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服務群眾的重要抓手,但不少地方因不能很好破解誰來做、做什么、怎么做等問題,而讓文明實踐中心淪為空架子。記者在重慶市九龍坡區調研了解到,該區依托區、鎮、村三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節點,圍繞青少年思想健康、就業增收、鄉村振興等方面,大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有效填補了政府職能短板,大大提升了基層治理水平。
心理疏導為青少年健康構筑“防護網”
近年來,青少年自殺事件屢屢發生,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導刻不容緩。為破解這一社會問題,九龍坡區依托文明實踐中心,通過社工組織實施扶苗成長計劃,主動上門排查或接受需求“訂單”,為有困難的青少年及家長提供專業心理疏導。
“你看,這幅畫上色彩鮮艷,代表著他心理很陽光,有房子,房子是人們成長的場所,投射內心的安全感;有窗戶,有他的家人,尤其是他父親的形象,形象高大,五官正常,說明在孩子心里父親的形象很重要。”日前,在九龍街道水碾社區5歲小朋友晨晨的家里,九龍坡區文明實踐中心的社工李世佳歡用畫畫的形式,給他做了一個簡單的心理測試。晨晨父母離異,由爺爺奶奶照顧。奶奶擔心晨晨的心理健康,求助社工給予關懷。
“雖然目前來看,晨晨的心理是陽光健康的,但我們仍會給予晨晨3至5年的追蹤、關懷,守住孩子的童真。比如,我們會定期家訪,邀請他參加各類活動,連接各種能夠幫助他的資源等。”據李世佳歡介紹,九龍坡區文明實踐中心開展九龍扶苗成長計劃以來,累計幫助問題青少年、困境兒童2000余人次。
記者在九龍坡區文明實踐中心看到,負責開展九龍扶苗成長計劃的社工組織,只是該區15支專業社工組織的中一個。“隨著群眾的需求日益多元,基層治理也要更加精細。為次,我們依托文明實踐中心開展志愿服務,以滿足群眾多元化需求,彌補政府功能不足?!本琵埰聟^委常委、宣傳部長顏朝華說。
據介紹,九龍坡區還構建了三級聯動協同機制,全區掛牌成立了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1個、文明實踐所13個、文明實踐站149個,在9個區級部門設立了文明實踐分中心,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聯動協同推進工作體系。
就業服務為公租房社區破“頑疾”
長期以來,公租房、廉租房等社區因就業不充分,普遍存在矛盾多發、治安不佳等社會“頑疾”。九龍坡區依托文明實踐中心,緊緊抓住就業這個“牛鼻子”,在公租房社區打造了就業超市、創業苗圃、巧手夢工坊、創業市場等四個就業品牌,為社區內的閑置勞動力找到了“出路”。
九龍坡區民安華福社區常住人口達5.1萬,是全國最大的公租房社區之一,其中外來人員占8成,小學和初中以下低學歷人群占6成,家庭缺乏穩定收入的占4成,殘疾等就業困難人員占2成,由于缺乏穩定收入,居民普遍生活水平不高,社會治安案件多發。近年來,隨著四大就業品牌的實施,這里3000名居民實現了就業,社會治安也隨之好轉。
在民安華福社區的就業超市里,社工們正在對居民的就業申請進行登記。在剛剛提交的一份“求職人員登記表”上,39歲的居民華小會寫下了自己的就業意向,并注明了自己具備的技能。“我們整合了320家用工單位的崗位需求,為居民提供了800多個就業崗位?!泵癜踩A福社區安心創業黨支部書記李炎說,過去居民和企業之間信息不對稱,現在他們之間不但有了橋梁,還實現了“一鍵呼叫”,隨時可以交流,每周還有企業現場面試。
除了搭建就業橋梁,文明實踐中心還將企業引入社區,讓居民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在社區里的巧手夢工坊里,社區居民聶靜正在縫制婚紗?!拔疫^去在家帶孩子,現在兩個孩子都上了學,我閑著沒事,就在這里做工,一個月能掙4000元左右,關鍵是工作時間靈活,不耽誤接送孩子讀書?!甭欖o說。在巧手夢工坊里,5家入駐的企業,為居民提供了700多個崗位。
文明實踐中心還為想創業的居民搭建了“舞臺”。創業苗圃為居民提供了411個無租金的臨時攤位,只需繳納幾元錢的清潔費,便可以在社區內的固定場所擺地攤。創業市場則提供了37個免租金的門面,讓具備一定條件的居民開門市。創業苗圃和創業市場,讓社區的不少居民走上了成功創業的道路,居民方建華就是從創業苗圃起家,如今租了5個門面,成為小有名氣的“創業家”。
聚合資源服務鄉村促振興
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約鄉村振興的重要短板。九龍坡區西彭鎮是典型的城鄉結合部,本可以依托地理優勢,發揮特色農業產業,打造主城區的“后花園”“蔬菜園”,但受制于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制約,當地農業產業整體“小散亂”。去年以來,西彭鎮文明實踐所整合各類人才資源,通過志愿服務方式為群眾提供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產業規劃等服務,逐步優化了當地的產業結構、提升了當地的村容村貌。
“我們以志愿者為主體,打造了新時代文明實踐領導隊伍、鎮級志愿服務隊伍、村級志愿服務隊伍等三支隊伍,吸納鎮黨政干部、基層社會工作者、農村技術員、中小學教師、愛心人士、致富能手等人群加入,為鄉村發展提供了人才支撐。”西彭鎮黨建辦工作人員殷花說。
西彭鎮長石村的生姜種植已有上百年歷史,因其嫩、脆、鮮、根莖長而遠近聞名。10多年前,長石村家家戶戶都種植生姜,全村種植面積最大時有1500余畝,年產量4000余噸。但2005年,大面積種植的長石生姜突然遭遇“姜瘟病”,生姜存活率不到10%,長石村紛紛外出務工,長石生姜變得鮮有人種。
長石村文明實踐站請來區里專業技術指導員開展“田間”課堂,實地為種植戶講解生姜種植新技術,指導種植戶播種、施肥,同時幫助村里建立專業合作社,逐步恢復了長石生姜種植規模。2020年,長石村生姜的畝產量達到了近9000斤,畝產量相比之前提高了四成。西彭鎮文明實踐所還搭建了“鋁都網姐”帶貨平臺,通過抖音、短視頻等新媒體宣傳方式,幫助農戶銷售生姜等農產品。
與此同時,當地文明實踐所還積極引導當地農旅融合,實現產業升級。一向默默無聞的新民村突然成了網紅打卡點,該村在文明實踐所幫助下推出的農旅融合項目“五彩稻田”,春季千畝油菜花開,黃金鋪地、香氣宜人;夏季五色稻田姹紫嫣紅,猶如農民豐收的“笑臉”,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來打卡,好“風景”給村民帶來了好“錢景”。
“我區的文明實踐中心不僅整合了人才資源,還整合了各部門的健身休閑、讀書閱覽、便民服務大廳、文化服務等公共服務陣地資源,既讓原有資源平臺充分發揮已有作用,又與新時代文明實踐融合貫通,實現了資源優化配置、共享共用,強化了各行各業主動參與文明實踐的責任和內生動力。”顏朝華說。(記者 韓振? 吳燕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