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7日,由半月談雜志社主辦的“鄉村振興實踐探索之‘短視頻+直播’模式探討”座談會在京舉行,來自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北京師范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農業科學院、國家發改委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及中國農業大學的專家學者圍繞數字時代“短視頻+直播”對鄉村振興產生的影響展開探討。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孫東升研究員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孫東升研究員認為,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鄉村,既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保障數字安全的需要,鄉村產業和扶貧農民的需要,也是加強生態文明和精準扶貧建設的需要。
未來如何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鄉村、助力鄉村振興,孫東升從三方面進行解析。
第一,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第24條專門提及大力推進數字鄉村建設,加強農民數字素養與技能培訓,拓展農業農村大數據應用場景等觀點。與往年一號文件相比,鄉村振興的亮點特別突出。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鄉村,在脫貧地區五年過渡期,這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保障數字安全的需要,也是鄉村產業和扶貧農民的需要,還是加強生態文明和精準扶貧建設的需要。
第二,新的業態對產業的帶動很重要。抖音等短視頻平臺的出現,通過新的技術手段,在將鄉村傳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留方面發揮著作用。“短視頻+直播”通過供給來創造,刺激需求。短視頻新業態的實踐,提高了農民就業的質量,增強了他們創業、就業包容性和靈活性,實現了農產品優質優價的產銷對接,相對于傳統的局勢銷售而言,是一種新業態。
究其原因,“短視頻+直播”與具體場景的融合度較高,實現了供需雙方及時、良性、有效的互動,且在產品品質、需求、渠道等方面更充分、透明、可行,方便城鄉要素的流動。不僅讓農產品進城,還推動工業品下鄉。創新農產品交易、創造農村就業、增加農民收入的同時,間接服務了工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第三,數字經濟更適合個性化的需求,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讓普通人具備了創造非同質資源,消費非同質化產品的條件。
從歷史角度看,農業社會做到標準化很困難,所有的東西都是非同質的,包括貨幣、貝殼,大小、形狀不同。進入工業文明后,同質化成為經濟社會的主流,因為工業品必須要標準化、同質化才便于交流、交易。進入信息化、數字化時代后,為社會發展提供了便利,人類在追尋標準化的同時,期望將個性的,多姿多彩的自我展現出來,呈現出同質化向非同質化回歸的趨勢。在信息社會里,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生產者、消費者。
智能手機的普及跨越了半導體、電視、電腦時代,打破了時空界限,對于農村和貧困地區產生的效果尤為顯著。普通人通過智能手機同時具備了創造非同質資源,消費非同質化產品的問題,而且隨時隨地都會發生,多姿多彩,欣欣向榮。
在孫東升看來,以抖音為代表的短視頻平臺,很好的回答了實現鄉村振興的關鍵問題。不僅僅是銷售產品,還提供精神享受,同時展示田園風光。最重要的是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培訓出一大批農民帶頭人,幫助創作者實現夢想,助力鄉村振興。