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市公司半年報披露完畢,消費金融公司2023年上半年成績單也隨之揭曉。據統計,在31家已開業的消費金融公司中,約20家消費金融公司發布上半年業績情況。消費金融公司作為促消費、擴內需的重要金融力量,今年上半年業績有何亮點?未來將在哪些領域重點發力?
挖場景促消費復蘇
今年以來,多家消費金融公司通過豐富金融產品和減費讓利活動,有力支持“擴內需、促消費”目標的實現。招聯金融加大減費讓利幅度,不斷完善價格“惠”商量、額度“慧”商量、還款“會”商量的服務舉措。針對不同用戶信貸需求,提供免擔保、低利率的消費信貸服務。此外,興業消費金融持續推動金融產品創新,通過優化“家庭消費貸”“興才計劃”“立業計劃”金融產品矩陣和專營架構,增強金融產品體系與居民消費需求的適配性,真正做到讓利于民。
得益于消費金融公司的主動作為,多家消費金融公司半年報顯示其業績增長勢頭強勁。今年上半年,招聯金融、興業消費金融、馬上消費和海爾消費金融營收分別達94億元、55.37億元、78.66億元、10.24億元,而2022年中報上述4家消費金融公司的營收分別為84.16億元、47.64億元、57.01億元、7.69億元。
通過與消費金融公司2022年中報數據對比發現,今年多家消費金融公司營收同比出現增長。具體來看,4家公司同比分別增長11%、16.2%、38%、33.1%。與此同時,上述多家消費金融公司凈利潤也保持較快增長。
“今年上半年以來,多家消費金融公司積極響應政策號召,順應居民消費提質轉型升級的趨勢,加大消費信貸供給,促進了營收和凈利潤的提升。”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葉銀丹表示,消費金融公司促消費重點在兩個方面發力:一是深挖消費場景,圍繞休閑娛樂、健康醫療、教育培訓等消費場景升級需求,積極拓展與線下商戶合作,做深、做細、做精場景消費金融。二是挖掘新的消費增長點,促消費提質升級。比如,當前綠色消費、托育服務等逐漸成為新的消費熱點,消費金融機構應積極推動業務轉型探索,針對老齡群體、中等收入群體等不同客群,有針對性地開發消費金融產品,扎實穩健地服務好促消費工作。
不只是消費金融機構營收增長,自去年以來,消費金融行業也在持續擴容。南京銀行、寧波銀行等城商行入局消費金融賽道,加快布局消費金融業務,行業競爭加劇。
上半年,由建設銀行發起設立的建信消費金融開業,并將發力現金貸、場景分期等業務。建設銀行在今年半年報中提到,建信消費金融未來也將在助力居民消費恢復和擴大方面發揮重要作用。至此,擁有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背景的消費金融公司增至3家。從中銀消費金融、中郵消費金融半年報數據看,2023年上半年,中銀消費金融實現營業收入37.24億元,同比增長18.62%,實現凈利潤為2.82億元。中郵消費金融實現營業收入32.94億元,同比增長11.9%,實現凈利潤2.5億元。
葉銀丹表示,今年上半年,消費金融公司業績向好,尤其在提振消費市場、拉動經濟恢復發展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消費金融公司業績較好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一是上半年宏觀經濟逐步回暖,尤其是各地促消費政策頻出,消費保持良好恢復態勢,為消費金融公司業績增長奠定了良好基礎。二是消費金融行業融資負債成本進一步降低。近年來,行業中多家機構通過發行ABS、股東增資、發行金融債等方式實現多元化融資,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
數據賦能降本增效
當前,數字化浪潮正以席卷之勢改變著各行各業的生態。數字化作為消費金融行業的主流趨勢之一,已被多家消費金融機構應用于消費信貸領域中。這不僅為消費信貸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也降低了金融服務成本,擴大了金融服務范圍。
今年以來,大模型成為不少消費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的亮點之一。眾所周知,數據對于消費金融機構而言,是推動金融高質量發展的驅動力。目前,由于業內缺少合適的數據分析師,從而限制了金融機構對數據價值的多次開發利用。針對這一行業痛點,馬上消費依托金融大模型破局,發布了零售金融大模型——天鏡大模型。該模型可直接與AI對話,并自動理解需求、展開檢索、生成答復,完成數據挖掘任務。
馬上消費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陸全表示,截至目前,馬上消費覆蓋了所有零售金融行業最典型的6個場景,并且這6個場景都實現了業務的模型驅動、數據驅動,這也是馬上消費能夠做金融領域大模型的一個先決條件。馬上消費的天鏡大模型從開始研發,就專注于幫助金融機構以及零售金融企業落地,并產生實際價值,幫助解決零售金融核心痛點問題。
此外,數據的精準賦能,在消費金融機構的實際業務中也發揮了重大作用。“海爾消費金融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算法將海量用戶數據進行深度加工,利用機器學習、數據挖掘等新技術,一方面精準刻畫用戶畫像,提升用戶業務響應率;另一方面對信貸產品進行自動組裝和推薦,并通過自動化全鏈路效果精準評估。”海爾消費金融總經理張西銘表示,依托全流程數字化智能系統,可以精準識別用戶,為其定向發放免息券、折扣券等,降低用戶資金使用成本,消費金融的便利性和可得性越來越高。
隨著居民生活及消費習慣趨于向線上轉移,消費金融機構數字化轉型逐漸提速。原銀保監會非銀部數據顯示,2022年,消費金融公司累計發放線上貸款2.47萬億元,占全部貸款比例為96.17%。專家表示,消費金融機構憑借金融科技優勢,持續創新風控能力,結合人工智能AI技術,金融服務愈加便捷。
天眼查數據研究院高級分析師陳倞表示,金融科技作為典型的智慧化應用手段,使得消費金融公司能夠擴大服務半徑,提升居民消費信心和意愿。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廣泛應用,有效降低了消費金融產品的定價風險,提升了消費金融可能覆蓋的范圍和可得性。消費金融公司對技術極其敏感,在當前海量數據處理場景下,每次的小進步都可能為行業未來運營效率帶來大提升。
聚焦服務“長尾客群”
作為金融監管部門批準成立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其業務特點與傳統商業銀行的金融服務不同,而是更加聚焦傳統金融服務難以觸及的“長尾客群”。
作為普惠金融的積極踐行者,消費金融公司在加大金融供給、服務居民消費的同時,還肩負起社會責任,積極推動可持續發展。金融機構的ESG治理強調社會包容性,即讓普惠金融服務能夠覆蓋更廣泛的人群。
今年以來,多家消費金融機構開展助農活動,推動普惠金融服務下沉。中原消費金融聯合河南蘭考縣開展公益助農活動,在中原消費金融APP中上線鄉村振興公益助農專區,通過消費幫扶、大宗團購等方式為鄉村特色產業發展拓渠道、找門路。“近年來,消費金融機構聚焦鄉村薄弱環節,通過做好鄉村金融服務,深度挖掘、服務原來無法享受金融服務的人群,系統解決城鄉、地區之間普惠金融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提升了消費金融的可獲得性。”中原消費金融總經理周文龍表示。
農村地區是普惠金融服務的主戰場,而今年正是加快建設農業強國的起步之年。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董希淼認為,農業強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根基,這對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三農”領域,更好滿足其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基于此,消費金融要持續精準發力,多元賦能鄉村振興建設,以平臺生態圈帶動農村產業發展,助農增收促振興。
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兼會長許澤瑋表示,消費金融公司切實提升普惠金融服務,就是積極踐行ESG原則,推動可持續發展。具體來說,還需要在豐富普惠金融產品矩陣、優化客戶體驗、加強風險防控等方面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水平。此外,消費金融公司還可以通過加強金融知識普及、推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等方式踐行ESG理念,促進普惠金融可持續發展。(記者 王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