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周臘成駐村扶貧的第四年,他與扶貧戰友們一同發起的“安東米富”等項目,助力漣水縣前進村順利脫貧,集體經濟收入由2017年的4.4萬元增長到2018年的18萬元,到今年底,前進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100萬元。
周臘成,男,漢族,1974年12月出生,現為中國電信股份有限公司漣水分公司的一名骨干員工。2016年2月至今,周臘成受省公司委派先后赴江蘇省漣水縣高溝鎮陳祝村、前進村任“第一書記”專攻扶貧。期間,周臘成扎根基層、心系群眾,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打通精準扶貧的“最后一公里”,帶領群眾走出一條脫貧增收的新路子。2016、2018年,周臘成在江蘇省委組織部、省扶貧辦脫貧攻堅工作兩次績效考評中獲優秀等級;被淮安市委市政府評為“淮安市青年技術能手”、漣水縣委縣政府脫貧攻堅先進個人、榮譽市民,獲得淮安市委市政府頒發的“五一勞動獎章”一枚;2019年4月,周臘成被授予“中國電信江蘇公司勞動模范”稱號,同年6月,被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授予“2018年度脫貧攻堅獎貢獻獎”。
未洗出的照片——以專業精神做實扶貧
車剛停在漣水縣電商產業園,一位皮膚黝黑、神情樸素的中年男子便匆忙走向前來,干練地作自我介紹:“大家好,歡迎來到漣水縣,我是中國電信漣水分公司的周臘成,現在前進村擔任‘第一書記’……”
他胸前別著的黨徽熠熠生輝,握起手來堅定有力,給人的第一印象,更像是農民企業家,談起扶貧項目來滔滔不絕,“我們種的省農科院研發的南粳9108,是生態種植的有機稻米,能讓你聞到兒時的米香味”。
這已是周臘成駐村扶貧的第四年,他與扶貧戰友們一同發起的“安東米富”等項目,助力漣水縣前進村順利脫貧,集體經濟收入由2017年的4.4萬元增長到2018年的18萬元,到今年底,前進村集體經濟收入有望突破100萬元。
品牌思維力推安東米富項目,促經濟薄弱村產業升級
在江蘇,相較于很多蘇南鄉村動輒就上千萬的集體經濟收入,100萬元并不是個大數目。但對蘇北鄉村而言,特別是漣水縣陳祝村、前進村這樣的省定經濟薄弱村,能夠在2年內實現20多倍的增長,難度是非常大的。“安東米富”作為周臘成所在江蘇省委駐漣水幫扶工作隊的典型幫扶項目,通過充分整合資源,實行公司化運營,率先推出“訂單式”幫扶方案,除顯著提升了前進村的經濟增量,更重要的是帶來的全新發展理念,將有利于前進村實現發展模式躍遷,探索出一條脫貧致富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年前,我們向組織匯報今年能實現100萬元收益時,大家都不相信,說真的,我們一開始也沒想到會有這種增速,但硬骨頭還是被啃下來了。前進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同時,還帶動了周邊其他兩個村子實現了脫貧。”周臘成感到自豪,“扶貧工作得到了省電信公司以及各后方扶貧單位的鼎力支持,這是我們的定心丸”。
一個落得了地的扶貧項目如何來?從風險評估、資源整合、質量控制到品牌建設,銷售推廣……每個環節,周臘成都講得頭頭是道,很難看出他曾經是專攻通信技術的“理工男”,也少有人知道他曾經獲得過淮安市計算機大賽第一名。
“扶貧事業一定要專業做、扎實做,把項目做出品牌來,從根本上拔掉窮根”,介紹項目時,周臘成會下意識地常提及“專業”二字,仿佛是在自我提醒。
“專業”,決定著扶貧工作效能。周臘成強烈的專業意識背后,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
江蘇電信和省委駐漣水縣幫扶工作隊與前進村簽訂訂單幫扶協議
1974年,周臘成出生在漣水縣時碼村的一個八口之家,全家收入來源僅靠務農,家境非常貧困,直到讀高中前,周臘成都沒離開過村里,到1994年考上長春科技大學(現吉林大學),他才第一次走出縣城,見識到大城市的熱鬧。
“我們那一屆考上重點本科的,全村就我一人,拿到錄取通知書那天,親戚朋友們非要慶祝一下,就都到家里來了”。
周臘成的父母特意向鄰居借了臺傻瓜相機,買來兩卷膠卷,想把大家高興激動的時刻拍下來。周臘成則跑前跑后,擔當起攝影師的角色,忙得不亦樂乎。
因為村里沒有照相館,周臘成便決定等報到時,把膠卷帶到學校沖洗。他滿懷欣喜地踏上行程,從漣水坐汽車到淮安,再從淮安轉車到徐州,徐州轉車到吉林,近四十個小時的路程,一直幻想著膠卷洗出來的那一刻。然而,等他到學校照相館沖洗照片時,洗出來的卻全是空白。周臘成不明白是哪個環節出現問題,但他知道,一定是因為自己沒把拍照這門學問弄通、弄透,最后才出了差錯。
這件事對當時年僅20歲的周臘成造成了很大沖擊。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周臘成都非常自責,他總是會想起父母挨家挨戶借相機的場景,也會想起鄉親們被定格住的每一個瞬間。周臘成很懊惱,當初自己為何不把拍照的技術學好了,既辜負了父母對他的一片苦心,也不知道回鄉后,該如何向等著看照片的親戚朋友們交代,有些親戚還是第一次拍照。
此事之后,周臘成就總憋著一股認真勁兒,凡事都要鉆研透了、做專業了。在大學期間,他參加了攝影協會,加入了大學生記者團,對他而言,幾乎后來拍的每一張照片,某種意義上都是在彌補那些未曾洗出的照片。
這股勁被周臘成一直到帶到工作崗位上,帶到今天的扶貧事業中。憑著這股勁兒,周臘成在陳祝村,著力推動分布式光伏扶貧、勞動力技能培訓、家門口手工就業、盤活閑置廠房等項目;在前進村,著力推動“安東米富”訂單幫扶、“福村寶”第二醫療、基礎設施建設、關愛留守兒童等項目,扎扎實實地為村里創造效益,為村民創造福利。
翻看周臘成的朋友圈,時不時會跳出幾張鄉間田野的攝影,總讓人眼前一亮。今年6月28日,細雨微蒙中,周臘成拍到了一群群白鷺,在前進村“安東米富”有機稻田上俯沖翱翔,悠然自得。
周臘成為這張照片配了段話:讓世人更加了解前進村。越來越多的你們愛上了前進村的有機稻米基地,因為這里有你們愛吃的小魚、小蝦、水生昆蟲、小蚯蚓,你們每日自由巡視著安東米富有機稻米基地的上空,見證了有機稻田不用化學農藥和化肥!前進村歡迎你們——美麗的白鷺。
葷油炒青蒜——以真情實感做細扶貧
22年后重返農村干扶貧工作,對于沒有任何農業、農村基層工作經驗的周臘成而言,簡直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他剛來的時候,感覺很焦慮,扶貧工作暫時沒有思路,就干脆下到田里去挖地種菜”,江蘇省委駐漣水縣幫扶工作隊隊長孫國君每次提到這位勤奮的扶貧干部時,都會露出欣慰的笑容。
孫國君同周臘成一樣,都是兩屆四年扶貧的鐵骨頭,他們只要有在一起的時間,哪怕偶爾的晚飯后散步,談論的話題卻只有一個,如何趟出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讓鄉親們盡快脫貧致富奔小康。對周臘成的焦慮,孫國君表示非常理解,“到現場后,大家才知道,扶貧工作和想象的不一樣”。
情況調查:一戶都不能落,一點兒都不能差
“我姊妹5人,除了我大學畢業后留在了縣城工作,其他人都還在農村生活,日子倒也過得紅紅火火,時代發展了嘛,現在農村和我們以前小時候不一樣了,誰知道還有很多鄉親們的日子并不好過”,周臘成想起來有些慚愧。
的確,這些年村里硬化了很多水泥路,水利基礎設施不斷完善,農民居住環境得到很大改善,隔一段路都能找到干凈的公廁,鄉村發展日新月異,鄉親們的日子也越過越好。但只要挨家挨戶地推開門,才知道貧困并沒有徹底遠離。
有一次,周臘成在村里走訪低收入戶時,正值飯點,一陣香味從不遠處飄來,像是蒜苗炒肉的味道。周臘成心想,這家人生活得還不錯嘛,便循著香味來到這家門前,打算進去看看。
他敲了敲門,應門的是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周臘成簡單地與老人家交流了幾句,老人便熱情地把他請到屋里,要留他吃飯。周臘成往桌上的菜一看,這哪是蒜苗炒肉啊,明明是葷油炒青蒜。
“老奶奶,你們現在多久吃一次肉啊?”
“一般就是一個月吃一兩次,逢年過節會包些餃子,平時都吃家里種的菜。今天買肥膘肉煉了些葷油,炒給孩子吃的,孩子小,沒點兒葷也不行。”
聽到這里,周臘成有些吃驚,再看小女孩怯生生,不停躲閃的眼神,那些所有關于貧困的回憶,一下次涌入腦海,貧困在這一刻再次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我小時候,吃一頓豬油拌米飯就是全部的奢望了,小孩子的眼神,和我30多年前,簡直一模一樣”。那一整天,周臘成都沒心思吃下一口飯。他暗下決心,一定要為貧困的鄉親們,切切實實解決困難。
“如果一個孩子的童年只有貧困匱乏、孤單留守、無人照料的記憶,那他的未來會怎樣?”,要為孩子們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送去更多的溫暖,不讓貧困傳遞下去。周臘成多方協調資源,舉辦留守兒童暑假輔導班、“音樂種子春蕾助學”等項目,想著辦法為留守孩子們的童年添彩……“農村孩子往往都沒自信,當看到孩子們能自信地在我們面前表演節目時,你會覺得什么都值了。”
福村寶助力實現“守望相助,弱有所扶”
“每個低收入戶的家庭情況都不一樣,但很多都是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有醫療保障覆蓋了一部分,還有一些未被覆蓋,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大難題必須破解”,周臘成想到以“村民自愿出一點、村集體支持一點、社會各界資助一點、政府資金補貼一點”的方式籌集資金,在前進村力推“福村寶”民生項目,拉起因病返貧“第二醫療”防火墻。截至目前,參加“福村寶”計劃的村民已近1500人,今年2月到6月間,前進村共有30多位村民已拿到福村寶的報銷補貼款,累計報銷補貼金額近4萬元,其中個人報銷最高費用4270元,最低費用410元。
“縣城里現在都流行跳廣場舞,村里也可以推廣啊,可村里不具備條件怎么辦?”周臘成通過硬化村部、亮化廣場、人員培訓、添置音響等一系列動作,為村民建出一片文娛天地。
……
隨著一件件扶貧實事逐一落地,周臘成的扶貧思路越來越寬、創意越來越多,干勁越來越滿。他所想所做的,也許并不是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但一定都是鄉親們關心的民生要事。“現在村里還有好多人還沒進過城,我一定要找機會帶他們去南京看看!”“我們可以在有機稻田上,組織一些農田活動,讓城里人回歸鄉村、體驗鄉村”。
一沖動“自作聰明”——以責任擔當做好扶貧
訪談周臘成是在6月25日,2019年高考成績出來的第二天,周臘成的兒子參加了這屆高考,考得不錯但并不理想。訪談期間,周臘成會時不時地翻看兒子發來的微信,心神不定地瀏覽志愿填報信息,“現在做兩手準備,實在報不上好的學校,就委屈他再讀一年”。
對兒子,周臘成是心存愧疚的。自打參加扶貧工作以來,周臘成幾乎每天都在一線奔波,偶爾周末回趟家,也很少與兒子交流。兒子往往是和他打聲招呼,就把自己關在房間里。周臘成一度認為,青春期的男孩大概都不愛和父母溝通,便沒把事情放在心上,直至兒子成績持續下滑,兒子的老師找到他,周臘成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當天晚上,周臘成便拉著兒子到操場上談話,話到嘴邊又不知如何說起,周臘成就講了些自己在學習、工作等方面的經歷、感悟,鼓勵兒子再多吃些苦。談話進行了三個多小時,“那天我跟兒子慎重地道歉了,他也很懂事,后來每天都能學到凌晨一兩點的樣子,小孩也都不容易”,說到這里,周臘成聲音有些哽咽,“但學習畢竟是孩子的終身大事啊”。
苦出身,靠知識改變命運的周臘成,始終把學習當做人生的引擎。他擅于學習,也總是積極地以自己的方式影響身邊人。周臘成的妻子原本是位紡織工人,在周臘成的影響下,自學了計算機方面的知識,如今在縣里開了家電腦公司,經營得風生水起。
“生活上不能說多好,但我們也是不愁吃不愁穿的,家里家外有老婆支持,我也可以全身心撲在扶貧工作上。”
凡是新鮮事物,周臘成總樂意學一學、鉆一鉆,看看有沒有什么點可以與扶貧勾連起來。在推動“福村寶”項目時,周臘成和孫國君等扶貧隊友,專門趕到無錫調研學習,在學通“福村寶”運作模式后,又鉆研了更好的項目宣傳方法,制作出圖文并茂、通俗易懂的PPT,通過集中宣講、手機傳播等方式,幫助村民了解、使用。
周臘成被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授予“2018年度脫貧攻堅獎貢獻獎”
周臘成也為學習新鮮事物埋過單。前些年P2P一時興起,成為投資者理財的熱門選項。原本很少關注互聯網金融的周臘成,為想法子充實扶貧資金,便選擇了一個看起來“零風險”的項目,自掏腰包近6萬元進行投資。
“用6萬元投資買個可以持續盈利的產品,比單純捐錢效果持久,當時我算過,投資每周轉2個月,所獲得的盈利收入可以解決五十戶老百姓的保險問題,周轉一兩年,全村的低保戶就都能買上保險了。”
然而,事實并不像周臘成想得那么樂觀,錢投進去不到2個月,P2P市場集體暴雷,周臘成買的那個產品也不例外,6萬元全打了水漂。這段經歷周臘成幾乎未對外人提起過,他自責自作聰明又沒做成事,“好在我老婆一句話沒抱怨過。”他苦笑道。
這并不是周臘成第一次想著為扶貧工作自掏腰包,從自身做起、從身邊資源找起,幾乎是周臘成的一種自覺行為。三年多來,他自費開車行程8萬多里,往返于村里各組,鎮里和隊部;為調動村干部帶頭致富積極性,鼓勵村干部投資有機稻米基地,周臘成又主動把自己的半年工資借給家庭困難的村干部;他積極協調各類捐贈物資,為貧困村捐贈衣服、愛心米粉、牛奶等30多萬元,慰問困難群眾和老黨員近200人次。
今年6月,周臘成被中國電信集團有限公司授予“2018年度脫貧攻堅獎貢獻獎”。江蘇電信副總經理邊延風曾與孫國君共同到前進村調研,當時,孫國君說,“臘成同志基層工作很扎實,村民對他都認識,都認可”,邊延風便提議隨機找幾家問問,沒想到一問大家還真認識,其中一位老人更是說“臘成比親兒子還親”。
作為一名中共黨員,周臘成扎根漣水縣陳祝村、前進村四年。在一千三百多天里,他緊繃“扶貧弦”,四處想方法,六路整資源,以一顆赤子之心反饋鄉村大地,謀出了一條切實有效的脫貧致富新路。而在做實、做細、做好扶貧工作的同時,周臘成也收獲了足以溫暖一生的真摯情感。
2018年,周臘成結束在陳祝村的扶貧工作,前往前進村繼續任扶貧“第一書記”,村里幾十名群眾到村頭一起送他。“那天開村委會,一到會場發現沒一個人,后來才知道,大家都去送臘成了”,陳祝村支部書記余松云說。如今,周臘成走在鄉間小路上,不時會有人停下車來,與他聊幾句家長里短,誰家種的菜和果子熟了,也都要請周臘成去坐坐、嘗嘗。
夯實基礎抓黨建,凝心聚力謀發展
“我是革命一塊磚,哪里需要往哪兒搬”,在工作上遇到困難時,周臘成總會想起這句話,他說,哪怕是一塊小小的磚,從毛坯到成型,都需要反復摔打、錘煉。只有受得住千錘百煉,經過烈火考驗,方能成為一塊真正有用的磚。
這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員在扶貧一線的積極擔當與心理寫照。周臘成在駐村扶貧期間,始終把黨組織作為最堅強的依靠,把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開展各項工作的首要突破口。周臘成說,基層黨組織是扶貧工作的戰斗堡壘,堡壘牢固了,扶貧工作才能更有凝聚力、創造力。
按照“真情為民、統籌協調、平等協商、埋頭實干、模范帶頭”的思路,周臘成全面推動貧困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促成了前進村與省農科院糧作所黨支部、質量安全所黨支部等多個支部簽訂支部共建協議,以資源共享提升基層黨組織建設水平。同時,周臘成充分調動村干部扶貧攻堅積極性,創新構建互助互利的幫扶聯結機制,吸納村干部參與投資有機稻米基地等扶貧項目,著力培育脫貧致富帶頭人、服務民生新榜樣,“要把每一位黨員的心都攏到扶貧事業的主線上來,帶動鄉親們的力量,一起徹底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沈楊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