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記者:張云龍 魏婧宇
秋季學期開學后,內蒙古自治區滿洲里市第五中學的學生回到學校,發現校園又變了樣:
黨史學習主題長廊貼上了新的內容、校園廣播定時播放老師們錄制的革命歌曲微課程、班會還增加了“跟著電影學黨史”活動……
如何在學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讓學生們愛上黨史學習?滿洲里市第五中學校長徐秀麗認為,關鍵在于開辟一條直達學生心里的學習之路,這條路要豐富有趣、要能實現知行合一,更重要的是要與社會大課堂相連。
徐秀麗和學生交談
1
黨史學習“如水滲沙”
在學生中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不是講講歷史知識就行。“學校把黨史知識有機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中,豐富學習載體,在黨史學習教育中融合開展德智體美勞教育。”徐秀麗認為,黨史學習內容不僅體現在校園的空間布置上,也要與教育教學實現深度融合。
如何讓黨史活起來,走進學生們的心里?徐秀麗提出,黨史學習要體現多學科、部門、年級的密切合作和協同聯動,體現各學科對黨史育人課程資源的專業挖掘,體現全過程、全方位的細節設計和內涵提升。
“我們在學校里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不是把黨史知識剝離出來講授,而是更加注重以學生喜聞樂見和感受深刻的方式,如水滲沙般地將黨史中的豐富養料注入學校多元化的課程設置,嵌入學生真實而豐富的校園生活和成長印記。”徐秀麗帶領學校老師開展了一系列的教學實踐。
該校老師們發揮課程思政和學科德育作用,挖掘各學科中的革命傳統和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元素,使核心素養培育與黨史知識學習無縫銜接:美術學科在版畫雕刻的紅船、草鞋、水壺中探尋紅色印記;地理學科借“自然地理環境”一課,重溫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道德與法治學科借“科技改變世界”一課,贊嘆中國疫苗的全球貢獻,緬懷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物理學科借“越來越寬的信息之路”一課,講述“中國衛星之父”孫家棟的故事。
2
學習更在校園外
教育必須堅持知行合一,必須讓學生在實踐中鍛煉提升。在徐秀麗看來,在學校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不只是對歷史的學習,更要付諸實踐,實現學生知行合一能力的提升。徐秀麗不斷思考,如何推動黨史學習教育走出校園、影響家庭、帶動社會,在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形成互動。
滿洲里地處中俄邊境,是我國最大的陸路口岸。這里先后建起五代國門,見證了百年風云變幻,曾有幾十名共產黨員從滿洲里秘密出境前往莫斯科參加中共六大。徐秀麗說:“我們的家鄉有豐富的紅色資源,需要合理利用,引導學生從了解和熱愛家鄉開始,逐步升華到了解和熱愛偉大祖國。”
滿洲里市第五中學的學生在美術課上用沙畫展現紅色教育元素
走出校園,就要在廣闊社會中學習成長。滿洲里市第五中學開展“走黨史百年歷程”遠足實踐活動,來到滿洲里國門黨建學院、中共六大展廳、紅色展館等革命場館開展紅色研學活動。徐秀麗說,學生們在遠足之旅中徒步,這對不少孩子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但大家都堅持了下來,走出校門的紅色研學是對學生們體魄與意志的一次錘煉。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同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避免“5+2=0”的現象,不讓周末放假2天抵消掉上學5天的學習效果,需要家庭教育補上短板。滿洲里市第五中學在黨史學習教育活動中,深化家庭教育引領行動,指導家長掌握科學的教子方法、提高家長的教育能力。
“學校組織開展家長開放日,讓家長也能了解并參與孩子的黨史學習。”徐秀麗說,這項活動得到家長很好的反饋,學校還定期向家長征集家庭教育需求菜單,切實解決家長訴求。
3
提高思政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學校的黨史學習教育開展近一年來,令徐秀麗感觸最深的有兩點:一是學生們對黨史學習的興趣越來越濃,二是學校的思政課越來越活。
課堂是學校育人的主陣地。滿洲里市第五中學在全科覆蓋融入黨史學習教育的過程中,始終把思政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將黨史教育有機融入思政課教學中,讓黨史不斷豐富思政課內涵,讓思政課更加生動鮮活。
“不斷探索開展各種類型的黨史教育活動,也為教師創新開展思政課教學提供了新思路。”徐秀麗說,思政課教學既要體現頂層設計和整體架構,也要在實施的過程中,通過校園內外、課堂內外的情境體驗、活動參與、志愿服務等多種方式,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習得思政知識、體悟偉大精神、激發家國情懷。
將重大時代性主題納入思政課堂,將思政小課堂同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正成為思政教育的一項主要內容。徐秀麗說,重大時代性素材成為學校思政教育的寶貴資源,學校根據學生在不同學段的特點,因時制宜做好課程延伸,讓課堂組織形式、校園生活方式、家校互助樣態等都發生積極而深刻的改變,逐步培養起學生實踐、思辨、創新等能力。
“思政教育創新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老師們只有將重大主題植入每一節真實可感的課堂組織設計,才能帶給學生更加多元、立體、深刻的情感體驗和思想啟迪。”徐秀麗說,“這要求老師們不斷豐富專業知識儲備、打牢理論功底,不斷汲取黨史學習養分,推動鑄魂育人工作。”
來源:《半月談》2021年第19期原標題:《徐秀麗:連通大課堂,黨史能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