式建筑的發展更多地體現在與智能化技術的結合方面,如構件廠采用智能化系統進行更高效的管理、施工工地采用智慧工地系統等,有效提高了項目的精細化管理水平。

“大量新興科技企業開展建筑機器人的研發工作,探索以機械作業代替手工勞動的有效方式,研發更適合裝配式建造的新型結構體系、模塊化建筑體系等,為我國裝配式建筑高質量發展提供動力。”中建一局集團建設發展有限公司鋼結構與建筑工業化部副經理兼總工程師呂雪源說。

越來越多的裝配式建筑成為當地標志性建筑物。清華大學蘇世民書院、西安三星裝配式高科技電子廠房、“冰立方”冬奧會冰壺場館改造項目……談起公司曾承建的裝配式建筑,呂雪源如數家珍。

呂雪源介紹,西安三星裝配式高科技電子廠房項目中,預制構件能夠獨立承擔施工階段荷載,在現場無需搭設模板和腳手架。在樓板混凝土澆筑完成后,下部樓層可立即進行設備管線安裝和裝修等工作。與同體量現澆廠房相比,項目整體工期縮短90天,現場工人數量減少75%,建筑垃圾排放降低85%。項目的成功實施,證明了在高科技電子廠房建設中,裝配式施工工藝是一種綠色、高效的建造技術。

“裝配式建筑就像是‘長腿的建筑’,具有多方面的優勢。”零碳工場(北京)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巍認為,一是從綠色減碳、循環利用的角度上,裝配式建筑是可移動的,一旦原來的建筑需要拆除,這些建筑模塊還可以在其他地方繼續服役,使得建筑循環利用率更高。二是裝配式建筑更智慧、更具前瞻性,建筑工業化使新技術的集成在工廠里面得以完成,使智慧建造和一體化建造成為可能。三是裝配式建筑在個性化設計領域大有可為,相比普通一體化設計建造的樓房,裝配式建筑更能滿足設計師和使用者對不同空間主動產能、保溫等很多細節設計的差異化訴求。

總部位于長三角的建筑龍頭企業中南建設實行部品化生產線模式,通過對構成住宅產品最小部件的精細化拆分、歸類,對所有“零部件”進行定義,再通過智慧化平臺的線上組裝,從而減少部品構件在施工現場加工帶來的不確定性,也降低了對施工人員技術水平的依賴性。“今后,我們要像造汽車一樣蓋房子。建筑行業將擺脫‘大笨黑粗’的生產場景,成為定量化、定制化的制造工程。”中南建設董事長陳錦石說。

之三:智能建造讓建筑更聰明

半月談記者?唐?弢?毛思倩?周?凱

當下,越來越多的智能設備和系統出現在各行各業,正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近期,半月談記者走訪全國多個建筑項目工地發現,在智能體系集聚發展、傳統行業加速智能化轉型的今天,建筑行業轉型升級的步伐加快,機器人“搬磚”逐步成為現實,中國建筑行業正加速從“中國建造”邁向“中國智造”。

廣西柳州公共交通配套工程項目智能建造展館內,工作人員介紹該公司研發的智能焊接機器人(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政策紅利加碼,

智能建造發展步入快車道

我國建筑業創造了諸多世界第一,但同時也面臨著產品性能欠佳、資源浪費巨大、安全問題突出、環境污染嚴重、生產效益低下等問題。與此同時,我國建筑業也面臨著勞務短缺以及由此帶來的用工成本上升問題。要想解決這些痛點問題,推動建筑業高質量發展,中國工程院院士丁烈云認為,實現智能建造,促進信息化與工業化在工程建造領域的深度融合,是建筑業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

2020年,住建部等13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智能建造與建筑工業化協同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35年,我國邁入智能建造世界強國行列。在《“十四五”建筑業發展規劃》中再次明確,“十四五”時期,我國要積極推進建筑機器人在生產、施工、維保等環節的典型應用,輔助和替代“危、繁、臟、重”施工工作。

數字化時代,智能化、智慧化轉型是產業升級方向。2022年11月,住建部將北京等24個城市列為智能建造試點城市,以科技創新推動建筑業轉型發展。

據了解,此次試點目標包括三方面:一是推動試點城市建立跨部門協同推進機制,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智能建造政策體系、發展路徑和監管模式。二是加快建筑業與先進制造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度融合,實現對工程項目質量、安全、進度、成本等全過程數字化管控,促進建筑業提質增效。三是打造智能建造產業集群,催生一批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打造地方經濟發展新引擎。

打造智能建造產業集群,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受到重點關注。其中,廣州、深圳、蘇州等城市在試點方案中被明確提到,要推動建設一批智能建造產業基地,加快建筑業與先進制造技術、新一代信息技術融合發展,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水平,帶動自主創新軟件、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高端裝備制造等新興產業發展。

“傳統建筑業正跳脫出勞動密集型的發展模式,并向智能化、數字化的趨勢發展,逐步以科技創新改善施工場景,打造出更加安全、整潔的工地。”浙江大學建筑與城市發展國際研究中心主任吳越表示,如今,在各方努力下,我國建筑行業智能建造的水平逐步提高,建筑機器人領域的諸多空白也被陸續填補。

智能應用加快布局,

建筑機器人大顯身手

當前,中國正朝著“雙碳”目標邁進,建筑行業轉型升級顯得至關重要。在科技進步的推動下,許多建筑施工場景已發生變化,建筑工業化和智能化正在成為現實。

在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北滘鎮碧桂園鳳凰臺項目的室內工地,墻磚鋪貼機器人率先完成廚衛墻磚鋪貼,膩子涂敷機器人進場在多個房間做全自動涂敷作業,隨后膩子打磨機器人接棒,在前者基礎上進行細致的打磨。

不久后,室內噴涂機器人前往目標區域——天花板,開啟乳膠漆噴涂。客餐廳及臥室的墻面則由室內輥涂機器人和墻紙鋪貼機器人“兩兄弟”負責基膜輥涂及墻紙鋪貼工序。最后,地磚鋪貼機器人接受指令,前往客餐廳開展地面磚鋪貼并且有序退場,至此裝修線機器人家族圓滿收尾,“功成身退”。

整個施工工序通過優化排布,多款機器人可在夜間進行全自動無噪施工,綜合效率提高的同時大大縮短了施工時間,項目管理人員表示:“這次裝修類機器人流水線施工實現了主要工序全覆蓋,較傳統人工常規用時大大縮短。”

經過標準化的打造,復雜紛亂的傳統工地成為了一個精益管理的“工廠”,不但建造設備得到升級、建造材料得以數字化管理,生產流程和組織方式更是發生了根本性的優化改造。以信息化帶動工地自動化,以數字化貫穿工地流水線,智能建造讓“黑燈工地”成為可能。

夜幕降臨,半月談記者看到一襲粉衣的“搬磚夜行俠”在碧桂園項目上開展夜間特別行動。他們接受系統下發指令,在夜間環境下自行前往1樓貨料區取料,呼叫電梯上樓,前往預定樓層。借助博智林自研激光雷達進行姿態控制,實現昏暗樓層間行云流水的穿梭;通過導航及定位功能,可以精準到達卸貨點,井然有序地卸貨;更有超聲波、安全觸邊等多重保護技術保駕護航。

研發工程師僅需在辦公室通過FMS(柔性制造)系統,實現“云監工”,實時了解機器人行走軌跡,一手掌控機器人全流程自動化作業,時間上的利用突破了想象的邊界,在工地做了20多年工的傳統師傅老鄭對此表示:“這在我剛入行的年頭,完全不敢想的。”

鄭州國際會展中心,第二屆世界數字產業博覽會上中國電信展示的展視網智能建造機器人(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解決發展痛點,

助力建筑業智能轉型

當下,我國正加快構建建筑業關鍵技術支撐體系,以創新帶動產業轉型,推進產業現代化,人力缺失、發展粗放、高耗能高污染等建筑業固有發展短板正在發生改變。

博智林研發的一款膩子智能涂敷機器人,主要用于住宅室內墻面、飄窗、天花板的膩子全自動涂敷作業,綜合覆蓋率達90%以上,效率是人工批刮的4倍。“與傳統人工相比,其顯著特點是高質量、高效率和高覆蓋,可長時間連續作業,同時能有效降低人力勞動強度,大大降低引發職業病與發生安全事故的風險。”博智林方面介紹道。

在浙江湖州的一處建設工地上,一臺粉紅色的機器掛在建筑外墻上,工程師在平板電腦上點擊啟動鍵后,機器便開始了墻面乳膠漆噴涂作業。“傳統依靠人工的外墻噴涂作業,一般是由兩個工人站在吊著的工作臺上完成,不但危險,效率還低。如今,機器人噴涂效率可達到人工作業的3~5倍。”碧桂園湖州工程負責人楊竣然說。

據介紹,目前國內大多數機器人通用于現澆混凝土工藝與裝配式建筑施工,已形成混凝土施工、混凝土修整、砌磚抹灰、內墻裝飾等多個建筑機器人產品線。已經商用的建筑機器人可自主作業完成體力繁重或者有危險性的施工工序,從而保障工人作業的安全和健康。

中建濱湖設計總部是成都首個“近零碳建筑”,建筑上覆蓋近萬平方米的綠色植被,屋頂花園、“天空農場”和運動場地分布其中

在建筑工地施工期間,相比傳統的人工作業因物料消耗不明確、工人操作失誤等造成的材料浪費,建筑工業機器人除了可以分毫不差地實施建筑標準、精準控制物料使用外,還能有效地將建筑余料進行分離再加工,轉化為再生建材制品,降低工業污染及碳排放,提升效率。

在重慶,智慧工地建設不斷推進,大數據、物聯網、AI算法等技術應用,進一步強化了施工現場“人、機、料、法、環”等關鍵要素管理。通過“互聯網+監管”模式,信息化、智能化不斷為項目管理賦能,切實提升了質量安全管控水平、施工組織效率和綜合管理效益。

智能建造作為建筑業的發展方向和新引擎,將有利于推進建筑業的改造升級和高質量發展。此外,大力發展智能建造除了對行業本身帶來發展新動力外,也會在投資、人才培養、就業等領域迸發綜合效益。

浙江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研究員夏學民認為,在政策、技術、產業等多重因素驅動下,建筑業數字化正快速邁向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立足新發展階段,建筑業應當更加注重科技運用,通過應用物聯網、大數據等先進技術,提高建造過程的智能化水平,提升建設安全性與建筑可靠性,推動建筑業“更上一層樓”。

之四:讓現代化建造助力城鄉安居

半月談記者?何磊靜?毛思倩?蕭永航?劉惟真

乘著政策的東風,裝配式建造、綠色建造和智能建造正迎來發展藍海,在交通系統、工業園區、基礎設施與住房建設中的應用比例穩步提升。在住房方面,這些現代化建造方式變得觸手可及,正頻繁地出現在城市保障性住房建設、老舊小區改造、縣域更新行動與新農村建設中,助力新市民、老市民、縣鎮居民與農民安居。與此同時,建造成本高、新型建筑工人匱乏與創新不足,正在阻礙現代化建造方式更大規模的推廣應用,亟待解決。

2019 年,山東省最高裝配式住宅建筑封頂

為城鄉建設增添一抹綠色

江蘇省是綠色建造保障性住房的先行者和佼佼者。江蘇省從2008年開始試點在保障房中推廣綠色建筑技術,是全國推行最早、較好的省份之一。2011年起,江蘇省探索在保障房中全面推廣綠色建筑即“綠色保障房”,2013年起全省新建保障房全面按綠色建筑標準設計建造。2015年《江蘇省綠色建筑設計標準》實施、《江蘇省綠色建筑發展條例》頒布,要求本省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按照一星級以上綠色建筑標準建造,為保障房全面推廣綠色建造提供了技術支撐和法律保障。

位于無錫市蠡湖街道蠡園中心小學東側的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2022年底正式動工。作為無錫市濱湖區首個新建保障性租賃住房項目,該項目共計27層,建筑面積為13098.66平方米,擬建保障性租賃住房270套。該項目以小戶型為主,集租賃用房、社區配套、體育配套、商業設施等功能于一體。建成后將有效解決周邊工作人員的租住問題,緩解區域人才、新青年、新市民階段性住房困難。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充滿“綠色元素”,達到了綠色建筑三星標準,采用太陽能熱水、太陽能光伏、雨水回用、景觀水域生態保持、室內環境智能監測等技術,形成了自然通風、超低能耗、天然采光、健康空調、再生能源、綠色建材、智能控制、資源回用、生態綠化、舒適環境等十大技術特點。不僅滿足“因地制宜,節能為本,技術整合,全面發展,設計優化,運行高效”的發展原則,更能夠充分貫徹落實綠色發展理念,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除了建新房助力新市民安家,老舊小區綠色改造服務老市民也是題中應有之義。江蘇編制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適宜推廣應用技術手冊(試行)》,《手冊》立足“雙碳”戰略目標,提出將綠色低碳技術應用在老舊小區改造中,使用高度密封外窗、光伏發電路燈、空氣源熱泵等節能環保設備,打造高品質的居住環境。2022年,江蘇陸續完成1405個老舊小區的改造。

在老舊小區改造過程中,電瓶車充電問題不僅關系到居民生活便利與否,更關系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經過當地細致的排查摸底、廣泛征求民意后,南通市新橋新村一批布局合理、用材環保、使用安全智能的節能車棚拔地而起。此外,崇川區政府公開征求意見,將光伏應用(如光伏集中供熱)等綠色建造技術用于老舊小區改造中,在造價相當的條件下,優化設計方案,優選綠色建材,使綠色宜居、綠色建筑不斷提升老舊小區改造的內涵。

縣城是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和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節點,是推進城鄉綠色發展的重要載體。2021年5月,住建部等15部門印發《關于加強縣城綠色低碳建設的意見》,提出大力發展縣城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不斷提高新建建筑中綠色建筑的比例,推進老舊小區節能改造和功能提升,大力推廣應用綠色建材。

廣東省翁源縣住建管理部門以新建住宅和公共建筑工程為重點,將執行建筑節能設計標準等要求納入設計、竣工驗收等環節,確保建筑節能標準執行到位。2022年,翁源縣共有23個新報建的綠色建筑工程項目,6個竣工項目,所有在建工程設計階段和施工階段建筑節能標準執行率達100%。

城市之外,農村地區也正在刮起一股綠色旋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推進綠色低碳農房和村莊建設,提升農房綠色低碳設計建造水平,提高農房能效水平,到2030年建成一批綠色農房,鼓勵建設星級綠色農房和零碳農房。

在四川省攀枝花市鹽邊縣昔格達村,蜀道集團從綠色出行、產業示范等多維度進行新能源建設改造,通過“光伏+氫能+鋰電”結合應用的方式,昔格達村構建起攀枝花市首個氫能智慧能源站,接入能源網零碳運行中樞,進行發配儲一體化調節,實現100%零碳運行示范。

村落里,智慧光伏停車場可將雨水用于植被噴灌,居民住宅通過零碳智慧改造實現光伏發電,零碳全受控立體植物工廠、零碳陸基清潔循環漁業設施等賦能現代農業,探索鄉村產業發展新方式。

新方式新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作為全國發展裝配式建筑最早的省份之一,廣東省近年來按照國家關于大力發展裝配式建筑的要求,加大推進力度,先后發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和地方標準,出臺了裝配式建筑工程定額和標準圖集,積極開展試點示范、培育市場主體和產業隊伍。“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新建裝配式建筑1.08億平方米。

作為深圳市15個重點發展區域之一的深圳光明鳳凰城片區,擁有目前全國在建規模最大的裝配式公共住房項目。項目總投資58億元,總建筑面積約116萬平方米,以一體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式建設近萬套公共住房。

項目依托中建科技自主研發的全球首個裝配式建筑智慧建造平臺,打通工程建設的設計、采購、制造、建造、運維全產業鏈條,并與無人機、點云掃描機器人等硬件設備互聯互通,完成工程質量全程實時監控,推動傳統建造方式向智慧建造、數字化轉型升級。

此外,依托VR技術,住戶只需通過掃描二維碼,就能看到房子的機電管線等所有隱蔽位置的施工信息。同時,業主也能隨時了解構件產品編號、類型等信息,為未來建筑的維保提供依據,實現智慧物業、智慧運維。

當前深圳、廣州、上海等很多城市有不少存量老舊住宅,此類建筑建造時未設計配備電梯,給老舊建筑用途改造和中高層居民的出行帶來了很多不便。同時,隨著我國老年人口的比例和數量逐年提升,城市老舊建筑加裝電梯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是,傳統的電梯加裝技術不可避免地會帶來現場施工安全風險、噪音污染、固體廢棄物污染、鄰里矛盾等問題。

中集建科轎廂、連廊裝飾一體集成模塊化加裝電梯技術遵循“提高質量、提高效率、減少人工、節能減排”的“兩提兩減”原則,實現100%工廠全預制。電梯轎廂、裝飾裝修與鋼結構模塊在工廠內集成后,運至現場快速搭建,一天內即可完成主體吊裝及安裝,最大程度減少對周邊居民的打擾。

在縣域層面,中辦、國辦印發的《關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提出,推廣裝配式建筑,全面推行綠色施工。

安徽省蚌埠市固鎮縣經濟開發區創新佳苑和蚌埠銅陵產業園創業佳苑公租房項目,是首批采取裝配式建設的保障性住房,共500套,裝配率51%。同時,蚌埠銅陵產業園創業佳苑公租房項目是固鎮縣第一個采取“裝配式+智慧工地”管理建設的保障性住房項目,項目圍繞著“人、機、料、法、環”五大生產要素,充分應用智慧工地大數據與BIM的集成應用,建立全面感知、科學管理、互聯協同的項目管理,具有過程數字化、過程可視化、管理數據化等特點。

與城市相比,農村房屋建設較為缺乏智能技術的加持,但也在悄然間發生變化。在河北省邯鄲市肥鄉區東漳堡鎮西趙寨村,一座新建的二層裝配式住宅引人注目。村民張士軍是2022年肥鄉區第一批自主選擇建設新型農村裝配式住房的農戶,在和裝配式企業簽訂建房協議后不到兩個月,一套260平方米的性能優良、功能完善、工期優勢明顯的裝配式農村新房很快就建成了。

肥鄉區通過以點帶面,農村新建住房示范效果和建筑特色明顯提升,已完成新建農村裝配式住房65套。“下一步,我們將全面落實村莊整體建筑特色和農村住房建設管控要求,加快傳統農房建造方式轉型,提升農村住房品質。”肥鄉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黨組書記、局長趙艷平說。

工人正在操作地坪研磨機器人

疏通應用難點,擁抱更大發展空間

裝配式建筑、綠色建筑等目前成本仍處于較高水平。零碳工場(北京)設計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巍認為,零碳建筑需應用環保材料和設備,會增加一定的建造成本,但有些時候成本大幅度增加,很可能是節碳手段單一、過多無效設備堆砌、工作重復或未結合當地環境進行節碳策略優化等原因所致。例如為建造一個新型零碳項目,在咨詢階段,除了做綠建咨詢,還可能要做低碳咨詢;在材料選擇上,采用一種新材料,無法兼顧其他性能,又要重復采用另一種材料等等。此外,“新型建筑”產業鏈中目前還存在一些缺項,難以從初期就協同調配設計、數據測算、技術集成、產品生產等環節的資源,也容易導致成本的上升。

對此,要充分考慮消費者感受,讓消費者看到新型建筑的優勢、獲得實惠。高巍表示:“舒適性、宜居性、節能性、耐久性仍是消費者衡量住房的關鍵指標。讓消費者感覺不到新型建筑與傳統建筑在建筑模式上的差異,但能夠切身體驗到居住品質的提升。”

另外,可以通過因地制宜的方式控制新型建筑的建造成本。“比如在設計建造浙江省湖州市安吉縣山川鄉高家堂游客中心建筑群時,我們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當地的石材等原材料,這不僅減少了材料遠距離運輸,當地的老百姓對此類材料應用也更有經驗,因而有效降低了生產和人力成本。”高巍說。

除了成本較高之外,人才隊伍短缺也是新型建造方式推廣應用的一大困擾。中建一局集團建設發展有限公司鋼結構與建筑工業化部副經理兼總工程師呂雪源認為,目前面臨的一大難點是現代化建筑產業工人的培養。裝配式建造是一種工業化的生產方式,對建筑工人的技能提出了較高要求。

智能建造也面臨研發及實操人才匱乏的困擾。清華大學、同濟大學等高校從2018年起陸續開設了智能建造相關專業的本科,但起步較晚。2014年起有些職業院校開設了工業機器人技術專業或方向,但主要定位于培養機器人操作、運維、營銷方面的人才。北京建筑大學機電與車輛工程學院教授周惠興表示,目前建筑機器人領域,尤其是在研究開發方面的人才是極其缺乏的。

在工地的實際應用上,傳統建筑工人缺乏經驗和技能。他們表示,好多機器制造標準不統一,同一個用途的機器有好幾個款式,雖然都大同小異,但遇到了就得重新學習、熟悉,挺麻煩的,這也是在不同工地干活的一個大難點。

對此,高校應以實際需求為導向,確立智能建造專業技術人員的培養目標和培養方案,使人才培育與企業需求深度結合。另外,可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加大相關建筑從業人員對工地上智能機器的操作培訓,為行業培養更多專業技術人員,解決“人找活,活找人”的人崗不匹配問題。

新型建造方式的創新水平仍有待提高。呂雪源認為,目前價格仍是建筑業競標的決定性因素,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企業的經營目標主要是降成本,而以科技創新提高產品品質的動力不足,缺少研發活力。“高校與企業合作也還不夠多,研究成果對行業發展促進效果比較有限。”

“新技術的研發需要較長的時間與大量資金的積累,當我國的智能建造進入核心關鍵領域時會遇到很多技術上的壁壘。以建筑業信息化升級為例,目前仍存在終端數據接口龐雜、數據集成難度大、數據標準不統一等問題。”中建科技集團華東有限公司設計總監繆彤彤說。

對此,應加大財政扶持力度,擴寬創新支持渠道,建立以政府扶持為引導、企業投入為主體、多元化社會資源參與的資源投入模式,擴大建筑產業創新規模,提升配置效率,推動新技術、新產品、新應用的快速孵化。在財政金融政策方面,將智能綠色建造納入重點研發等科技計劃項目,并予以財政支持和貸款貼息等優惠政策。(策劃 編輯:尤立)

總策劃:葉俊東

統籌實施:周清印、鄧伽策劃編輯:尤立

調研采寫:何磊靜、毛思倩、劉惟真、蕭永航、唐弢、鄭鈞天、趙葉蘋、明星、周凱

責任編輯:孔德明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